简述江苏高考数学试题大致特点
2015-09-10杨丽娟
杨丽娟
摘 要: 为了精准把握江苏高考数学试题走向,文章从近年高考真题研究入手,结合平时教育教学实际,对重基础、促规范、强能力、提素质等特点作了较客观而深刻的阐述,旨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有效课堂。
关键词: 江苏高考 数学试题 特点
纵观近年江苏高考数学试题,专家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试卷较好地遵循了新课程理念,试卷结构渐趋科学,试题难度更显合理,整体测试注重基础,凸显能力,题型布局与占比相对固定,知识分布与考查灵活多变,看似简单实非容易,欲拿高分也不是易事。一线师生更有同感:走进考场看到试题觉得平时复习搞难了,但走出考场对照答案又后悔考试状态并不最佳。这些值得我们全面审视与深刻反思,对此,笔者从近年高考实际出发,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谈对江苏高考数学试题的体会。
一、重基础,高考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通性通法等基础是平时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终考查的主要内容,江苏高考同样一贯遵循重基础的基本原则,自2008年至今,数学学科高考试卷模式基本保持不变,试题总分为160分,I卷为14个填空题,每题5分,共计70分,II卷为6个解答题,分别为14分或16分,共计90分。根据考试说明,其中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所占比例大致为4:4:2,充分体现了以基础考查为主的原则。理科附加题总分为40分,4个解答题,每题10分,难度比例大致为5:4:1,依旧遵循重基础的基本原则。与往年相比,近几年重基础的趋势愈发明显,试题更突出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更突出对常规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直接运用,I卷仍旧以基础考查为主,从近3年高考真题来看,1至8题均比较容易,不少考生可以将答题平均速度控制在每题1分钟以内,平均得分也能控制在35以上,I卷的压轴题13、14题较往年也明显降低了要求。II卷以能力考查为主,但前三题依旧是基础题,其中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的运算量明显减少,特别是立几,近几年大都以柱体等简单几何体为命题背景,围绕点、线、面的基本位置关系,考查方式以基本定性或定量为主,II卷的中档题也慢慢趋向于相关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应用,而传统意义上的压轴题由以往的几乎无人问津的高档题,慢慢变为如今越来越“亲民化”的灵活考查,如2015年的压轴题就很亲民,第一问是平时常用的一个结论,所以其证明也比较容易,第二问属中档题,并非很难,考生只要沉着应战就能得到该得的分数。
二、促规范,高考始终强化的基本要素
规范答题是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的重要途径,因此解题规范一直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查为核心的江苏新高考的不断推进,规范作答作为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高度重视。2015年第7题就是近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不等式的解集问题,不少考生辛辛苦苦算到了正确结果,但由于没有写成集合形式最终“会而不得分”,这就是典型的不规范导致的失分,实属可惜。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跳步”现象,如在立体几何和证明过程中,欲证线面平行,若有如下写法:AB∥CD,AB∥EF⇒AB∥平面CDEF,则显得不规范。直线CD与EF是什么关系呢?若相交,则结论正确;若异面或平行,则结论错误。可见,如果平时不加以提醒和加强训练,就很容易出现漏写单位、表达不全、标注不对、应用题漏答等不规范问题,最终导致失分。所以,解题规范关键在于平时的严格要求与认真训练,解答的表述要符合逻辑要求,不能因果顺序颠倒,过程的书写要符合规范标准,不能随心所欲图方便。辅助线的添加要正确,实线与虚线要分清,大小写字母运用要标准,旁边所作辅助图形都要交代清楚,且要保持前后一致,应用题的坐标系要根据实际意义正确建立,横、纵坐标要按照实际需要科学标注,方程化简要避免类似于多项式化简过程中出现的连续等下去的错误现象,答案要符合实际意义,最后一定要进行文字作答,引入参数一定要交代其取值范围,最终答案要回归到题目原本要求。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加强针对性训练,真正做到审题仔细、数学语言准确、解题过程完整、书写表述规范,演绎要有理有据,步骤清晰,表达准确到位,真正形成良好的解题规范。
三、强能力,高考不断凸显的根本核心
高考作为最具权威的选拔性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考查是其导向所在,也是其实施的重心所在,更是江苏新高考不断凸显的根本核心。B级与C级考点是每年高考的能力题之命题“原材料”,一般出现在I卷的第10题往后,II卷通常以能力考查为主,特别是第18题至20题,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往往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考查。“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对这“五大能力”的考查看起来就不简单,而又着实神秘,只有在每年的6月8日才揭开其面纱,真真切切地以每个真题在高考试卷中亮相,却又每年穿着不同的外衣、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面对每年的实际试题,大家是仁智各见,褒贬不一。但是,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只是考查的侧重不同而已,且近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确实是“稳中求变,亮点频出,精彩纷呈”。以2015年试题为例,第10题考查知识很基础,能力要求不算高,但呈现方式却很灵活。再如第13题,题设两个函数比较熟悉,目标方程也不复杂,定性不定量、利用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解题策略容易确立,但综合能力要求明显较高,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相比之下,第17题的第2小题对运算求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就显得直接而给力。作为压轴的第19、20题仍然以高次函数和数列为命题背景,让考生既心里有数又有心理准备,题目层次分明,区分度明显,能力要求高,充分发挥了把关功能。可见,“五大基本能力”确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理应也成为我们平时教学、训练与考查的关键所在。
四、提素质,高考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
素质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高考作为检验教育成果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自然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测试,促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课程,激励考生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力,从而选拔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是国家赋予高考的职责,也是社会赋予高考的功能。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高考的确是一生一次,高考成绩将直接决定录取学校和所选专业,未来必将影响其前途及命运,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一张试卷定终身”。高考其实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测试,包括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事实上,一张优秀的高考试卷就能考查出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取向,一次公平的选拔就能看出学生在知识储备、技能运用等方面的不同能力,一次公正的竞争就能比出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不同,一次科学的高考就能考出学生在能力素质、社会责任、道德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差异。为什么在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中,有人身体不适、心理失衡,发挥失常,甚至是一向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最终名落孙山,有人却能越战越勇,渐入佳境,超常发挥,总有平时不起眼的黑马横空杀出。事后,我们总能发现,这些都不是偶然,会考试的学生,其实是“有素质”的学生,日后就更会工作,也更能出成绩。所以,“提素质”理应成为高考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更是新高考改革始终如一的重要指向。
综上所述,重基础、促规范、强能力、提素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常态下高考改革的走向,更应该成为平时教育教学活动遵循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