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之“产教融合”的探索

2015-09-10黄磊黄同成谢兵

考试周刊 2015年7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教应用型

黄磊 黄同成 谢兵

摘    要: 基于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邵阳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本文以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转型期的发展现状,探讨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途径——产教融合的深化改革,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产教融合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这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而且可以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加快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邵阳学院每年培养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地方高校如何适应转型,为企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我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金融危机后,为什么德国能够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不仅因为其强大的实体经济,更因为其有“双元制”的中职、应用型的高等专业学院、面向工业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和面向基础科学的综合大学所构成的强大教育支撑。英国,在大众化过程中实行了双元模式,之后出现了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与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的共同繁荣的景象。分散治理的美国,逐步完善起研究型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系统,24个州立社区学院允许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体系。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工程师学校其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1]。

职业教育发展促使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应运而生,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兴起比较早,一般认为,“产教融合”这一术语是欧洲兴起职业教育后才出现并得到频繁使用的。一方面行业企业为了产业转型或者技术升级,自身成立培训机构或采取与高校联合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主动融合,依照行业企业规范要求规划人才培养路径。西方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多方面尝试,比如宏观上的政府的政策制定、经费投入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微观上的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澳大利亚的“TAFE”、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产教融合模式,都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然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有区别的,经常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同一含义。相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整合、双向发力的过程,这期间企业和高校都应该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双方为了各自的发展必须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因此产教融合需要双方组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与重点高校相比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地方普通高校也在通过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提升自身优势。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转型、专业课程建设的转型、师资队伍的转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等。目前针对转型普遍社会抱有认知偏见,高校存在分类管理体制和机制未完善、师资队伍不适应、学校实训教学条件不充分、校企深度合作多障碍等突出问题,只有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特色,才能真正实现成功转型,而这一切转型的关键就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产教融合。

我国的职业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较晚,校企合作相对滞后。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的联合。这样的校企合作主体是高校,是一个单主体的单向过程,很难真正与企业形成合力,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初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形成、企业短期内还无法从高校获取人才红利时,企业几乎很难有合作热情。因此,这种校企合作关系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难以持久的低层次合作关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产学研联盟”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3]。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向应用型转型迈出了第一步,依托2010年邵阳学院质量工程教改项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近年来本专业集思广益定位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以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培养计划,努力解决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陈旧,专业范围太宽的问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具优势,努力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保障各项教学条件努力保障应用型特点;基于新的培养方案开展了各项教学手段改革,努力探索我校校企合作,采取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行讲课和辅助指导实验,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和实施细则;本专业还一直在寻求与行业公司和企业建立合作教学,努力尝试通过课程置换,承认学生在公司和企业所获学分,这项工作还在摸索之中;努力探索和构建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综合的、多方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就业率较以往有所提高,证明转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转型发展的关键途径是“产教融合”,然而,我们的改革与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仍相差甚远。

二、转型发展关键之途径“产教融合”的改革探索与构思

区别高职高专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作为向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把握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这一转型发展的重大跨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认识,健全机制,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优质的合作平台,深化合作内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进“双证制度”、建立“双元制”的教学体制。针对目前转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具体研究对象,调研存在的认识和实践误区,探讨如何走出误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研究和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改革,促进本专业成功转型。

有了更科学、更明确的改革思路和目标,还要制定一系列恰当的改革措施加以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完善和保障。

针对地方高校转型期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普遍存在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成功经验,提高自身认识,探讨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明确院校和企业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这一转型的关键途径。为实现充分产教融合做好准备,使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成为效益共同体,真正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可以通过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培养出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从而使学生、企业、学校乃至社会受益。

2.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

针对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如校企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畅通,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建立深入持久的合作运行机制及优质的合作平台、如何通过平台切实开展校际合作、产教融合、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很多地方高校刚刚从普通高校转为应用型高校,原来的师资以理论教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实验、实践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实际,更谈不上和行业、企业联合进行科技研发等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而企业师资虽然实践动手能力强,但多数理论功底不好,而且缺乏从事高校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拟解决途径是采取共同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完善教师资格标准,落实政策导向,调动教师转型的积极性。不间断输送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培训,加强青年教师到生产实际中的锻炼,使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真正掌握本专业的主流、热门技术,以此传授给学生;直接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由合作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并利用企业的生产平台和研发中心共同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等。

3.深入考察产教融合的发展,探讨如何创新合作模式。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优势,在继承和扬弃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实践,比如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等等。学校可以将部分实践教学活动直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充分了解行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高年级学生可以了解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将来的就业选择能奠定很好的基础;此外可以从和企业联合开展的项目合作平台中寻找适合高校教学的实际项目,合作编写应用型教材,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用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教授学生和考核学生,使这部分教学环节尽可能贴近市场和行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和应用能力。

4.探讨如何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合作内容。

产教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的设置与改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内外专业实训平台及科研平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推进“双证制度”、建立“双元制”教学体制。可以采取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兄弟院校有相关经验的专家教授共同组建本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环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邀请合作的知名企业中的相关技术人员兼职为学生授课或者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使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充分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了解所学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对所学课程有较充分的认识;邀请合作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可以采取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实际相结合,以企业项目实战开发的标准要求和考核学生,改革毕业设计教学和考核模式以此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使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快速提升转型发展的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培养真正所需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与学院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但不管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还是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给我们带来任何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度校企合作是我们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改革实践中要突出的是以下几点:坚持“应用型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理念;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强调学生工程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凤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4(11).

[2]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3]陆丽娜,李联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9(13),3.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与建设”。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