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图示法进行作文审题的实践与思考

2015-09-10陈悦

考试周刊 2015年70期

陈悦

摘    要: 图示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图示法运用于作文审题中,可使学生借助视觉思考理解文字、段落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事半功倍。本文从图示法的概念、图示法在作文审题中的运用、图示法运用于作文审题的优势与局限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作文审题    图示法    教学应用    运用优势    运用局限

当“新材料作文”登上高考舞台,便以其材料意蕴的多重性、立意角度的多元性而深受全国各地命题者的宠爱。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情境、多个角度,让学生在“占有”材料的同时进行“挑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猜题、套题,以期达到测试学生真实写作水平的目的。但就我省近几年对高考作文失误原因的研究表明,“审题”不准确、偏题、离题现象突出是作文失分的“元凶”,是写不好作文的致命点。在审题失误归因与指导审题的探索中,笔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将图示法运用于作文审题的教学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一、关于图示法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示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把图示法运用于审题指导中,可使学生借助视觉思考理解文字、段落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中规律自然会事半功倍。图示有简单和复杂、抽象和具体、高级和低级之分。运用于审题中的图示由于受题目篇幅较短、思考时间有限的制约,自然应选择简单的字符、线条进行标示。

运用图示法审题分三个步骤:一是提炼作文材料中的中心词。“中心词”的确定要依据材料的特点,故事型材料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故事“参与者”,而话语型材料的“中心词”则必须从材料中概括提炼。二是按题目信息图示各中心词间的局部关系。三是整体把握,理清关系网所呈现的主要关系,选取最佳角度,得出立意。

二、图示法在作文审题中的运用

图示法以直观的图示代替抽象的文字,最易攻破的材料类型是由多个对象参与、看似关系复杂的故事型材料。以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为例: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题目较长,对象众多,一些学生单凭文字无法弄清幼龟、老鹰、好心游客、群龟、群鹰的关系,从题目中提出“成功需要付出代价”、“少年当自立自强”等立意。

其实,这则材料的“中心词”就是故事的参与者,有“(侦查兵)幼龟”、“好心的游客”、“老鹰”、“海龟群”等,学生比较容易提炼。之后,边读题边图示参与者间的局部关系。我们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将题目信息图示为:

经过观察图示,整体把握、仔细分析,游客处于关系网的发端,他的行为导致了一系列后续事件的发生,以它立意最切题;鹰、海龟群发出“等待”、“扑食”、“追随”等行为,在整个关系网中起到关键作用,为重要立意对象;幼龟在关系网中处于被动状态,只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以它立意就有偏题之嫌;鹰群的出现只是说明游客的行为加重了海龟的灾难,不须考虑。这样,运用图示法,就使看似复杂的文字及对象关系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图示法在较抽象的话语型材料中显示出较大优势。例如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中的作文题《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面对此题,有的学生运用传统的关键词句法审题,断章取义地提取第一句或第二句话的观点,进而得出“保有对美的幻想”、“人生处处是相似”等立意,或者干脆跳开题目,得出“审美角度不同,观点不同”等立意。

这种做法,缺乏对材料的整体认知,割裂了材料中“统一”于“星星”这一主体的“对立”两面。运用图示法帮助思维(如下图):

可以发现:本题的核心应是外界对“星星”这一主体的看法,“仰望”的人认为它们是“宝石、晶莹、透亮”,“近看”的人则认为它们也有“灰尘、石渣”。由图示可见,题中呈现的是“统一”于“星星”这一主体的“对立”看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据此类比社会人生,便可得出统一于生活中的“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等对立面,进而得出准确立意:“生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别将现实理想化”等。

运用简单的勾画图示辅助思考,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材料,观照全局,题意把握更透彻,选取角度更多元,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审对题、立新意。

三、图示法运用于作文审题的优势与局限

在日常指导实践中,笔者发现图示法在作文审题中发挥出较大优势主要源于三点:一是可操作性强。“图示勾画”简单便捷,学生边读题、边勾画、边理关系,作文审题落实为绘“图示”、思“关系”,消除以往审题立意单纯从材料的文字出发无从入手的弊端。二是整体感鲜明。准确的图示能揭示材料的句间关系,辅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挖掘材料内涵。三是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思维角度。图示便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从图示中提炼多个立意角度,并进行比较筛选,选择最佳角度确定立意。

当然,运用图示法审题是学生阅读题目和图示同时进行的动态过程,图示在审题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首先,运用图示法审题的关键和难处在于提炼题目的“中心词”,“中心词”把握不准确就可能陷入越“图”越乱、为图而“图”的混乱中。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的作文题: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面对此题,学生可能因无法把握材料的中心事件而找不到“中心词”,进而有无从入手、无法图示的尴尬。在图示前学生必须对每句话进行“中心词”提炼,找出每句的主要对象。比如第一句“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有的学生只注意到“别涅迪克”这个人物,而没有意识到他所发现的“烧瓶裂而不碎”是句子所呈现的重要信息,因而就无法找准“中心词”,无法准确图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凸显了图示法的一个弊端:对语句分析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无法知晓题目中每句话的大意,不可能提炼“中心词”进行图示,更谈不上“整体把握”。

其次,因图示法的运用需要动手勾画,一些学生存在“为图而图”的心理,往往不是按照题中句子的顺序进行分析、图示、修正,而是读完题目后再进行简单勾画,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导致其图示错误,进而产生对题意的误解。

再次,对于一些哲理性较强的材料题目,图示法往往无法突破以往的审题方法而显示其“攻坚克难”的优势。例如2013年高考语文福建卷《忧天》: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像这样较难提炼“中心词”的题目,图示法就难以施展一些“功效”。

图示理论对作文审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图示方法的掌握和关系网的有效辨析对提高新材料作文审题准确率有重要的作用。在指导作文审题的过程中,图示法应该有效推广。但是鉴于其局限性,图示方法并不总是高效的,提高学生的语句分析理解能力、强化学生运用图示的步骤意识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