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9-10朱晓清
朱晓清
摘 要: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所以,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迫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营造民主、宽松有利于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创造宽松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新课改“以生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多的是鼓励、尊重,师生之间应是一种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才会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的、活泼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为激发学生情感创新,教师上课时可适当引入音乐,营造创新思维的气氛,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如在“孝敬父母”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白发亲娘》《父亲》和《常回家看看》。情真意浓的歌声一下子拨动学生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心理共鸣,有几位女生竟哭出声。大家饱含真情地倾吐父母对自己的爱,诉说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纷纷表示要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理解、关心、体贴父母,将来更好地孝敬父母。一节课下来,几乎不用老师讲,已达到教学目的,并且学生的发言还创造性概括出书中的知识结构。这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吗?还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那么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充分张扬,各种能力就会得到充分提升。
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初中生心理上已具有成人感,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探寻、分析、处理新信息,提出新设想,锻炼创新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讲“爱护公共财物”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调查当地公用自行车的使用情况,并尝试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学生在对县城主要街道上的20多处公用自行车使用情况调查后发现,公共自行车有百分之十损坏左右,接着学生分析使用不当、人为破坏等十几个损坏原因,并提出制作“红领巾提示板”、成立“文明监督队”、散发倡议书等可行性建议。这些创新思维是学生实践、思考的结果,仅靠课堂说教是无法获得的。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
三、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引入教学中,使全方位的信息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满足个体化的学习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究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發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潜能。例如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学生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热情投入学习中,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