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讲”方式下“讲”的定位

2015-09-10展勤丽

考试周刊 2015年84期
关键词:学讲学讲方式学会学习

展勤丽

摘 要: “学讲计划”中,自主先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等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这种理念最终落实于如何更好地把它转换为课堂行为的能力。自主先学是学生探究新知、发现疑难的导航仪,学生的“讲”,在于讲出理解,讲出疑问,讲出不同,讲出精彩的智慧分享。而教师的角色则定位为引导者、协助者,监管、调节、激活、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的“讲”是根植于学情基础上的讲授和点拨,是言传身教的示范,是智慧的引领,是集中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上的技巧性的表达。提高“讲”的质量,其核心诉求是指向并指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学讲方式 自主先学 学会学习

“学讲”课堂的本质是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单纯把它理解为“学生讲,老师不讲”无疑是错误的。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为“学讲”而“学讲”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很多热闹的课上,学生似乎都张口说了话,看似教师给了他们言语的自主权,但他们的能力其实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把原来自己肚子里有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小组交流只限于平面滑行,语文课堂的诗意和人文气息被冲淡。那么,教师的“讲”,讲在什么时候,讲到什么程度,“顺学而教”是不是顺着学生“信马由缰”,“畅所欲言”是不是漫谈讨论,小组合作是不是每节课都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泛泛而谈,是应该引起每位教师深度反思的话题。师生“讲”的定位,都应共同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单辅助教学,培养自学能力“有的放矢”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很多时候,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学法的指导是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目前,自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起,都强调随文设计导学单,指向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倘若失去了学习方法的指导,高效课堂便是一句口号。

以词语教学为例,学生和教师的“讲”该着眼何处。首先看词语理解方面的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关注陌生的词,既明白其读音,又了解其意思,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理解;关注有多音字的词,查阅字典,结合其义项,作出明确判断;关注有歧义的词和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果难以用准确语言解释,就造句或举例加以理解;关注与中心人物、中心思想有关联的,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其深意。课堂上,交流词语的预习时,让学生多讲,让学生会讲,则是在依托学习单的基础上,让学生讲所得,即通过自主先学获得的东西;讲积累,即在预习中所储存的信息、知识和事件;讲所疑,也就是在自学中发现的难点和疑惑。在交流词语理解中,教师的“讲”,需在对课文词语做到分析归类后的助推,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分析构字字理、出示图片,或是适时联系文本,拓展延伸,既丰富学生词语积累,又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再看学法上的引领,词语预习不拘一格,但有效预习的方法应作引导,学生除了讲内容外,还会讲方法,讲过程,分享自己获取知识、找到答案的途径、过程和方法,而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的讲,则是为其他学生指明了实现学习目标的可取路径。

二、教师角色准确定位,使学生深度学习“有法可依”

每一篇教材都有独特的内容和教学价值,不同体裁的文章体式特征自然也不同,教师必须研究所教内容,从编者意图、作者内在表达和学生的阅读期待出发,挖掘文本的人文气息和语用训练点。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做“语言大师”,一句一顿,一腔一调,都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会讲,有条理地讲,配上动作讲,用上修辞讲,如《桂花雨》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飘落的桂花的美(像精致的小蝴蝶、像飘飞的落叶、像芬芳的雨点,像调皮的、给我挠痒痒的小精灵……)感受花瓣纷纷落下,落得满头满身的情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一个拍头拍肩的动作,一种陶醉自得的神情,就是一种无声的导引:像戴了一顶金黄的皇冠、像穿了一件华丽的长裙……孩子们的理解个性而灵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巧妙的铺设,激情激趣,学生便越来越愿讲,并能讲得好,讲得精彩。

2.教师是同伴互助的评价者

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助学,是需要积极的、有技巧的指导的。同伴的认可、悦纳、包容和帮扶需要积极向上的团体目标的引领,这种友爱互助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需要监管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小组合作中的问题,对于合作完成的思维成果,教师的评价关注合作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补充同伴的观点,善于欣赏他人的长处,善于委婉地指出不足。组间也同样关注过程评价。

3.教师是点石成金的智者

目前,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单出示后,学生自主学,然后开始汇报后,学生的理解是“碎片化的”,散乱而缺乏深度。结果——发散下去,造成的就是“一个平面”。教师的“讲”落实在哪里?讲方法的渗透,讲情感的激励,讲在学生肤浅地表面化的理解处,讲更深度的问题的启发,讲文本的深层内涵。

三、立足学情,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增無已”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决定了他们言语表达的质量。如果不能潜心在文章中走上几个来回,就不能领悟文章的精华。学生的“学进去”“讲出来”,立足于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中,由于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基础所限,教师若满足于形式的“张罗”,满足于搜寻文本的表层信息,浅读课文,满足于让学生尽情表达看法,那么,语文课堂将越来越肤浅。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师参与其中,不着痕迹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把学生放到课堂上,巧妙地推波助澜,是需要功底的。这种功底便来自于充分的准备,备教材知识点,备学生整体现状和个性化差异,备文本与学生一生成长的联系,备课堂可能出现的动态和变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把握有度。

在“学讲”方式中探究语文学习的实践之路,教师应高屋建瓴,巧搭桥梁,智慧点拨,让合作真正聚集智慧,让尊重和倾听成为自然之音,让畅所欲言、不拘一格的课堂形态成为思维的生长点,让灵动悦纳的个性和心灵成为语言素养积淀的土壤,立足于脚下,服务于长远,实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讲学讲方式学会学习
打造精彩的语文“学讲”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学会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