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是教育的试金石

2015-09-10关颖

中华家教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雷突发事件生命

前一段时间,《今日早报》的一篇报道让我对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肃然起敬。

报道称,杭州一个三口之家,爸爸出差了,只有妈妈和7岁的儿子小雷在家。一早起来,孩子发现妈妈竟然晕倒在卫生间!怎么办?小雷没有惊慌哭喊、没有手足无措,而是有条不紊地打了三个电话:先打给120,然后打给爸爸告知情况,最后打给学校老师为自己请假……

后据医院的医生说:“是小朋友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给抢救争取了时间。”

孩子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如此淡定,且能有条不紊地向他人求助,源于日常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教育和家庭影响。当我把此事发到微博上时,网友王人平先生评论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要靠平时点滴的积累,彰显的是父母自身的生活态度和教养能力。”对此我非常认同。

从这个事件的叙述中,我觉得有这样几点值得称道:

一是老师做事认真负责,学校规定每个月的安全教育都落实到位。事后孩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肯定要先打120,老师说120可以救命的。”—这样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而是让孩子懂得了生命的重要,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与“救命”连在了一起。

二是孩子懂得学以致用。在安全教育中,老师让小朋友们模拟过遇到突发意外怎么办的场景,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就体现出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才能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是家长与老师配合默契。校长说:“小雷能这么做,除了学校的教育,良好的家校互动也很重要。”小雷的妈妈虽然身体不好,但对小雷的教育很用心。《成长手册》是家校联系的一个渠道,家长意见这一栏,从来不会空着,他妈妈总是写得很详细。

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让孩子有了呵护生命的意识,懂得了在挽救生命之中自己应做和能做的事。妈妈晕倒是个突发事件,孩子迅速而正确的反应则体现了日常教育的成效。

许多家长很重视孩子教育,舍得花钱、花时间,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训练孩子各种特长,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人家的孩子“有一拼”,却忽略了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安全教育在许多家庭教育中是个盲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最应该做的、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保障孩子的生存安全。这种保障,就是要告诉孩子哪里潜藏着危险和如何避免伤害、珍爱生命,在遇到外界可能造成的伤害时怎样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这是对孩子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培育。这些内容不是学校考试的必答题,加不了分,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点点滴滴,“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最好试金石。无论孩子未来做什么、是否出类拔萃,他都要面对生活。多给孩子一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常识,下点功夫培养孩子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使他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小雷突发事件生命
姜撞奶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你一定能做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感动7岁,面对母亲停止呼吸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