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带女儿品经典

2015-09-10高英

中华家教 2015年8期
关键词:废话枣树生动

高英

女儿正上小学二年级,喜欢阅读,我认为她目前尚处于识字阶段,并不刻意去引导她的阅读方向,任她随意翻看家里的书刊。没想到,有一天女儿在与我闲聊时,涉及了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秋夜》,令我刮目相看。

读过《秋夜》的人,大概都忘不了文章的第一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女儿看到与此相关的一则校园笑话。小明因老师评价上面这段话说“此乃名言”,就仿写道:“我有两个姐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也是女的。”老师批阅:“此乃废话。”我听了和女儿一起大乐。乐完了,我问女儿,鲁迅先生那段话是废话吗?女儿摇头。再问为什么不是废话,女儿答:“凭感觉。”

好个凭感觉!我心中大喜。文学作品不是供人拿解剖刀进行切割、条分缕析、硬生生套上深刻的思想含义、然后让读者死记硬背来应考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为考试而分析鲁迅作品的结果是让许多学生厌学,年轻一代罕有人由衷喜爱鲁迅作品。

女儿既然有了作为读者的审美感觉,我就抛砖引玉,试着与她探讨一番。于是,我让女儿把这段话慢慢读来,读一遍,再读一遍。我问女儿,假如把这段话改成“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棵枣树”,感觉如何?女儿回答不好,这样的话太直白。

我立即予以肯定。若鲁迅先生开篇只写“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棵枣树”,虽简单明了,但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就未免流于肤浅。我带着女儿又将这段话慢慢读了一遍,边读边让女儿想象鲁迅先生在领着我们参观他家后园,用手指着墙外树的方向,告诉我们,这边一棵是枣树,那边的另一棵也是枣树。我们依次看去,果然都是枣树,且两棵枣树并不尽相同。

这样想象一番后,两棵枣树生动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因此,鲁迅先生确实为读者营造出一幅鲜活的画面,具体生动。

女儿又怯怯地说她觉得这样写很幽默。我鼓励她说说为什么觉得幽默。女儿说:“第一次看这段话,读到‘另一株’时以为后面肯定写别的树,没想到还是枣树,挺好玩。”我夸女儿说得好。“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写法确实出人意表,令人不禁莞尔一笑。这体现了鲁迅先生作品中惯有的幽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个性鲜明,貌似简单,后人却无法超越。平日喜爱幽默风格的八岁女儿能够体会到其中滋味,可谓鲁迅先生的小知音。

接下来我跟女儿大致说了下《秋夜》中作者把枣树当成人来描写,也就是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枣树的独立和坚强。我问女儿,鲁迅先生是否喜欢枣树,是否对枣树有感情。女儿立即回答:“当然喜欢,当然有感情。”我点头,告诉她再回到开头,想象鲁迅先生一棵一棵地指引我们去看枣树,然后娓娓道来,正是体现了他对枣树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女儿明白了鲁迅先生这段话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幽默感,还饱含深情,总结说这样去读文章,越读越有味道。我说越读越有味道的文章就是经典,我们这样的读法,就是品经典。经典作品如同佳酿,只能慢慢品,决不能牛饮。女儿笑了,听得兴趣盎然。

猜你喜欢

废话枣树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在异乡
“废话”里也有不“废”的“话”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挑战舌头
枣树下的故事
淡妆浓抹总相宜
“废话”多说有快乐
“废话”多说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