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娱乐化的再思考
2015-09-10张苏
张苏
摘 要: 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模式,然而在实践中,课堂教学却存在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本文分析了当下娱乐化课堂的表现、产生的原因,着重探讨了避免课堂娱乐化,实施有效教学的对策,以还课堂一片净土。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 娱乐化
随着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利用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模式。教育部早在2007年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强调“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同时提到“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然而,近年来在多媒体教学中,课堂教学娱乐化的倾向却日益严重。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秦秀白教授在2012年就曾撰文呼吁广大英语教师要“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然而,当下该现象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应引起英语教师的广泛关注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娱乐化的表现
1.教学课件取代教师讲授。
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图像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活泼的形式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趣味性。然而,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却过于追求“眼球效应”,希望在课件中通过精美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过于追求感官刺激,看起来美轮美奂的课件却缺乏总体布局和统一性,其呈现出来的实质内容可能与所授内容有所出入。所以,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在被吸睛后,注意力全然不在所要学习的知识上,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教师在播放费时低效的音、视频资料的同时,影响文本信息的讲授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滥用课件现象。许多英语教师无视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内容,滥用多媒体,以幻灯片替代板书,以课件展示替代口授言传。更有甚者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离开课件就不会讲课,沦为教学课件的奴隶。
2.课堂变为“娱乐场所”。
当下的英语课堂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克服原来的课堂知识性强、趣味性不够的问题。然而,它又走向“游戏课”、“表演课”的另一极端,说的是要寓教于乐,又极易成为只乐无教。
严肃的课堂俨然成为“娱乐场所”。教师变成娱乐活动的主持人,学生变成观众或娱乐参与者。正如秦秀白教授所指出的: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充斥着耗时低效的视频观看,热闹浅陋的“戏剧表演”,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表面上看,课堂呈现出一片貌似生气勃勃的热闹景象,教室里掌声笑声不断,实际上并未实施有效教学。因此,不少学生在笑过、乐过之后会感觉老师似乎什么也没教,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过于强调趣味性,而忽略课堂整体的目标定位及知识的传授,必然会导致教学实效性降低。
二、课堂教学娱乐化的产生的原因
1.多媒体信息技術的发展。
随着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老师单纯依靠粉笔和黑板授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电脑、多媒体设备等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外语E-learning等都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辅助语言学习的。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趣味性,但也催生了娱乐化的课堂教学。
2.泛娱乐化的影响。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这样写道:“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全民娱乐的状态下,“文化的各种形式,包括历史、政治、教育等,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变成了娱乐”。不难看出,泛娱乐化的时代里,教学深深地受到影响,原本严肃的课堂沾染上娱乐的印记与气息。
3.教学主、客体的变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倡塑造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注重课堂教学的活动性体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学生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他们被认为是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的决定者,课堂话语的主导者,而教师们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合理彰显。为了迎合学生的娱乐心理并获得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认可,一些教师会采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授课方式,盲目开展活动,以抓住学生的眼球,取悦他们,导致娱乐化课堂的出现。
三、避免课堂娱乐化,实施有效教学的对策
针对课堂教学娱乐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因此,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避免课堂娱乐化,保证教学有效有序地进行。
1.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在以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模式的当代,多媒体课件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因而要提高课件制作的水平,合理使用教学课件。首先,教师要克服追求“眼球效应”的心理。体现在课件制作上就是要在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基础上,精选那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的内容。
然后是现代教育技术层面的问题。对选择的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进行合理的、有逻辑的编排,制作时色彩要尽量统一,避免过于复杂、花哨。音、视频的播放要少要精,避免长时间大量播放,影响文本学习的讲授时间。还要避免过多地插入的动画,否则会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同时,也要注意一张幻灯片上的内容不宜过多,有留白,提纲挈领地列出重点即可,没有必要像有些教师那样将讲授的每一句话都呈现出来,否则就真的变成“背课”。好的课件要给教师留出发挥的余地,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课件使用上不能照“件”宣科,不能以课件展示替代口授言传,成为课件的宣读者和机器的操作者。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把精力集中到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上,引导学生在接受英语输入的同时加强输出。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能过于夸大学生的作用,不能一味将课堂交给学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尽管被赋予促学者、帮助者、咨询者等头衔,但他们的重要职责并未得到合理彰显。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规律的基本认识,太多的自由与娱乐,若再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做好“把关人”和“引路人”,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知识性和严肃性,决不能放任课堂随意与自由。
广大教师还应清醒地意识到,娱乐只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不能滥用,课堂教学要回归常态模式,不能违背教学规律,不能脱离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猎奇、游戏的心理,大搞娱乐化的课堂活动。尤其是在学生给老师授课打分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的今天,教师还要坚守职业道德。教师不能害怕学生的评价低或失去他们的支持,就选择取悦、逢迎、讨好学生。否则,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将无从谈起。
其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语言学习是件苦差事,想通过学唱几首英文歌,看几部英文原声电影就把英语学好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经过系统性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才是习得语言的基本途径。不经过刻苦钻研与辛苦付出是学不好一门语言的。
学生还要对泛娱乐化对他们的侵蚀保持警醒。正如张甫涛所言:“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在这个读图而非文本阅读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手机等娱乐性的快餐阅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长篇文本,细读文本,不习惯深刻思考问题,造成知识的碎片化,思维的肤浅化,以及思辨能力的不足。
此外,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要切实转变观念,从源头上遏制课堂教学娱乐化之风。要改变对“评优课”“公开课”的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地以课件是否精美、活动是否多样、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活跃等评判其优劣。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和教学相关的管理者、分管领导不能像秦秀白教授提到的某所大学的教务处长那样,竟对一堂“重娱乐,轻文本学习”的大学英语综合课连连称赞。另外,学校也可以出台相关文件,约束教师在课堂上音视频、影像资料的播放时间,杜绝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性观赏,同时也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笔者所在学校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已经部署并付诸实施。教务部门也已分派专人检查、督导这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在“全民娱乐”的当下,课堂教学娱乐化之风愈演愈烈。广大教师、学生、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意识到其危害,并进行理性思考,合理地对待新兴事物。课堂教学在泛娱乐化里呈现出来的变化都是有据可循的,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严肃性,还课堂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2,(7).
[3]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文秋芳.構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5]吴晓真.评《大学英语精读》多媒体教学辅导系统[J].外语界,2000,(1).
[6]李燕玲.泛娱乐化时代我们如何教学[J].中小学教学,2010,(9).
[7]张涛甫.新传播技术催生阅读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