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视阈下英汉习语翻译策略研究
2015-09-10刘元宵
刘元宵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中西环境、历史、制度、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习语语言的不同。本文拟在图式理论框架的指导下,针对英汉习语翻译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图式相同或基本相同、认知图示冲突和认知图示空缺的三种情况,分别就直译、套用和直译加注的三种翻译策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准确传达英汉习语语义,透过英汉习语了解中西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图式理论 翻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惯用语、俚俗语、成对词,等等。文化差异会使人们在认知上产生不同的认知图式,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必然会给翻译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图式理论对翻译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主要研究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一、图式理论
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在1932年出版的Remembering一书中认为“图式是过去映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一种“知识结构”[1]。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人脑中已存的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一系列过程。因此,读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有关键的作用。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形态以图式的方式存储在记忆中,就形成认知文化图式[2]。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事物的过程需要原有图式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同理,翻译过程也需要源语和目的语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匹配和整合。在整合之前,译者要将新信息与脑中图式进行连接,搜索合适的认知图式以完成实例分析。当语义输出不完整时,需要适当地发展、扩充语义。在翻译过程中,语境理解至关重要。实现交流取决于语言背后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因为翻译除处理文字和推敲意思外,还要考虑原作类型和文化等因素。译者原有认知图式会对翻译过程产生干预。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翻译时要综合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图式差异,对英汉习语地道译文的产生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传播,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不同图式对照下的翻译策略
1.认知图式相同或基本相同——直译法
不同民族之间之所以相互沟通,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习惯,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相同的文化认知基础[3]。认知图式相同是指一种不同领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相同认知的情况,尤其在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上具有相同的看法。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W.Whitman)曾说:“英语的根基宽广而低下,靠近土壤,英语里交织者普通人民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需求与满足。”[4]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当中创造了习语。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就能说明这一问题。关于“打铁”的生活经验,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知道打铁要趁热,也就是说在打铁方法上人们的认知是相同的。当出现类似于打铁的认知图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时,英汉习语的形式和内容会相同或相似。这时常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为“趁热打铁”。类似的习语还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生活中可能都出现过类似于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事情,最初是指打中两只鸟的意思,只是后来引申为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好处的意思。),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伪君子)等。
2.认知图式冲突——套用法
中英两国在自然环境、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各具特色,这一事实导致认知圖式冲突。认知图式冲突是指一种不同领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有完全不同认知的情况。例如,“狗”在中国是贬义的,很多含“狗”的词如狼心狗肺、狗腿子、走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多指坏人坏事。而“dog”在英国却含有褒义,多指忠诚的朋友、幸运儿等。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日)。同样是“狗”,却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另外,“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认知也是相冲突的:中国的龙是神圣的,含有“龙”的习语大都是褒义的,比如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飞凤舞等;英语中的“dragon”却是邪恶的代表,指不好的事物。如,“a dragon around place”用来形容“很跋扈的人”。当认知图式冲突时,可采用套用目的语中和源语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进行翻译,往往可以牺牲形式保留内容。如,“a new broom weeps clean”形式是“新扫把扫地干净”,内容却含有一种装腔作势,显示威风之意,这个意思正好和汉语里“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思相近,故套用“新官上任三把火”进行翻译。体现该翻译策略的英汉习语还有: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不为风尾,字面意思是说做狗头要比狮子的尾巴好,如果直译成汉语会与汉语表达习惯不符,这时套用“宁为鸡头,不为风尾”翻译会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等。
3.认知图式空缺——直译加注法
由于说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同语言表达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一种语言所传承的文化含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也没有相应的表达方法,在译者的大脑中根本无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图式[5]。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图式时,就会出现认知图式空缺的情况。认知图式空缺是指一种事物认知在另一种事物认知中根本找不到的认知情况。
中西哲学观、价值观、经济制度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发源于儒道文化,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源头使得很多图式根本无法对照,形成空缺。如,Adam’s apple(喉结)来源于《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偷吃苹果时卡住了喉咙的故事,这在中国文化中根本没有相应的文化图式。同样,汉语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图式。因此,是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dragon,to expect one’s daughter to be phoenix”的。如果这样翻译,会造成英语国家人们的理解困难:为什么想要自己儿子成为邪恶的龙,女儿成为凤凰呢?认知图式空缺的英汉习语翻译比较复杂,为了保持内容意义的完整,多采用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如,“as rich as a Jew”译为像犹太人一样富裕(古代犹太人多因盘剥蓄财,所以犹太人成了富人的代名词),black horse黑马(起初不为人知,后来意外取胜的人),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代表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等。
三、结语
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英汉习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针对不同的图式,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套用和直译加注。在找出中西语言翻译转化的基本规律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此外针对习语的民间性、修辞性、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使非母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更高效地进行文化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图式作为翻译的媒介,有利于探究语言翻译的基本规律,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999.
[2]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3]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19-22.
[4]Funk,W.J.Word Origins and Their Romantic Stories,New York:Bell Publishing Company,1978:2.
[5]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28-31.
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项目编号:ZB-2015-279项目名称:英汉习语翻译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