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作业布置,提高学习能力

2015-09-10曹增力

考试周刊 2015年80期
关键词:苏教版正方体长方体

曹增力

长期以来,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回顾过去,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分数,在作业布置上煞费苦心。题海战术不仅使学生累得抬不起头来,而且把老师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如今面对新的课改形势,以前那种“只重视机械模仿,不重视能力培养;只重视书面过程,不重视语言训练;只重视方法训练,不重视实际运用;只重视知识培养,不重视情感投入”的传统作业观不再适应新型教学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神州大地,我们可喜地看到,教师对作业的价值观有了明显的转变,作业形式有所改变,作业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教师的作业设计对新课程理念有所体现。然而,仍有一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一味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学生在题海中苦战,能力在题海中丧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部分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不够。作业的布置,一方面是检查学生课上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课本基础知识,强化记忆,获得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是深化和提高学生解题的方法、策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解题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作业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服务,为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全面发展做铺垫,那么,教师在布置每一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要和个体的承受能力,注重作业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量上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符合新政要求;在作业的内容上,集中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的形式上,体现创新性、多样性和合作性。教师一如既往地尝试多种作业练习形式,使学生在作业的练习中,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得到提高。

一、作业布置体现层次性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把布置的作业分为基础型和提高型,这样的设计遵循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班级中的部分学困生,教师应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和减少作业量,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使这些学生每次都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调动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班级中的优秀生,教师应着重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设计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调动学生思维。对于习题的设计,教师要把握好度,精心设计。一方面,学生在练习时,需要花上一些时间和精力,开动自己的脑筋,在思考后独立完成。另一方面,设计的习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乐于完成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入手,给他们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使他们真正尝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二、作业布置体现合作性

传统的作业是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新课改实施之后,不难看出,学生的作业没有了以前的难、繁等特点,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是探究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间密切合作。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作业的布置上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习题,借以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1.与家长合作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应该让家长参与作业中。在这种配合中,家长的人生经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活动中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家教的科学性与效益性。例如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统计》后,教师可让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家去年下半年水费、电费支出状况,并绘制出我家去年上半年水费、电费支出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时观察图,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习题,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在配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学生用自己统计的结果,告诉家长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同学合作

传统的作业,一般是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缺少互动。教师应将新课改中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作业设计中。如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后,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10组,每组4人,针对本课学习的内容,以学校为观测点,每组学生制定一幅家庭位置地图,并标出角度,选好比例尺。小组间的合作,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了家庭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的作业设计,为学生营造学习的小集体、小环境,发挥学习的自主功能,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三、作业布置体现动手能力

苏教版教材每册都安排几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同时新教材中像《确定位置》等单元,都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与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也巩固了自己所学的新知,增强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习题。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用硬纸板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学生在制作前要认真预习课本,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才能做对、做好。这就促使学生借助预习环节,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表象认知。

四、作业布置体现探究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业时应通过小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应设计一些探究型习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新课程标准下的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很多实践活动课,很多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调查学校周围及所在地区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因此,老师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并引导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多设计一些需要学生活动的环节,让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掌握预期、推论、分类、试验等过程技能,获得新的经验,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需要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学生作业练习的设计思想与形式,推陈出新;需要教师不断进行作业创新,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世界里,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身心得到愉悦。

猜你喜欢

苏教版正方体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