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二轮复习原因类题目中“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的应用

2015-09-10常莉刘文斌杨兰芳

考试周刊 2015年87期
关键词:二轮复习

常莉 刘文斌 杨兰芳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新高考着重考查学生的描述技能,地理二轮复习中教师多总结归纳答题模式、公式,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易生搬硬套,下笔千言,离答案万里。二轮复习中为解决学生答题偏、漏、失分多等问题,弥补答题模式化、公式化的不足,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原因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即“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作者结合原因类题目案例解析,阐述此方法在二轮复习原因类题目解答中的应用。把方法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在解析题目中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最终回归课本,提高答题质量。

关键词: 二轮复习 原因类题目 过程再现法 整体法 案例解析

一、方法提出背景与内涵

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题训练中,教师多告知学生答题的“套路”,要求学生按点作答,或是选择要点作答,例如总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和动力等;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和旅游,等等。众多条理化的答题模式,将答题的思路规范化、模式化。但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看,有些题目超出了“套路”,有些题型比较新颖、比较开放,学生一如既往套用“公式”,得分率较低。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学习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做题时体现学生的描述技能,目前教师多总结归纳答题模式、公式法,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易生搬硬套,下笔千言,离答案万里。

新课改中“识象”和“究理”是地理学科重点学习与考查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成因进行解释,还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总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分析试题中各类“原因分析”题目,分值较大,答案往往要求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在做原因类题目时常出现用现象解释现象、原因分析不全面、在同一角度反复作答等问题。二轮复习中为解决学生答题偏、漏、失分多等问题,弥补答题模式化、公式化的不足,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原因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即“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两种方法相结合,统一使用。此法的应用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先由地理过程再现,结合整体各要素,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即对要素做取舍。原因题目中整体性体现在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和人文地理要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第二步,按地理问题的过程,结合所选要素归纳原因,组织答案。下面笔者结合原因类题目案例解析,阐述此方法在二轮复习原因类题目解答中的应用。

二、案例分类与解析

1.某一地理现象成因类

例1: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多,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简析该地区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原因。(10分)

这个题目是典型的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类题目,现象是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气温低。解释其原因,先考虑此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太阳辐射与气温相联系,考察的知识点即是自然地理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回忆此过程有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可以在试卷旁边画出简易示意图。第二步,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其相关性进行答题要素取舍,此现象的成因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状况有关。结合两个步骤的结论,按题目要求,先回答该地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再回答该地区气温低的原因,合理组织答案。

答案解析:青藏高原地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2分)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4分,结合取舍的要素,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地面辐射吸收少,(2分,简析大气受热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2分,简析大气受热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对题目现象的影响。)通过“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的分析,此题答案完整合理,审题知晓地理现象,脑海完现地理过程,分析影响要素,结合题目作答,答而不漏,避免重复与文不对题。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出,着重梳理地理过程,结合影响因素答题才能保证少丢分。

2.某区地理现象动态演化原因类

例2:根据某国际环保组织统计,近年来亚马逊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反而增大、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原因。(6分)

此题目是比较常考的某一地区地理现象动态演化原因分析类题目,此题中河流状况发生动态演化,与降水等要素相关,且不是正相关,分析此题,关乎降水与地表径流的变化,脑海立即重现水循环的过程。此区是亚马逊流域,典型的海陆间环,环节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及地下径流。再思考影响此过程变化的地理环境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的,经过取舍,不难总结出主要影响的因素有地形、植被、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等。二者相结合,按题目地理现象的动态演化状况,用所选要素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导致流入江河的水量反而增大、洪水反而增加的现象发生的。

答案解析:森林被大量砍伐,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入河流,(3分,题目中已知大气降水有所减少,但河流水量增大,说明此水循环过程中降水多补给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环节水量减少,结合水循环过程和整体性要素,不难得出是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造成其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加剧,由于地形平坦,流速较慢,河床淤积,水位被抬高,河流泄洪能力差。(3分,知晓地表径流发生变化,分析洪涝频发的原因,脑中继续构建此地理过程,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多,地形影响流速,继而河床高,洪涝频发。)此题的解答过程中应用“过程法再现与整体法”,同样先回顾此题地理事件过程,即水循环,再考虑地理环境要素与其相关性进行取舍,得出地形、植被、人为活动为主要影响因素,再将要素与过程结合,合理组织答案。

3.两地地理现象差异比较原因类

例3:据统计,青岛发生寒潮的年均次数少于济南,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此题目运用“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分析,回忆我国寒潮移动路径及过程,冷空气大致自西北向东南移动,再思考何因素会影响寒潮的影响程度,不难得出地形与位置,再将因素与过程相结合,组织答案。答案解析:青岛西北的低山丘陵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2分,考虑寒潮移动过程中会受到地形的削弱。)青岛地处沿海,纬度较低,削弱了强冷空气的影响,寒潮次数减少。(2分,寒潮南下过程中考虑地理位置的影响。)

当然原因类题目的问法与种类不止以上三种,还有对地理事件合理性评价等类型的题目,这里不一一阐述,主要阐明“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在二轮复习原因类题目中的应用思想。

三、实践反思与启示

通过此种方法的训练,学生在二轮复习综合题考试做原因类题目的时候,能够调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将众多地理信息、要素通过过程法分析法进行取舍,再将各要素通过综合、归纳和概括,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解析。在“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在心中构建流程图,保证答不漏、答不偏。

当然此法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然地理现象、事件过程性比较明显,比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滑坡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等,而对人文地理题,如果考虑整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再去作答,则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跑题,此法在此并不是最佳答题方案。所以并不是一遇到原因类题目就要用此方法,也不是所有原因类题目的解答只能用“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分析。“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只是为帮助学生实现答题更全面、分析过程更完整服务的一种思维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答题思维品质。原因类题目的解答还应该依据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具体情况具体作答。

使用“过程再现法与整体法”解题也不宜套用步骤,关键是慢慢锻炼,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灵活应变,学会分析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此方法不仅适用于部分原因类题目的作答,对描述类、评价类题目也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方法与知识迁移。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在解析题目中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最终回归课本,提高答题质量。

湖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400-013564)

通讯作者,lfyang@hubu.edu.cn

猜你喜欢

二轮复习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三二轮复习中促进知识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效复习,微课充当好帮手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二轮生物复习探究
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意义研究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