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信义文化”对“信义城市”建设的传承与借鉴

2015-09-10黄建聪

考试周刊 2015年80期

黄建聪

摘 要: “信义”,即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信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基石与核心内容,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建设“信义城市”,研究传承和发展“信义文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信义文化 信义城市 传承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信义思想,这些思想经过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信义文化”,并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古代“信义文化”历久弥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信义城市建设中,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信义文化”,对加强当前信义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信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传统文化中,“信义”是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什么是“信义”?“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从言,人言为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信,诚也;诚,信也”。可见,“信”与“诚”同义,现代汉语的“诚信”,指诚实守信。“诚信”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道德基点。“义”,古语作“義”,其原意是“正义”“道义”,也指公平正义。可见,“信义”二字已涵盖了“诚信”和“正义”两方面的意思,既要恪守诚信,又要坚守正义,做人做事都要符合诚实守信和道德正义的标准,说出的话必须履行,做事必须讲究道德规范。

1.“信义”是人们积极追求的君子人格。“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核心要义就是要人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成就君子人格,其中,信义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古代“信义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其中“谨而信”就是要求弟子们不轻易许诺,一旦承诺则必须做到,孔子说:“信以成之,君子哉。”以诚信做事,才是君子的人格。《易经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義”,把“义”与“仁”并列看做是为人之道。朱熹很推崇孔子时代鲁国的“重礼教,崇信义”,把“信义”看做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历代儒学先师都主张“重义轻利”,在道义面前,个人利益是无足轻重的,鄙视见利忘义,如孔子把是否重“义”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为了富贵做不义的事情,对我来说,这样的富贵就好像浮云一般不值得留恋。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因为“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如果弃“义”而用“利”处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情分都将失去。孟子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正义面前,生命都可以舍去,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浩然正气。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表达过“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他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种“不谋其利,不计其功”的处世观,正是儒家对义利观最深入的概括。

2.“信义”观是各派思想家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先秦时代,尽管各派思想家围绕天人关系、人性善恶、宇宙本源、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知识分子们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但是,在道德自律上,在信守诚诺上,在坚守正义上,各派思想家均能达成统一认识。除了儒家,古人对“信”和“义”的认识大多比较统一,如墨子坚守正义,最痛恨滥杀无辜,反对以弱执强,以众欺寡,面对战国时期的侵略战争能路见不平一声吼,因为他说“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韩非子肯定晋文公“为政以信”的做法,认为只有为政以信,才能称雄于天下。《淮南子泰族训》“圣人一以信义为之准绳,中之者谓之君子,弗中者谓之小人”。把信义作为衡量是否圣人人格的标准。后代的思想家也都提出相似理论,如王安石认为国事应“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苏洵称赞“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这些学派学说形成鲜明的信义文化体系。

3.古代“信义文化”非常注重人的自律。“信义文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责任和伦理规范,一直被视为立人之本、修身之道、为政之基,它对于推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行各业的人都把信义看做是人最宝贵的品质,并以此自律。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守信群体,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记载了一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的侠客,“信”作为他们的人生追求,其内涵就是重诺、守诺、履诺,一言九鼎,言出必行。商人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从商信誉看得比泰山还重,据史书记载,晋商“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这个群体奉“信义”为职业道德,并有严格的惩罚措施,若有欺诈行为,就会被同行所耻,为乡人所鄙、亲人所指,甚至失去经营权。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商人自律颇严。古代以十六两为一斤,商人所有的十六两秤就由十六颗星组成,这十六星除了七颗北斗星和六颗南斗星外,就是福禄寿三星了。在他们的心目中,“福禄寿”三星就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如果商人少给一两,就是缺福;少给二两,就是既缺福又缺禄;少给三两,就是福禄寿俱缺,这已是非常大的毒誓了,一般人不敢昧着良心做事。生意人的“意”字,古代有种解释,“意”字上边一个“立”字,就是见到买主一定要立起来以示礼貌;中间一个“曰”字,就是立起来后要主动与买主讲话,而且讲话要和颜悦色;下边一个“心”字,是说做生意要与买方共心,讲究信誉,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强做大,所以古代的生意人最重视的就是“信义”二字。对于读书人来说,诚信更是为人之本。曾子为诺杀猪,教育出一个诚信的孩子;樊於期为国家舍身守信,杀身成仁;张良纳草履三度赴约,终获老人赠兵书成一代名臣,关公尽忠尽力辞荣华守誓言,大忠大义可歌可泣,等等。

4.古代“信义文化”,突出官德的示范作用。古代信义价值体系体现在具体官场上就是取信于民,强调信义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公职人员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发挥官德的示范作用,是信义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保留着大量相关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述公职人员信义价值之内涵。如,韩非子提出统治者要通过律己守信救济国家饥荒,要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西汉扬雄提出:“君人者,务在殷民阜财,明道信义,致帝者之用,成天地之化。”认为作为一国之君,治理国家一定要做到国富民强,传播道义,这样才能发挥作为国君的大用处。这些理论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信义政治”的深刻理解,而作为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场信义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德规定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如:西周有智、仁、圣、义、中、和“六德”,以及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善”,等等。总体上看这些规定既反映了古代从政者的信义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又确定并引导着从政者职以上关于官吏职业道德操守的具体规定,大多是关乎信义道德修养的范畴。从中可以看出,首先,古人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其次,古人认为清廉勤谨是最重要的官德和公职人员信义,“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这一点受到普遍认同。

二、古代“信义文化”对“信义城市”建设的启示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信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中国传统“信义文化”为当今的信义城市建设提供了许多可以研究的资源,值得总结和探讨。

1.加大“信义文化”的宣传力度。中国古代,“信义”是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信义思想对加强社会统治、推进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社会上出现的信义学派、学说,其作用是文化以润其内,养德以防其本,作为统治阶级也是乐见其成,因为各学派学说的信义思想在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上、在倡导社会正气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下的“信义城市”建设,要在“信义文化”上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大力开展学术讨论,丰富“信义文化”的内涵,并在社会上营造深厚的“信义文化”氛围;既要加强专项研究,又要深入开展专门宣传,让宣传教育发挥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作用。在信义城市建设氛围营造方面,要突出三方面内容:一是教育要突出信义主题。二是活动要突出信义载体。三是选材要突出信义人物。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倡导“信义文化”价值理念,树立正面、正气的社会风气,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杜绝不讲诚信、唯利是图之社会歪风;完善相关法制,惩治不讲诚信的害群之马;要让每一个社会公民了解“信义文化”内涵,健全信义人格,争做信义公民。

2.深入“信义文化”的价值讨论。信义作为社会道德的范畴,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信义文化”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准则。信义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认为“君子必诚其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二是“信义文化”是人际交往的社会规则,少了它,一个人无法取信于人,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三是“信义文化”是还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准则。国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体系,对内不能信服于国民,对外不能信服于别国,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提炼公众社会准则,这两年,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各地都在提炼适合自己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如北京、上海都提炼了各自的城市价值,各行业也正在提炼自己行业的价值观。浙江省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最终,把“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四个词作为具有浙江特色的价值观表达方式。同样,在“信义城市”建设中,也要加强主要精神提炼,以此作为全市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注重自律在“信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信义文化”中,坚持“文人有文道、商人有商道、官场有官道”,并以自律推动信义作为一个人的评判标准,更成为一个人自觉的行动,其自律教育和自律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启迪。借鉴信义城市建设讲,我们在注重信义氛围营造,开展信义城市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行业自律精神的培育,特别是涉及民生领域信义自律精神的培育。这几年,金华着力在旅游领域、商业领域、医疗领域、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信义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扩大了金华信义建设的影响力。下一步要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一是要加强各行各业自律制度的制定,形成行有行规,强化自律;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营造欺诈可耻、诚信光荣的氛围;三是采取强硬的手段对缺乏诚信、道德不良对象进行打击、曝光。通过曝光不讲信义的行为,坚决消除当前社会上不讲诚信、没有信义等不良行为,特别是法院系统、银行系统、工商系统要加强对不执行法院判决,不归还借款、假冒伪劣产品的曝光力度,不断深化和促进行业自律。

4.强化政风在信义教育中的示范意义。当年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苦于盗贼蜂起,问计于孔子,孔子的锦囊妙计是:“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你自己不贪婪,就是重赏之下老百姓也不会偷东西呀。这位大臣后来又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对官员品德本就怀着极高的期待,希望能够比普通群众有更高的道德追求。但是不时发生的官员道德低下事件,却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严重有损领导干部的形象。信义城市建设要从党风政风抓起,发挥党员干部在信义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干部要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为重点,并对干部德的考核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提出要求。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是修身,对于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主要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要做到慎微、慎独、慎权、慎欲,重品行、讲操守,自重、自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道德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养成道德习惯,使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常有升华。既要重视上级对下级的表率示范作用,重视从身边发现和树立正面典型,又要注重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只有领导干部的从政信义道德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义意识就会不断强化,信义城市建设才能取得切实成效。

参考文献:

[1]董小琴.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与传统儒家信义文化的关系[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01.

[2]涂可国.儒家诚信伦理及其价值观意蕴[J].齐鲁学刊,2014.03.

[3]贡振羽.从儒家思想看晋商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2.

[4]孙殿高,杨毅.关于培育和弘扬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5]贾凤.如何在城乡规划中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科[J].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