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废旧农膜的污染和治理措施

2015-09-10尚宏征

考试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治理调查污染

尚宏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村废旧农膜污染的实际调查,揭示农膜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呼吁全社会重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

关键词: 农村 废旧农膜 污染 调查 治理

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陇南市武都区山地面积约占本区面积的四分之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都区周边的两水、角弓、汉王、马街等乡镇引进农膜技术,接着更边远的山区跟着推广,这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温度、湿度条件,延长生长季节,即使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量也能提高数倍,而武都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依靠于这项农业科技,因此大棚生产和地膜覆盖技术在当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地农村积极倡导发展这种农业科技,从而使农作物稳产、增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却出现了新型的废旧农膜污染,在广大农村有不断蔓延之势。

一、农村废旧农膜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调查

废旧农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如果要在土壤中完全分解,大约需要一二百年时间。本区山区面积广大,农业上非常适合发展农膜技术,随着农膜技术在本区的推广使用,这种白色污染越演越烈,据统计,2013年我区农膜的使用量为5622.415吨,其中棚膜3026.30吨,地膜2596.114吨。回收利用2993.781吨,土壤中还残留2628.634吨,残留率为46.75%,废旧农膜已经对我区土壤结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进而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

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由于土壤中残留的地膜碎片阻隔了雨水的渗透,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本区大量使用农膜,这些百年不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造成土壤板结,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另外,土壤中残留的农膜可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难以降解的塑料残膜若长期滞留耕地中,影响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同时,农膜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还会对农作物造成毒害,阻碍作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据此推算,一亩地残膜量超过142公斤将无法耕种,而要修复一亩残膜污染严重的耕地需要花费约170~200个工,折合人民币1.7~2万元,可见,农村地膜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2.造成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在秋收后的田间地头,可以看到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精心挑出,但挑出的废旧农膜大多被扔出地外,当农膜和其他田间垃圾积累多了以后,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将它们烧掉。焚烧农膜时极易产生污染物质,如二恶英等,这些毒性极强的物质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最长,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来。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3.是破坏环境,影响村容村貌

调查武都区周围村镇,随处可以发现废旧农膜,每当大风过后,残留地膜被吹至房前屋后、路边树梢,影响农村环境,造成“视觉污染”,一些残膜被丢弃于田间地头,堆积在道路两边,散落于河流水体或乱挂在房檐树枝上,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极为不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4.对养殖业的危害

农村有饲养牲畜的传统,农闲时,农民往往会把牲畜赶到周围放养,有时饲料里会混进一些地膜,牲畜如果吃了带有地膜的饲料后,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废旧地膜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对农村环境的危害将日益严重。

二、废旧农膜的治理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约2000多吨,其他生产生活塑料垃圾约1000吨左右。这些都对周围人居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农膜和塑料包装袋是石油化工产品,通过回收,可以生产再生颗粒、防水防漏材料、塑料编织袋、燃油等产品,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废旧农膜及废旧包装袋的回收利用,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搞好节能减排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呢?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针对农民对地膜危害与地膜回收了解不多,地膜回收积极性不高,我们应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农村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真正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实施奖惩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据对安化、马街、汉王、两水、角弓等乡镇的调研,当地政府对于农膜收购缺乏资金、人员,缺少收购企业与收购网点。一些加工厂主要收购废旧编织袋加工塑料再生颗粒,由于经营不力,这样的厂子和原有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有些已经停产,一些乡镇几乎没有收购网点。需要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大这些企业的补贴,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率。

第二,依靠科技研究和生产便于降解的地膜。

在生产技术上,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如生产纸质地膜,既能保持水分,又能预防病虫害,不光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不污染环境。农业生产中,研究机械拾膜技术,对农膜回收提倡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地膜的回收率,并实施长期有效的机制。

第三,鼓励企业生产符合规格、便于回收的地膜。

据调查情况看,现在市场销售和使用的大部分产品规格为0.008±0.003毫米,而这种超薄的农膜难以收集,耗时费工,回收率非常低。我们到武都的几家农膜回收网点了解废旧农膜回收情况,厚度较大的废旧棚膜大部分都捡拾交售到了回收网点,但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废旧地膜目前还没有回收到。据网点回收人员反映,主要原因是超薄废旧农膜难捡拾,收购价低,捡拾积极性不高。那么,政府应想方设法,统一采购厚度大于规格为0.01毫米的地膜,或者引进技术,直接生产厚度大于0.01毫米的地膜,造福于当地。

第四,采取灵活的回收措施,加大回收力度。

2010年武都区农技中心在鱼龙镇搞地膜交旧领新试点,在峃沟村的马铃薯示范户杨支书家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采用5公斤废旧地膜兑换1公斤新地膜的办法回收废旧地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交换废旧地膜的热情很高,仅这一个点就回收废旧地膜达20余吨左右,整个交旧领新过程完全依靠示范户和群众的积极性,区农技中心既省心、省力又省经费。在鱼龙镇区农技中心用15吨新地膜换回了68吨废旧地膜。

一些乡镇发动老人、儿童捡拾,此举成效显著。还有一些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物业管理站,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农村垃圾(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成功处理了很多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

总之,农村废旧农膜及塑料制品的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共创美好的地球家园。

猜你喜欢

治理调查污染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