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开口说出自己的精彩

2015-09-10欧阳小娟

考试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每节课形式交流

欧阳小娟

开学的时候,常听到其他老师问我:“这届一年级闹啊?”我挺得意地回答说:“不错,这届一年级还是挺安静的。”这就是这届一年级给我的第一感受。好景不长,当学完数字,开始需要学生大量说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课堂气氛不亚于六年级课堂的气氛,那种沉闷常常让我出现幻觉,难道他们真的是一年级吗?

一、课堂上需要举手回答问题吗?

“课堂上需要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吗?让他们回答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我产生这样两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知识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就可以了吗,学生不说并不代表他不会呀。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逼着孩子们回答呢?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热闹一些?这个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渗透到每节课堂中,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体现他们的思维呢?那就是“回答”。我们在课堂上只有通过学生的回答才能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回答,并不是为了课堂热闹,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为什么孩子们会保持沉默?

观察一到六年级的课堂,年级越高,学生在课堂上越是沉默。在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课堂上,学生总喜欢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高高地举起小手,甚至在老师没有叫到他的情况下直接插嘴回答,而在六年级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依然是面无表情地看着老师,他们更像是观众,像欣赏个别同学与老师的表演一样。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学生年级越高,反而思维能力越差吗?但他们才一年级啊,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提的问题感觉都很难,我听不懂。”

班上相对成绩较差的一名学生在与我的交流过程中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那些问题我确实不会啊!”“不会,我就只能不举手啦!”是啊,不会就不回答,好干脆的回答。

2.“我又不确定我是对的,万一说错了呢?”

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被指名回答之后说:“我不知道对不对,万一说错了呢?”这些学生不敢说,生怕说错了,他们觉得自己说错了就会被其他同学嘲笑,还是不说的好。

3.“我会啊,就是不想说。”

“你听懂了吗?会不会?”“我会啊。”“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呢?”“我不想说,不是还有别人说嘛。”这是我与班上一个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回答过问题,但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的对话。

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在小班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全体学生,其中课堂上的体现就是每节课每个学生至少发言一次。所以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就对全班下了一个这样的任务,每个人每节课至少举手回答一次,多则不限,而且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以,正确与否等回答完了再进行判断,但只有主动举手回答才算。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但部分同学百般不愿,是该在布置“任务”的同时针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同学的不同理由采取相应措施了。

1.降低难度,分层提问。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特别到了六年级,学生这几年来知识的积累使他们不再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也是与一年级的区别,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了解的数学知识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加减和数数,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小,所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会,所以课堂上小手举得像小树林一样。随着年级增高,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了个别学生的天下。

不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时也在想,既然是提问,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思考,那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提问吗?肯定是需要的,你认为简单,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会。有思考程度的问题可以针对较好的学生,而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留给相对较弱的学生。争取做到在新授和当堂检测中出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处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会的,能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还是有一定位置的。

2.学生引导,给定模式。

有的学生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觉得他们的回答只会引来老师的不满和同学的哄笑,自尊心受到伤害,与其被别人嘲笑还不如做安静的听众,自己掌握知识就好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善于表达的同学描述,然后利用同类问题让他们照着模式说,或在板书中出现概念性的填空,先照着说。当然,在才开始的时候要改掉那些口头禅很困难,切记不能中途打断,要耐心地听完,然后再提出意见。

3.变化形式,面向全体。

形式的单一让部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越来越淡,一问一答,针对的面很小,大部分学生只能做观众。形式的多样化是学生激发说的欲望的强心剂。在部分问题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形式阐述自己的想法,虽然这个时候大家的意见都不成熟,但在说的过程中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且这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当课堂沉默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交流时机。

一年级是基础阶段,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对学生以后课堂学习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每个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说是让他们将自己精彩的想法告知他人,也是更好地与别人的想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猜你喜欢

每节课形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我会跳绳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What To Do With Minutes To Go In Class(2)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北京 小学初中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