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位一体”

2015-09-10孙雪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孙雪

【摘要】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内涵和实现形态,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割裂,其“三位一体”的整体构架,是科学社会主义整体构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无论是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不仅最真切的反映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特色,而且使我们明晰:道路、理论、制度只有统一于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三者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位一体 实践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改革开放,成就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告别苏联模式之后,选择并坚持了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历史征程,需要党和人民在深刻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架构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共同筑梦前行。

道路、理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内涵

从产生的那一天起,科学社会主义既代表一种学说、也代表无产阶级的运动、还代表着一种人类社会的崭新制度,因此,它拥有三种内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硕果,它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也始终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当今中国的时代特点,反映时代呼声,解决时代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学说(理论)、运动(道路)、制度三种内涵。

关于道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无论是对于一个执政党而言,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乃至这个国家的人民都至关重要。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有着比任何一个国家更为复杂的地域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国家,该如何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复兴道路,任务十分艰巨。从20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人选择改革开放并确立“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始,经过中国共产党人30多年的探索与经验总结,中国人民作出了又一个新的历史性选择: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这条道路其内涵的阐述应从根本保证、总依据、生命线、总布局、总任务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与实践证明: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30年,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拥有了主权国家的基本构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二个30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努力进取,再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抓战略机遇期,走和平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团结一切力量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而奋斗。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要做到思想统一、心往一处、力尽一处,十三亿人坚持共同道路和共同方向,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在中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依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审视中国国情并深刻作出历史反思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通过30多年的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外汇储备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成为“历史上经济发展进程最快的主角”。①但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没有改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必须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方位。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依据。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即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工作上所要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途径和奋斗目标。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为党的组织及全体党员指明前进方向,对于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紧要。从1978年~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连上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质量极大改善。实践表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方针和最核心的部分,是生命线。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布局—“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基本途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条途径。这种布局是对过去30多年国家建设布局在理论和实践目标上的新发展,标志着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分别承担着根本、保证、灵魂、条件、基础的职责。全面推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经济上富裕、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繁荣、社会体现公平、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格局,坚持“五位一体”,中国人民就能够拥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家园。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梦想,尽管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有荆棘、有坎坷,但中华儿女从未退却。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华民族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积极进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尤为重要,这一目标凝聚着各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憧憬。当中国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中国人民就能够顺利圆梦。

关于理论。党的领导、国家的治理与发展是在实践中前行,同时需要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1978年,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在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成果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阶段性理论成果的概括。具体包括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时代性是指理论与时代发展同步,反映出时代的特色,解决时代的问题,打上时代的烙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敢于直面时代问题,对时代新问题做出分析解答,反映时代特色和时代呼声,并成为新时代前进、发展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开放性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同时也意味着理论体系拥有强大生命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有变革的勇气,还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只有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才会避免陷入停滞和僵化的泥潭,也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不是丢掉老祖宗,而首先是要继承,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民族性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民族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发展并产生中国化的成果必须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包括理论本身也许需要用本民族的语言去阐释表达,被深深烙上民族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性不仅仅是该理论的特色,而且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成功实践的必经途径。

关于制度。一个社会的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并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保持较强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区别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具体的说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道历经艰难、挫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凸现了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继承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色。这一制度科学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和积极成果,同时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征程中,立足我国实际,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地谱写出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三方面新的篇章。

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

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实现形态,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割裂,其“三位一体”的整体构架,是科学社会主义整体构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道路是理论发展和形成的基础,脱离实践的理论苍白而没有生机;道路是制度发展和形成的基石,脱离道路的制度暗淡而没有希望。而理论是道路和制度的理论指南,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够探寻正确的道路,建立科学的制度。而制度则是道路能否坚持和理论能否发展并走向完善的有效保障。道路、理论、制度三者彼此依赖,互为条件。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航线。回首近代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上下求索的历史,纵观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之路。中国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航线,这条航线的坚持与否决定着现代化任务能否顺利的实现。这条正确的航线使中国避免了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伪民主化等众多政治和经济陷阱,这个正确的航线既能够防止中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能防止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道路,这是一条成功筑梦的航线。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航标。回首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谷的岁月,感叹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之成就。中国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航标,起到为航线定标的作用,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行动指南,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不仅使中国在理论上更加鲜明和坚定,而且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社会思潮,不为干扰所惑,不为艰难所惧。它立足中国国情、反映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只有这一理论才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航帆。中国崛起仍将持续。中国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航帆,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根本保障,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了力量,航帆是前行的动力保证。制度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它以其刚性原则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在各项建设上的成功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从而达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力量的作用。

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在实践中实现“三位一体”

科学社会主义从创立之始就根植于无产阶级的实践运动。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目的和归宿。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赋予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并通过3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工业重镇。20世纪中叶,苏联模式成为全球三分之一国家进行社会转型的典范。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新的表现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里程碑意义的发展。实践本身无法选择顺境、逆境,同时无论实践成功与否,经验与教训都是理论得以发展的基石。20世纪80、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发展渐入低谷,却并没有阻碍科学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新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创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特”在哪里?“特”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本国、本民族的实践。今天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相比较,无疑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想,又坚持从自身实践探索出发,避免教条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拒绝本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把实践真理置于价值真理之上,坚持中华民族自己的“存在即做事”的思维特点,坚持实践理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像原东欧社会主义各国一样,在否定和告别了苏联模式之后,转而去选择走西方的民主化道路。中国在不断纠正过去偏差和失误的过程中开创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这一模式具体为道路、理论和制度,归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注重研究本国、本民族的特点,始终努力为自身寻求正确的历史方位,以摸着石头过河,不怕挫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在实践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内涵和三个表现形态,即“三位一体”的构成。既及时地把成功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准确地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再以新的正确的理论指导今后的实践,同时注重把在实践中检验过的方针和政策上升,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总而言之,无论是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不仅最真切的反映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特色,而且使我们愈加明晰:道路、理论、制度只有统一于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三者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三种内涵和三种实现形态,它们三者是在实践中实现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阐释。只有坚持“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使航线、航标、航帆三个力量相统一,真正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强大,进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改革开放35年·济发展成果述评①:中国经济,世界奇迹”,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121/c40531-23609720.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