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2015-09-10张鹏立

人民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邓州宋代南阳

张鹏立

【摘要】南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在历朝历代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南阳亦不例外。在宋代南阳官员的激浊扬清、廉洁奉公、造福一方的实践中,体现了南阳文化中重视教育、胸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注重社会和谐、具有民族气节等优秀的品质,反映了宋代南阳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关键词】宋代 邓州 南阳 花洲书院 范仲淹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南阳北靠伏牛山,南依汉水,“南山之南,汉水之北,南而有阳地,故曰南阳”。南阳文化发源较早,历经史前南阳文化、夏商周方国文化、南阳楚文化、南阳汉文化、“六朝”南阳文化、唐宋南阳文化、元明清南阳文化到现在的南阳文化,共同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南阳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兼容并包、丰富多彩;博大厚重、自强创新。

南阳文化所处的宋文化大背景

宋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欧阳修有言:“圣宋兴,百余年间,雄文硕学之士相继不绝,文章之盛,遂追三代之隆。”①邓广铭亦曾指出:“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其所达到的高度,可以毫不含糊的说,在中国已往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不但,空前而且绝后。也就是说,它固然是由秦汉到隋唐诸代的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以其后的元明清三朝与之相较,也很难找出有什么大的超越之处”。②如此之高的评价并非没有根据,笔者认为,以下是宋文化发展鼎盛的几个主要原因:

经济上:宋文化高度发展的根本前提是经济上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大量文献、考古资料证明宋代在农业、手工业乃至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已达到中国封建经济前所未有的水平。③繁荣昌盛的宋代经济为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又对科学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有利于宋文化的快速发展。

政治上:统治者提倡较开明的文化政策,为宋文化的鼎盛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一是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的基本国策。“凡内外职官,布衣草泽,皆得充举”④,以科举为取士正途,扩大了录取范围。二是设置专门的文化机构,如编修院、起居院、日历所、天文院等。三是奖励发明创造,推动防洪、造船及军事国防等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倡导读书之风。上至皇帝,下至朝野官僚无不以劝学为重。“自宋以来,益知向学尊师择友,南渡以后,弦诵之声,比屋皆闻”⑤,这正是宋文化鼎盛的社会因素所在。五是摒弃文化专制主义,对儒释道三家以及思想、学术、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推动了宋学的发展。

教育上:北宋时期三次掀起兴学运动,改革并完善了科举和教育制度。宋廷重用儒士担任中央与地方要职,他们强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⑥官学、私学以及书院至宋均达到可观规模,学校的增多不仅促进了宋文化的普及,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宋代学术思潮的传播和繁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无疑成为推动宋文化的发展长足动力。

科技上:统治者注重推广先进技术,整理大量科学技术专著。如《太平圣惠方》、《政和本草》、《武经总要》、《陈甫农书》等。加之,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所带来的印刷业的发达对普及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两宋科技文化的发展。

南阳地区自身的优越文化条件

南阳地区文化除了宋文化背景所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有利条件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出发点还是归结于其自身拥有的文化优势与文化条件。

深厚多元的文化积淀。中原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南阳则是中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宋以前的南阳文化本就相当发达。

第一,拥有丰厚的文化及人文遗存,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源于南阳桐柏地区、旧石器时代“南召猿人”遗址、战国宛城遗址、楚文化发祥地的淅川“丹阳”、代表汉文化的“汉画像砖”“汉画像石”、博望故城、汉桑城等。

第二,南阳历代多名人豪杰,这也是文化发达的一种表现。李白《南都行》所谓:“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也。南阳是“名相之地”,如春秋百里奚、东汉邓禹、唐相岑文本、赵宗禹等。南阳亦是“帝王诞生之地”,所指便是光武帝刘秀。南阳亦是“名将之地”,如西汉张释之、东汉邓禹、马武等。此外,南阳亦是“四圣之地”,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他们分表代表了南阳在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以及政治文化方面的特殊贡献。

第三,南阳文化薪火相传,未曾中断。源于南阳先贤名士把育人作为最崇高的事业,代代相传,承上启下,把办学置于社会生活的中心地位之上。⑦仅北宋时期南阳便建有三所书院,即邓州的花洲书院、贾状元书院以及桐柏县的桐淮书院。

地理区位优势。南阳,宋亦曰邓州南阳郡,武胜军节度,⑧其“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中,东达江淮”、“为南北腰膂”,正好处于两种文化的结合带上。⑨秦岭-淮河一线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南、北文化或楚与中原文化比较明显的分界线。在漫长的历史中,不管是北方汉文化的南移,还是南方楚文化的北渐,南阳一直处在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阳文化兼收并蓄,既有楚文化的浪漫飘逸,又有汉文化的博大厚重,还有中原文化的凝重务实。这也正是南阳赢得“楚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的兴盛地”殊荣的缘故之一,两种文化不断地震荡融合,文化艺术亦表现出过渡性特色,宋代南阳文化必然要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和文化交汇碰撞的特点继续向前发展。

经济优势。宋元时期南阳在豫内各府举足轻重,实为豫西重镇,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水陆并举,经济一直处于比较繁荣发达的状态,可谓是“舟车辐辏,漕挽通达,宋李纲陈恢复之计,力劝高宗居之”⑩。加之,河南作为当时北宋的经济中心,南阳盆地又地处河南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其发达程度在当时的河南地区也应当是首屈一指的,这一优势就为南阳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政治优势。南阳具有重要的政治优势和战略地位。一方面,河南在宋代地处京畿重地,南阳地处京西南路,非“重法地”,土风平和,民淳俗静,狱讼稀少,民民之间关系缓和,官民关系融洽,社会秩序稳定。南阳又环抱东西二京,相对其他州县更加靠近京师。京师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能够影响周边地区,同时其由上而下实施的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政令也会首先向周边府州辐射,而南阳地理正好处于这一范围,受京师政治及文化扩散的影响浓厚,具有较好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南阳在宋代一直保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从南宋初年李纲反对高宗“幸东南避敌”,献迁都南阳之策的论断中可以窥测一二:“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一旦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地,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夫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距三都(北京大名府、西京洛阳府、东京开封府),可以遣救援。暂议驻跸,乃还汴都,策无出于此者。”主要论述了南阳是宋朝坚持抗金,恢复中原的最理想之地。南阳能够成为南宋立都的备选之地,亦已足见南阳政治与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宋代南阳文化的体现

本节以宋代在南阳为官者的作为为切入点,来考察为政者在为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南阳文化。据《嘉靖重修一统志》卷二百十二《南阳府三》之“名宦”篇列举了有宋时期在南阳任官的几位重要官吏,其在《宋史》中均有传记可循:

苏易简的为政之道。“苏易简,铜山人,淳化初,知邓州。”而据《宋史》记载应为至道元年,“易简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其在任期间,“以诗书饬吏事,甚得人心”。可见苏易简的为政思想是秉承儒家入仕的原则,以儒术推行人道之政。淳化二年,易简上奏折“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与《老子》中所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宋初在恢复与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同时,为政者亦注意调和儒道各家的关系。易简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

寇准的为政之道。寇准,下邳人,“少英迈,通《春秋》三传”。“至道初,知邓州,以宽慈待民,民甚德之。”这不仅展现了一种极为和谐的官民关系,同时亦能体现南阳地区土风平和的民俗风气。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其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谢绛的为政之道。谢绛,富阳人,真宗时知邓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引湍水溉公田。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奸人蓄薪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之。”于是谢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庐陂,溉田至三万顷。”解决了南阳地区农业发展中的灌溉问题。谢绛为人稳重,文学知名,学记博深,论议透辟,尤为儒林所宗。所至之处,“大兴学舍”。在河南时,谢绛就曾修建国子学,亲自执教,远道来学者达数百人。其对南阳乃至今河南地区的文化教育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张知白的为政之道。张知白,“淯池人,咸平中,知邓州,会关右流傭至境”,于是,知白“既发仓廪,又募民楚粟以济。”《宋史》评论知白“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幸,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司马光亦在其《训俭示康》中大赞其节俭之风,尊其为大贤。

范仲淹的思想及为政之道。范仲淹对宋学建立有莫大功劳,他的主要思想有:

第一,变易革新思想。他直接从《周易》中阐发他的社会变易思想,著成《易义》,他秉承“通经致用”的原则,注重实用,引《易经》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训条,强调指出,要使国家成长久之业,必须效法尧舜,思变通之道。

第二,忧国忧民思想。庆历新政前,吕夷简被罢,范仲淹得重用,“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倖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其在被贬邓州时所作的《岳阳楼记》中疾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世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卫国安民思想。长期的政治活动和军事实践使范仲淹形成了文武相济的思想。他在宋仁宗初期便对“兴文教,抑武事”提出了异议,认为“今天下休兵余二十载,昔之战者,今已老矣!今之少者,未知战事,人不知战,国不虑危,岂圣人之意哉,而况守在四境,不可不虑”。其真知灼见的安危意识可见一斑。

第四,法制思想。范仲淹针砭时弊,强调整饬吏治、主张限制君主专断、加强司法监督等。此外,范仲淹在南阳的主要活动是发展文教事业。范仲淹任邓州知州后亲自建立了花洲书院。范仲淹认为,教育要“敦之以诗书礼乐,辩之以文行忠信”。显然,其教育是以德育为目的的,就是要培养忠、孝、仁、义、信等明人伦的人。南阳学子受其启发必然也会在以后的从政之路亦或是学术、文学之路上等有所体现,这都成为丰富南阳文化的重要因素。

宋代南阳文化底蕴深厚的原因一方面依托于宋朝较好的文化大背景,另一方面缘于南阳地区也拥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宋代南阳官员的激浊扬清、廉洁奉公、造福一方的实践中,体现了南阳文化中重视教育、胸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注重社会和谐、具有民族气节等优秀的品质,反映了宋代南阳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注释】

①李逸安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三七《范文度摹本兰亭序》(集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164页。

②邓广铭:“论宋学的博大精深—北宋篇”,《新宋学》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徐吉军:“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浙江学刊》1988年第4期。关于这一点亦可参见郭学信《论宋学兴起的原因》中“生产关系变迁的震荡”一节。见郭学信:“论宋学兴起的原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④(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太祖建隆以来诸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8页。

⑤王藩、沈元泰:《道光会稽县志稿》卷七《风俗记》,绍兴县修志委员会,1936年。

⑥(宋)胡瑗:“安徽通志”,“松滋县学记”,载《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⑦丁淯清:“试解南阳人杰地灵之渊源”,《中州今古》,2002年第6期。

⑧《嘉靖重修一统志》卷二百十二《南阳府一》。

⑨杨天志:“古代南阳繁盛的N个原因”,《城市建设》,2009年总第34期。

⑩《嘉靖南阳府志》卷一《形胜》各县条。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38页。

(元)脱脱:《宋史》卷三五八《列传第一一七》,第11257页。

《嘉靖重修一统志》卷二百十二《南阳府三》。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第9173页。

高亨:《老子注译》第六十四章《治国》,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7页。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第9526页。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第9847页。

(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第10193页。

(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第10275页。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九《奏上时务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王连生:《南阳思想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120页。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九《上执政书》,第220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邓州宋代南阳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泼墨寄深情 勉励新雷锋
南阳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拜祖谒圣品南阳古韵
庞振坤来了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