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微电影叙事要素浅析
2015-09-10郑文一
郑文一
【摘要】近年来,各地各级公安机关为加强公安宣传工作,制作了一批反映公安工作的微电影,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渠道进行发布,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如何利用电影叙事规律制作出水平更加精良的公安微电影,从而有力地增进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成为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安 微电影 刺点 叙事
微电影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影像传播模式,通常时间不超过30分钟,但具备完整的电影叙事要素,从创作、表演、拍摄到后期制作、剪輯,往往与大电影制作相仿,因其时间相较于大电影来说比较短,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是一种极易打开受众市场的影像传播方式。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越来越重视宣传工作,制作了一批以真人真事为母本或原型的公安题材微电影,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然而,大量的公安微电影还存在制作观念陈旧、制作手法老套的问题,导致公安微电影观赏性的缺失。本文拟从影像叙事中的刺点这一概念切入,结合优秀的公安微电影,探讨如何通过符合微电影传播的叙事方式树立公安机关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一、电影画面中的刺点
“刺点”一词取自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特在其著作《明室》中提出的一种说法,最初被用于分析摄影作品中打动人的细节:“在这个习惯成自然的地方,有时会有个‘细节’吸引我。我觉得,仅仅是这个细节的存在就改变了我对这张照片的看法,让我觉得我正在看的是一张新照片,在我眼里有很高的价值。这个‘细节’就是刺点(刺我的东西)。”电影符号学者麦茨认为,电影制造的“一级认同”指观众与摄影机的认同,“二级认同”指观众与人物的认同。把巴特在分析摄影时的“刺点”概念运用到电影叙事中,恰恰能说明电影是如何通过各种叙事要素所制造的“刺点”效应,达成电影观众与摄影机、与人物的认同。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需要各种视听成分配合,而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影片的画面所营造出的整体基调。电影的创作者需要通过电影画面制造出观众对影片的认同,因此,电影画面中一定要有迅速打动人心的“刺点”。
2014年,公安部政治部举办了全国公安民警微信、微博、微电影大赛,在此次大赛中,涌现出了很多集政治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公安微电影,其中由兰州铁路公安局选送的《漠路》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品。影片开头,王警官驾着警车沿着铁路线行驶巡查,苍茫的戈壁、干涸的大漠,有种寸草不生的悲壮感,铁路线消失在画面的尽头,这样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冲击,首先就给观众营造了一种苍茫的心理感受,提起了继续观影的兴趣,成为影片画面的“刺点”。
巴特说,刺点中潜藏着扩展的力量。如果说影片环境画面刺点带来的视觉冲击旨在吸引受众的关注,那么画面刺点背后所要表达的影像实质才是画面存在的意义。只是影片开头短短1分多钟的纪实性画面,就把兰州铁路警察平时艰苦的工作环境勾勒了出来。《漠路》中还有很多,例如王警官发现马春是盗窃通缉犯后在沙漠中开车追捕,画面中嫌犯马春在前面奔跑,王警官开车紧随其后,镜头取静止的大远景,然而画面中人与车在大漠中的运动路线由画面的中部到左上部构成一个非常优美的弧线,形成了静止镜头的内部运动。与此同时,在剪辑追捕画面时,采用了嫌犯与警车车轮的双幅并切方式,在同一幅画面中同时展现两个不同的运动镜头。这些画面中独特的构图,同样构成了影片的“刺点”,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同时也塑造了影片的独特气质。
二、作为刺点的电影闪回
简单来说,电影中的闪回就是用短暂影像来表现人物精神活动、心理状态和情感起伏的一种艺术手法,闪回中的镜头可能是再现某一段时间,再现某个人物、地点、场景,抑或是电影中人物的一段记忆。“闪回”获得绝对的真实性,因而是对“现在时”影像不可或缺的补充。根据电影符号学者麦茨对电影叙事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电影中的闪回恰恰是“在一个时间中处理另一个时间”。在公安题材微电影中,也有不少使用了闪回的手法,这些闪回的手法往往对微电影中的剧情走向、人物情感表意起着很大的提示和促进作用。在上海市浦东公安分局出品的微电影《梦》中,反复出现主人公浦东分局交警支队民警余晖的梦境闪回: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私家车,开车的是一家之主,车上载着手拿风车的孩子,温婉美丽的妻子,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出游。然而随着一声猛烈的撞击,梦境消失了,回到了现实中余晖的工作场景。影片为了强调梦境的闪回效果,对梦境的光效做了处理,使观众能够分辨梦与现实。闪回中孩子手上拿着的风车,成为了闪回画面中的刺点,提示着梦境,也连接着现实,并且在电影中一遍遍地出现。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逐渐了解到,余晖是负责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的民警,他把2012年那场“梦”中交通事故女孩掉落的风车图片作为激励,为了更多的群众能够在高速公路行驶得更加安全,十易其稿,定稿了《高速公路交会区事故分析及对策》。最终,余晖的梦境再现,小女孩拿着风车对他微笑,这一次,汽车安全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三、人物对白中的刺点
自电影由默片时代走向有声电影后,人物对白便成为电影话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人物对白的风格甚至决定了电影风格的整体走向,对表达电影主题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物对白中的刺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
由浙江奉化公安局出品的微电影《回家》讲述了一个刚从警校毕业的新警毛祖旺的一天,他的父亲在奉化溪口景区经营着家族餐馆,很想让他早点回家接手家族生意,然而他却从小立志从警,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这一天他的父亲六十大寿,他却因为临时有营救任务没能赶回家。这对父子的对白很日常,也没有任何大道理的宣讲,但却能够轻易地走到观众心里去,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从侧面了解到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及公安工作的辛劳。电影中涉及到父子俩的对白一共有3段,第1段是父亲给儿子打电话,敦促他下班早点回家:“爸,什么事?我记得,您六十大寿,我哪敢不记得,晚上肯定回来。(对讲机响了,挂电话)”“喂喂喂,兔崽子又挂我电话”第2段是儿子赶到店里接父亲捡到的走丢了的小孩:“爸,孩子呢?”“如果我不捡个孩子,你就不回来了是吧?”第3段是儿子在出紧急救援任务时在警车里给父亲打电话:“爸,紧急任务,我晚上……晚点回来。”(父亲狠挂电话)对亲戚说:“我们吃,我们自己吃。”
几段对白非常的平和简单,也很口语化,但是对白中不乏体现情感的“刺点”,可以让人感受到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同时也传递给观众很多信息。例如警察日常工作非常的繁琐,时常需要加班,报酬也不多;当地人家族观念比较重,比較崇商,然而对子女的自主选择相对来讲也比较开明。
四、作为刺点的电影文字
“电影文本看上去难以储存信息,因为观众的视觉饱和度很快就会达到。故全部影像经常对阈下(即无意识地感知但记录下来的)信息起作用,这种信息确保了内聚功能。”。电影中的文字作为电影文本的一部分,在电影中主要以字幕形式出现,起到提示和补充信息的作用,即信息的“储存”和“内聚”功能。在公安题材微电影中,应用得当的字幕往往能够深化影片主旨。
由常州市公安局出品的民生警务系列微电影总时长约10分钟,包括5个短片,分别是特警王佳、交警丁捷、刑警姚忠杰、消防员胡建涛、社区民警陈茹梅,镜头对准了各个警种的普通民警,由他们的口述作为旁白,跟拍他们的日常工作,也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到公安工作的不同分工、工作的详细内容以及民警的日常生活,篇幅短小、制作精良、主题鲜明,是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出品的微电影中质量相当上乘的作品。
民生警务系列微电影中的字幕应用方式非常值得称道,在每个短片结束时,会在人物的静镜头旁出现一句人物的工作自述,并且把每个警种的工作性质进行一句话的总结,在非常恰当的时机总结了影片的主旨,并且由于影片整体叙事风格流畅自然,丝毫不会带给观众说教和生硬的政治宣传观感。5个微电影短片片尾出现的字幕分别是:突发事件的应对者——“当群众有危难的时候,都会看到我们特警队员勇敢的身影”;道路畅通的保障者——“希望老百姓出行更加安全,交通更加顺畅”;违法犯罪的打击者——“我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家,也是为老百姓的大家”;灾害险情的驰援者——“我日常的工作做得更细致,就能确保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社区群众的守护者——“沉下去、有耐心,走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影像的本质全然是外在的,没有内心的东西,但它比最深层次的思想更难接近,更加神秘;它没有意义,却又能唤起人的一切感觉所能有的最深切的东西;它未被揭示,却明明白白地显现着。”单一的影像没有实际存在的价值,影像所蕴含的主旨,通过合理的电影叙事手段展现,才赋予了影像深层次的意义。虽然近年来涌现出很多诸如前文提到的《回家》、常州民生警务系列微电影等制作精良、主题鲜明的优秀公安微电影作品,但作为公安题材影视作品,公安微电影在创作中与公安题材大电影、电视剧一样,同样存在着追求艺术美学与政治性的矛盾,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长久以来公安政治工作的固有思维,导致很多公安微电影在制作理念上还比较陈旧落后,偏于说教。随着影视制作方法的不断进步,公安机关在宣传理念上还需更加开放,注重符合影视叙事规律,创作更具艺术价值的微电影作品,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