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研究文献综述
2015-09-10王迪
王迪
【摘要】无论是对国家军队还是对老百姓而言,中外联合演习都是很受关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笔者在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搜索主题“联合军演”和“联合军演报道”,截至2015年4月共有论文251篇,其中硕士论文10篇。这些文献大多是从军事学、法学、心理学、外交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但是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研究中外联合演习的文献寥寥无几。
【关键词】联合军演新闻报道综述
一、关于中外联合演习的理论研究
1、中外联合演习的定义
我军权威的用于统一规范军事术语的《军语》中规定,中外联合演习是指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或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与他国武装力量共同组织和参加的军事演习。分为双边联合演习和多边联合演习。该定义强调了中外联合演习的武装力量构成。在2010年总政宣传部编印的《军事外宣知识读本》中,中外联演联训是指根据双边或多边磋商达成的协议,围绕反恐、救援、安保等目的,由我军和相关国家军队共同组织实施的训练演习活动。这个定义将中外联合演习和中外联合训练合并在一起进行了解释,突出强调了中外联演联训的目的。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李辉光研究员认为,联合军演是由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军队参加,联合举行的演习。它既可以是单一军种的演习,如多国海上演习或多国空战演习;也可以是多军种的演习。演习的科目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参演国家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这一概念则是强调了中外联合演习的具体内涵。
综上,中外联合演习是指围绕反恐、救援、安保等目的,由包括中国在内的两国或以上国家共同组织和参加的军事演习,可以是单一军种单一科目的演习,也可以是多军种综合科目的演习。
2、中外联合演习的特点
随着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化、国际竞争多样化,军事演习越来越以展现战略意图、应对安全威胁、突出跨国合作、彰显军事软硬实力为主要宗旨,呈现出向大规模和高频率发展的特点。联合军演的科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演习重点关注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通过联合军演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展示高新技术武器和装备以显示本国国防和军队实力、强调军事演习的对抗性与实战性等等。
3、中外联合演习的意义
举行中外联合军事演习,可以使军队适应多种作战环境,强化战斗技能,研究总结新战法和新战略,并对新型武器装备的效能进行实战化检验。中外联合军事演习还可以配合国家政治外交工作大局,展示和提高自身的国防实力,促进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许多国家接受和认可与相关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实践,不断拓展演习内容,尽可能多的推进和参与联合军事演习,主动营造出于己有利的战略环境。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指出,研究中外联合军事演习不仅有利于考察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还有利于认识和理解中国扩展国际空间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中外联合演习的意义,对本国军队而言,可以达到贴近实战的练兵目的,提高部队战斗力;于外国影响而言,可以传播我军先进军事文化,拓宽外交渠道,维护国家安全。
二、关于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的研究
中外联合演习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敏感性,因此,能够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尤其是研究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方面的研究更少。这些成果大多是从亲历者的角度来总结报道经验和不足的。《军事记者》杂志上刊登了一些军事记者的经验总结,大多是从新闻实务和军事外宣的角度撰写的成果,对本文的撰写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对中外联合演习新闻实务方面的研究
现有文献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有些记者从议程设置角度进行了研究。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议程设置在引导国内外舆论方面起着很大作用。记者在出发前需要仔细阅读“和平使命”演习的方案,领会军委和总部的决策意图,掌握宣传口径和背景情况之后,把握外交局势制定报道计划。还要把所有中外联合演习统统梳理一下,在搞清楚“和平使命”系列演习的发展趋势之后开始进行策划,將演习划分为兵力投送与部署、战役筹划和战役实施3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报道的侧重点进行思考和细化。细致的策划会让记者预见到参演部队可能会发生的一些情况,从而捕捉到独家新闻。
一些专家学者和记者对于中外联合演习新闻的采写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在新闻采访方面,他们强调记者抓特点的能力和好奇心的重要性。蔡惠福在《军事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军事演习的采访要瞄准特点捉“活鱼”,贴近实战抓问题,深入现场显气氛,研究作风出思想,该书还提出要在报道时注意保密。记者在采访前,会对读者最关心的话题进行预设,只有与外军多多交流才能解答这个疑惑。曲延涛认为作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军事强国,俄军的战斗力情况以及形成他们战斗力的源泉是什么。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俄军兵营较我军有许多“新奇”之处,弄清这些疑问,正是写好新闻报道的前提。
在新闻写作方面,他们强调要着力提高报道的时效性,改进报道样式。尹庆文就如何提高演习报道的时效性做出思考。他认为要加强学习,提高对演习的把握能力,记者要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新的兵种专业知识和新的武器装备知识,要转变观念,学会用信息时代的军事思维来认识和报道演习。在报道方式上,要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解读军演,体验式报道和日记体都是不错的尝试。
在传播路径的探索上,全媒体融合报道已成为一种成功的尝试,记者发现了“直播”和立体报道的优势。张伟和王刚在参与“海上联合-2014”军演后,感受最深的就是电视“直播”的效果——联演指挥所的运筹帷幄、海上两军的深度融合、两军对垒中的斗智斗勇、现代海空利器的战场亮剑。央视新闻频道因连续播发军演报道收视率明显提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进行了一次全媒体报道的尝试。
记者对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的反馈也有所研究。他们认为在面对外媒负面报道时,应该及时回应、观点鲜明、真实呈现、以文化武。刘轶认为,在中俄联合演习报道中,可以用动态报道加时事评论,旗帜鲜明敢于亮出观点,积极回应国际质疑;用传统报道和新兴媒体形成全媒体对外传播态势;利用军事混编的机会,传递我军先进军事文化,促进中俄友谊。
2、对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意义价值方面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对内发挥着再现和指导演习的作用,对外则起到推动外交和塑造军队形象、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的作用。《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的机关报,所刊发的新闻是对部队军事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中外联合演习报道应具备启发部队建设和引领部队战斗力建设的任务和责任。
3、对我国目前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是由于中外联合演习的保密性、演习手段的时代性,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也受到了一些局限。在信息化条件下,演习多是“指”上谈兵,短兵厮杀的热闹场景少了,多的是网上操作,因此作品内容中缺乏强烈的视觉冲击,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林强对网上演习作出思考,他认为现在军演报道不好写的原因是表现难、看懂难、提炼难、采访难。二是我国外宣面临着严峻形势,中外联合演习报道存在演习现场对媒体开放程度不够高的现象,整体传播效果有待改进。在话语权仍是西强我弱的现状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传播上注意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并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官方传播与多种渠道并重的策略。三是在传播策略上,我们要改变被动局势,主动发声。媒体要树立国际视野,主动出击,展开传播速决战,抢占新闻主阵地,让正面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传播,加大力度积极介入和团体作战,巩固话语权。
三、对国外媒体关于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的研究
对国外媒体关于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的研究很少。赵嘉麟通过对俄塔社播发稿件的统计,发现其报道主要有四个特点,软硬新闻兼具、核心人物至上、俄式“正面报道”、图片注意人性化等。具体表现是,硬新闻主要包括程序性消息、分析性文章、现场花絮、深度报道及评论,他们的报道相对于我方报道来说,没有太多禁忌,所以可以看到对于军演立案企图、演习背景和意义、武器装备等丰富信息。软新闻的采集主要对准了受众好奇的中国军人,特别是普通官兵形象。俄国媒体军政要员的行动路线经常成为串联起整个报道的主线,不过问题是报道多限于言论的采集,显得人情味不足。
四、目前中外联合演习新闻报道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研究中外联合演习新闻传播报道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这些成果大多是由记者从亲历者的角度总结报道的经验和不足,是实践性的总结,理论性不强。由于每次被派驻到中外联合演习现场的记者的变动性比较大,因此总结出的经验也通常是单次报道的经验,显得比较孤立。项大鹏按照“价值审视、现状考察、优化对策”的思路,总结了中外联演联训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提出中外联演联训新闻传播的价值阐释和传播模式,并根据新华社的报道样本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从宏观层面提出中外联演联训新闻传播的优化对策。然而,他的研究只是侧重于國内,没有涉及外国媒体对中外联合演习报道的研究,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①军事科学院:《军语》[M].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1065
②李辉光:《外国军事演习概览》[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
③李大光、李格非,《当今世界联合军事演习的特点》[J].《国际资料信息》,2005(11)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
⑤曲延涛,《乐于“探奇”文自新》[J].《军事记者》,2007(9):21
⑥尹庆文、曹晓霞,《如何提高演习报道的时效性》[J].《军事记者》,2008(6):34-35
⑦于都,《〈中国青年报〉:展现不一样的军演》[J].《军事记者》,2010(9):20
⑧刘轶,《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中的外宣报道》[J].《对外传播》,2012(8):40-41
⑨林强、潘林军、周峰,《搞好信息化条件下演习报道的实践和思考》[J].《军事记者》,2012(11):19-20
⑩敖绍平,《搞好拓展联合军演外宣报道的途径》[J].《军事记者》,2009(2):29-30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