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实践呼唤语文意识的支持
2015-09-10黄如耕陈芳赵丽月
黄如耕 陈芳 赵丽月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言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从中提高言语技能,形成语文素养。文章选取部分小学教学案例,从言语实践角度出发,呼唤教师的语文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言语实践 语文意识教学
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训练已成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言语实践充其量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比如,学生交流个体感悟体验,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看意思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不计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回答,或者学生读自己写的一段话时,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把句子找对了、读出来了,至于读得怎么样那是不上心的。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言语实践徒具形式而已。由此看来,有效的言语实践离不开教师语文意识的支持。
什么是语文意识?按王尚文教授的话说,就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自觉。但就教师这一角色而言,我认为语文意识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语文教师的职责,并自觉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那么,如何在语文意识烛照下进行扎实、高效的言语实践呢?
1.文本解读中的语文意识。文选型教材可教的知识实在太多,从字、词、句、段、篇到语、修、逻、文、法,从文本内容、故事情节到文章主旨、人文思想,不一而足。如果语文意识不强,就可能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低效。一个语文意识强的教师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进而拥有一双慧眼,透过“开满鲜花”的文本内容,沿波溯源,披沙淘金,准确聚焦、捕捉丰富的语文因素,如精当的用词、丰富的句式、贴切的比喻、富于节奏的排比、充满音韵美的对仗、生动的描写、严密的说理、巧妙的结构……以此为教学着力点的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学,总是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阅读小女孩幻想破灭的过程,从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如果我们语文意识强,就会更多地透过课文的内容情节,将目光聚焦到文本语文知识上。课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首先描写一个披着金黄色头发的美丽姑娘在本是家人团聚极为欢乐的大年夜,独自走在又黑又冷的大街上。接着是中心段,作者不直接写小女孩如何饥饿、寒冷、孤独,而是通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一次次幻景,传达出小女孩的心中愿望。从全文结构上看,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面伏笔“冻得青一块”照应下文的“火炉”,“饿”对应“烤鹅”的幻想,“除夕,平安夜”照应“圣诞树”,“不敢回家,爸爸会打她”照应“出现奶奶”的幻觉。小说本身就有伏笔,这是本文的文本秘妙,应让孩子们去发现、去感悟。从中心段描写上看,四次幻想,结构相似,基本是“点燃火柴——出现幻觉——火柴灭了”,前三次幻想是并列关系,最后幻想是在前三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潮。但幻景越美,离幸福越远,越反衬出小女孩生活现实的痛苦。在解读教材过程中,如果有这样的发现,就可以如此设计教学:教完小女孩的四个幻想内容和相同段落结构后,可以创设情境:小女孩只有这四个梦想吗?肯定还有很多梦想,让我们帮帮她,学习这样的写法让曾经出现在她脑海中却不曾实现的梦想都写出来。学生纷纷动笔想象写话,写后汇报交流,这是读写结合。接着还要走回来,再来个读写互动:教师问学生:孩子们,卖火柴的小女孩有那么多梦想,为什么课文没写你们想象到的,而仅写了文章中的四样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读第一部分内容,从中找到文章前后的对应点,进而体会到课文前呼后应及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写作技巧。
2.识字读词中的语文意识。学习生字新词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但识字学词的功能是什么,许多人简单地理解成“正确读写”和“为阅读去障”,只要不影响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了,识字学词的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于是,让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般地一遍遍读生字词成了“流行”做法,真乃费时低效。可是,在人们潜意识中并非阅读课重头戏的识字教学,放在一个语文意识强的老师手上,就“生死两重天”,显得别有一番“语文味”。
比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中,开始学生读词语读得一字一顿、有板有眼。这时,老师指着大屏幕上的两列词语说:“我读左边的词语,你们读右边的,读的时候,可以讀出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欣赏到了一段由教师的引领产生的美妙“对话”:老师一个韵味十足的“烟雾迷蒙”,带出学生意味深长的“繁花似锦”,教师万千柔情的“杨柳依依”,又带出学生遐想无限的“沙鸥点点”,一个急转直下的“俯临长江”,带出气势磅礴的“飞檐凌空”,一个饱含深情的“依依惜别”,又让学生流出无尽怅惘的“浩浩荡荡”……听师生读词语,像是听两位诗人在对话,彼此倾诉,一唱一和,有滋有味,余音袅袅。这一组词读过之后,学生的脑海里便有了一幅画,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词语的含义在这别具匠心的“读”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3.品词析句中的语文意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虽然大部分文字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构成阅读困难,但有些词句、标点看似平淡无奇实含丰富内蕴,常常是体会人物情怀、感受作者感情、表现文章主旨之关键所在,需要我们找到言语训练点,并展开教学。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没什么艰涩难懂的。但略加咀嚼就会发现,句中的“挖”字和几个数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析。
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慢慢行走、慢慢欣赏,并从中发现许多不曾留意的“美景”,在对这些“美景”的欣赏中,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体会到了特别语言句式对内容产生的独特表现力,这样,语言表达的奥妙一点一滴地留存于学生内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语段精读中的语文意识。段落是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上看,每一个语段都涉及句子与句子、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体现文章的表达思路;从内容上看,一个典型的语段就是一篇浓缩的文章,读解好一个语段,就从一个侧面阅读了一篇文章;从教学过程看,进行语段精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选择典型语段进行精读,实质上就是向学生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读全篇。需要我们善于精选出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练习运用,借助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能力。
以《火烧云》为例,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特别描绘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更是传神,她向我们勾勒出了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教学中应侧重指导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丰富的词语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5.拓展延伸中的语文意识。语文素养提高不能依赖课堂教学,拓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如何开展实践活动是很有讲究的,离不开语文意识的支持。以最简单、最经常做的“美文推荐”为例。以往我们一般只满足于学生读读自己推荐的文章或段落,刚开始学生觉得新鲜,时间一长,发现这种单纯的照本宣科只不过是一次次枯燥、机械的读、听练习而已,无助于语言发展,“美文推荐”成了强制性训练活动,不能往学生心里去,只是单一的文章数量“积累”。如果语文意识再强些,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略作改进,便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言语实践,效果一定截然不同。首先让每一位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向全班同学推荐,要求讲演时声音洪亮、神态自然,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简述推荐理由。简述理由时,可从遣词造句、作品内涵或言语特点等诸多方面任选其一进行分析。为了丰富推荐形式,增强推荐效果,还可与同学互动,或自发与他人组合一起上台推荐美文,或配上音乐,增强感染力。这样一改,功能丰富:一是学生通过“读”和“说”把情感表达出来,把体验说出来;二是讓学生关注作品内涵、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文字,使学生与作品对话、碰撞,促进有效阅读;三是“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情感,因而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四是因为学生要努力将自己理解的作品推荐给大家,在言语实践中生成积极的情绪,融入个体的活动体验,从中获得真实、真切的感悟,为“言语实践”提供坚实而可靠的支撑,使学生“乐于训练”。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小学语文‘加强言语实践,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3-23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