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病症”及“诊疗”
2015-09-10包华明
包华明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广大的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即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但要使学生的体育训练动作标准、到位,力争在中考体育加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应通过体育练习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他们更好地学习其他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但仔细地分析一下,我们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个人就此利用本文谈谈看法。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病症”
病症一: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差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好时机,通过体育课不但能使他们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还能使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中充分放松身心,所以,应该是人人喜爱上体育课才符合常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当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如当今的学生大多没有吃过苦、受过累,而在初中体育课中很多的训练是出大力、流大汗的,所以部分学生总是“躲避”体育课。
病症二:教师对体育练习前的准备活动不够重视
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学生都是初中生了,他们在课前都能自发地活动活动关节,体育课上的准备活动做不做无关紧要;有的老师就是让学生做准备活动,却没有指导和监督。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的。比如,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后会出现腿痛、腰痛或者胳膊抬不起来等现象,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在体育课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失去对体育课的喜好,渐渐地变为厌恶。
病症三:教师在学生的体育训练中对一些运动技术、动作要领讲解不深刻、不到位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讲解和指导。体育课更是如此,需要教师对每个动作的技术要领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指导。但部分教师因思想麻痹,在教学中他们只是“浮光掠影”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动作和操作步骤,没有对其中的技术要领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详细的介绍,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时也带有盲目性,不但学得肤浅,而且根本就掌握不了运动的要领和技巧,还谈什么发展技能呢?事实上,运动的技巧对学生做好体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好运动技巧不但能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好和学得扎实,还能有效地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如立定跳远,很多人都认为只要用足“吃奶”的力气向前跳,就行了。其实不然,学生要跳好、跳远,必须掌握正确的起跳姿势、起跳角度,要把摆臂、弹跳和腹肌用力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
二、“诊疗”的策略
策略一:激发并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驱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应做到:①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和我们是一样,让学生感到老师就是榜样,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克服“懒散怕”的恶习;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给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安全感,从而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③将体育游戏有效地融入体育知识的学习之中,让学生感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策略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益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视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在体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做到:①加强并做好学生新知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是教师自己带学生做准备活动,也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实施准备活动,如跳远前要活动膝关节、脚腕关节,投掷实心球前要活动手腕关节、臂关节,长短跑前要全身放松等;②杜绝教师一味地讲解,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如边讲解边进行示范,或采用教学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展示视频,让他们形象、生动、直观地看到并知晓怎么做才是规范的、到位的,使他们学得深刻、学得投入;③增加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如给学生讲解有关篮球运动时,我们可以和学生进行现场的动作剖析,边讲解边和他们互动,现场教给他们怎么抢球、如何传球、采取何种合适的办法投篮,等等。这样通过师生间现场的示范和互动,会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融洽、活跃,学生也会学得直观、具体,印象深刻。
策略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分层教学,使学生全员得到发展
任何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学习差异。对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结合各个班级的不同情况,合理分层,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如进行冬季长跑训练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体质差异,设置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体质好的,给他们增加训练量和时间;体质弱的,则不强行要求,让他们力所能及。这样才能使班级全员都能参与长跑活动,并且使他们都没有心理压力,使他们增加自信,获得成就感。
总之,针对当前教学中的“病症”,改进的策略很多,我们应积极探索出符合学情、校情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体育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均衡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