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2015-09-10李质勇
李质勇
一、案例背景
1. 教材分析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节。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编写。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的利用,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湿地与人类的生产、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产环境之一。关于湿地资源的作用,教材用“地球之肾”为题,以洞庭湖湿地为案例作了详细的介绍。本部分内容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湿地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
二、案例描述与评析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图片)古丈栖凤湖、坐龙峡、王村瀑布、稻田、沼泽、池塘等照片。(评析:利用贴近生活的照片能够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湿地并加深印象,同时也有利于理解下一步要介绍的湿地的分类和特点。)
师:这些熟悉的照片有何共同的特点?
生:……
(幻灯片打出课题)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进入新课]
(一)湿地及分布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P41内容,思考: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种类?湿地有哪些特点?(评析: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 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分为: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人工湿地——水库、水稻田等。
3. 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练习巩固)
例: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
A. 酉水河 B. 水稻田 C. 珠穆朗玛峰上的冰川 D. 东南沿海红树林
4. 湿地的分布
(幻灯片展示世界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师: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活动)阅读教材P41图片2-7《中国主要湿地分布》
教师点拨:我国的湿地分布也相当广泛,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地球之肾”
(探究活动)展示栖凤湖水产养殖、大坝、游客等相关的照片,提问探究:联系实际,思考家乡栖凤湖的功能?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栖凤湖的主要功能除了具有湿地的一般功能,航运、养殖、旅游、发电等方面尤其突出。(评析:如果直接运用洞庭湖的案例,学生比较陌生,而通过贴近生活的学生熟知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深刻的理解湿地的功能。)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P42— P43内容,归纳总结湿地的作用,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分组讨论)分三大组讨论完成P43 “活动”提问,每组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积极肯定并及时点评。(评析: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式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幻灯片展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图片,承转)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照片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地减少, “地球之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三)湿地资源问题
(探究活动)阅读P44:“萎缩的洞庭湖” ,思考引起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及其危害,讨论应对措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植被破坏,泥沙淤积。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主要措施有退田还湖,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分组讨论)分五小组讨论完成P44 “活动”提问,每组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积极肯定并及时点评。
(视频播放:“罗布泊的消亡”拓展延伸)许多咸水湖也面临面积缩小甚至枯竭的局面,思考导致其面积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评析:精选课外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知识得到升华。)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气候变化,蒸发加剧和大量应用注入湖泊的河水是导致咸水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应对措施主要是合理利用水源,由此引入下一个问题。
(四)保护湿地
(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45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生:一方面湿地对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对湿地的破坏相当严重。所以说保护湿地刻不容缓。
师:很好。湿地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气候恶化,生物物种减少,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发展。那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
生: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作业布置)课后请同学们思考完成P46“活动”提问。(评析:适当留点作业,一方面节省课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它的利用与保护关系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结果及反思
我们学校地处湘西山区,大部分学生没有走出过湘西,因此对教材采用的洞庭湖这一案例比较陌生。我在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像资源介绍洞庭湖湿地的同时,合理穿插一些家乡具体的湿地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心得体会。案例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等有很大的好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要新颖、贴近生活。案例教学课要取得成功,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教材中的案例。教材中的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但地理事物是经常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方面的更新密切关注,要多方面收集信息并加工处理,结合教学案例适当实时的展示,做到案例的新颖,使资料数据等不过时。另外,案例要注意贴近生活。对生活在山区古丈的学生来说,洞庭湖不免有些陌生。所以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熟悉的图片或补充案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坐龙峡和栖凤湖。
(2)要精研案例。案例教学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教师要把案例展示于提高课堂效率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要精研案例,对材料进行合理取舍。我在选取“罗布泊的消亡”这一案例时,仅仅用了两分多钟播放视频。但通过这两分多钟,学生已经从中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了解到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的主要信息:气候干旱、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3)重视探究式、合作式和自主式学习。注重过程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案例设计要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题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太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在教学时,我一方面精选探究的内容并及时的点拨,另一方面我把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安排到课后作为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培养学生的自主式学习能力。同时,安排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前,我尽管对本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由于以前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还比较茫然,不知所措;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强,喜欢利用集体探究的时间搞小动作,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解决。
(作者单位:湖南省古丈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