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是一种“逃离”

2015-09-10谢庆立

人民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逃离黄鹂底色

上世纪60年代,贫穷、饥饿在家乡的小村庄到处蔓延。生活就像冬天灰蒙蒙的村庄一样,冷在心里,单调乏味,缺乏生机,我想逃离这种生活。

四五岁时,母亲带我下地割麦子。夕阳西下,原野上是望不到边际的金黄。母亲脸上淌下的汗水湿透了前襟。一里之外,是一条蜿蜒的公路,半天跑过一辆红色的“票车”(客车)。母亲说:“这些人要到远方去啊!”这话撞击着我幼小的心灵,我觉得自己是这个村庄的“过客”,迟早要到“远方”。以后,每当夜深人静,公路上传来的汽笛声让我失眠。睡不着时,想着离开了母亲,到“远方”去了。于是,怅然便涌上心头——这成了我的童年“心事”。

春天,两只黄鹂飞回来了。奶奶告诉我,它们的家在遥远的南方。黄鹂喜欢我家的梧桐树,喜欢梧桐树上的青枝绿叶,它们唱歌、跳舞、筑巢。秋天,黄叶飘零,黄鹂们乘北风向南方飞去。那天,夜空里挂着一轮金黄的满月,光秃秃的枝杈,空空的鸟巢,枝头颤抖的几片黄叶。这情景触动了我,我感到自己就像黄鹂,迟早要飞出去,追寻我的“远方”。

有人问我,理想是什么?我认为,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这底色,岁月的河流冲刷不掉,生活的风霜也无法侵蚀。而理想,就是生命底色上最灿烂的元素!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发动机。理想是一个萌芽、发育的过程。就我来说,最初那不是理想的“理想”,其实是一种“逃离”的动机:逃离乡村的饥饿、苦难、单调,“逃离”祖祖辈辈那黄土地上的“既定命运”。以后的岁月里,我“逃离”庸俗,“逃离”精神生活的贫弱。我的“理想”在“逃离”中悄悄生长,就像沙漠中的胡杨和红柳长成了一片绿洲。

如今,“天命”已知。我深深体味到,生命的本质是自由。对我个人而言,“逃离”就是实现自由的主题,是茫茫天地间孤独而寂寥的“精神游牧”,是不断丰富、不断超越,从而走向通达明净生命境界的过程。因而,“逃离”本身又是一种“追寻”。

我喜欢诗,但诗歌里永恒、美好的东西,艺术世界里,生命自由和个性张扬的壮丽景观,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令人“遗憾”的存在。从“不惑”到“天命”,我深深体会到“无地自由”“无处可逃”的尴尬。“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这是我的一种“偏执”。我执意“逃离”到学术中,以文学为巢,用文字构筑我的精神巢穴,做一个“学术中人”。那书架上一层层、一本本的书,琳琅满目,内容虽无关联,我却感到它们之间有一条条曲折、细微而又神奇的路径相通。我知道,这条若有若无的细微路径,一端连着苍茫的历史洪荒,一端连着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沿着这细微的路径,一代又一代学人前赴后继,于崎岖中穿行,于悬崖边攀援,于荆棘里探路,或伫于苍茫,或听于寂寥,或歌于长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他们以思想的烛照,追寻光明,“逃离”孤独,抗拒死亡,获得另一种解放,体验生命自由的欢欣。我心向往之,视之为永恒的目标。

相关链接

谢庆立:

杂文、散文作家,著有《开满鲜花的河流》《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等,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逃离黄鹂底色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两只黄鹂
问黄鹂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永恒的底色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
年轻人“逃离”心态值得关注
底色
自媒体探索路上的“两个黄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