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安夜》的民间记忆和历史记忆

2015-09-10冯骥才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萨尔茨堡管风琴平安夜

冯骥才

每到大雪纷飞的圣诞之夜,世界各地基督教和天主教教堂唱诗班的孩子,都要用纯真而虔敬的心,在闪烁的烛光里唱起同一支歌:“平安夜,至善夜,万暗中,光华射。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多少慈爱也多少纯真;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这便是著名的圣诞之歌《平安夜》。

虽然这首歌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但它诞生于何时何地,出自谁的手笔,却鲜为人知。我也是到了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知道它的创作者摩尔和格鲁伯的名字。但如果向当地人打听这首歌的由来,则会听到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1818年圣诞节那天,离萨尔茨堡城区不远的欧奔多尔福镇的教堂要举办庆祝会,但助理牧师摩尔却发现用于演奏的管风琴的皮风箱被老鼠咬破了,无法发出声音。束手无策的摩尔忽然想起耶稣在圣诞之夜降生时,天使唱的那句颂辞:“天主享受荣福于天,良人享受太平于地。”他想,如果依据这句颂辞写一首歌来庆祝圣诞多好。于是,摩尔很快便写了一首赞美诗作为歌词,请教堂的管风琴师格鲁伯谱曲。这首歌在庆祝会上唱出后,一鸣惊人,很快就传遍世界。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首歌虽然好,但欧奔多尔福镇毕竟比较闭塞,根本无法将其传出去。据说途经这里的一位德国音乐家听出了这首歌的气质,将它带到德国,并得到德国皇帝的赞赏。由此,《平安夜》成了每逢圣诞都要演唱的“节歌”。

再有一种说法很像伤感的小说:音乐教师格鲁伯有个可爱的儿子病死了,格鲁伯和妻子悲痛欲绝。圣诞节来临,妻子依然忧郁万分,于是格鲁伯想到用琴音为妻子排解悲伤。当他掀开琴盖时,发现里边有张小纸片,上边写着一段歌词。原来是他的好友摩尔悄悄放在里面的。格鲁伯读了歌词,便用管风琴谱出曲来。他边弹边唱,妻子心中的愁云便渐渐散开……

这些来自民间的说法是一种民间记忆,人们总是要把各自不同的美好的想象加进去,体现了缤纷又真切的民间情感。除了民间记忆,关于《平安夜》也有历史的记忆。历史的记忆是有据可查的,比如摩尔和格鲁伯的人生历程。

摩尔生来就不幸。由于他是私生子,不能去教堂受洗礼。一位名叫希尔的神职人员偶然遇到摩尔,发现他很聪明,又有音乐才华,就辅导他学习神学与音乐,并帮助他成为了神职人员。由于摩尔出身清苦,因此对穷苦人充满怜悯,总是主动帮助他们。他先后在一些小乡镇的教堂里做牧师,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平安夜》,摩尔没有更多的诗作传世。他出生于1792年,创作《平安夜》时26岁。不过,他年仅35岁就离开了人世。也就是说,在《平安夜》红遍天下时,他早已不在人世,难怪民间会生出那么多传说。

有关格鲁伯的记载非常有限,人们只知道他是摩尔的好朋友和管风琴师。格鲁伯和摩尔一样默默无闻,有人说他创作过近百首歌曲,但他留给音乐史的仅有《平安夜》一首。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对记忆的珍视,这在《平安夜》的诞生地——欧奔多尔福镇能深刻地感受到。

《平安夜》第一次被演唱是在小镇的尼古劳斯教堂,教堂建于中世纪,历经沧桑后破损倒塌,于1905年被拆除。1937年,为了纪念摩尔与格鲁伯,人们在教堂原址上盖了一间小小的纪念堂——白色的六边形屋子,古朴而美丽,里面布置得好似教堂,左右分别有摩尔和格鲁伯的纪念石。纪念堂外的绿地四周,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水塔、古树和老屋,它们尽力维持着历史环境与氛围,生怕记忆被打乱。据说每年圣诞之夜,这里都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唱诗班孩子手持点燃的蜡烛站在大雪里,吟唱《平安夜》。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欢度圣诞的人,也都站在雪地里跟着一起合唱。在人们眼里,只有这里的《平安夜》才是原汁原味的。

此外,人们还考察到萨尔茨堡石头巷9号是摩尔的诞生地。现今,这所房屋的大门前也装有一块石刻的纪念牌。正是有了这些努力,我们才知道萨尔茨堡这座音乐圣城除了为全人类贡献莫扎特和卡拉扬外,还有一支永恒的歌。

猜你喜欢

萨尔茨堡管风琴平安夜
武汉琴台音乐厅管风琴的设计与应用
Christmas Eve平安夜
奥地利古城萨尔茨堡
中欧地区规模最大的中世纪城堡
七问管风琴
平安夜
浣溪沙·偏遇平安夜不安
欧盟峰会聚焦脱欧难题
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
音乐之声——萨尔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