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发展海权对维护中国石油进口安全的意义

2015-09-10胡志荣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海权战略意义安全

胡志荣

【摘要】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海外石油进口大多来自中东等地区,石油“走出去”战略遭遇艰难险阻,海外石油运输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发展强大海权能为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为石油运输安全保驾护航,强大海权对维护中国石油进口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海权 石油进口 安全 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D803           【文献标识码】A

石油安全是一个战略问题,它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海外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3年,世界舆论都在热议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并认为“中国政府将面对在世界关键航道加大巡逻力度的压力”。①海权问题是西方老牌强国崛起的重要依仗,他们追求的“海权”,主要是海上权力。我们追求的“海权”,是一种建立在以海洋科技为先导,以海洋经济为依托,以海上军事力量为中坚这一基础上的,能够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自身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并有效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笔者所指的“海权”,主要指依托海上军事力量来行使海上权利,保卫海外权益这一层面的含义,突出它军事性的一面。文章以中国石油进口安全为视角,剖析海权在维护石油进口安全上的价值体现。

强大海权为石油“走出去”战略提供坚强后盾

油气进口集中于中东非洲等地,“走出去”战略的“用武之地”多为高危地带②。在全球范围内,北非、中东、里海、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远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心脏地带,尤其是中东地区,具有最突出的石油剩余产能。随着深海石油开发技术的突破和对重油资源的开发,从委瑞内拉到加拿大,从巴西深海到墨西哥湾,从西非到北极海域,都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石油开发区。中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将主要集中于上述地区。

中国主要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石油。中东历来是世界的“火药桶”,政治对立、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冲突等问题非常突出。除此之外,主要大国势力长期以来在中东的渗透和较量加剧了该地区局势的动荡。如美国对伊朗打压可能引发新的中东战争,中东地区局势在未来几十年内都难以平静,而动荡的中东局势给中国石油进口带来巨大潜在和现实风险。随着大量原油资源的发现和开发,非洲地区的原油出口在国际上的比例日益提升,对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但非洲的石油开发也并不“安全”,政治动荡、民族冲突和经济实力的不足给非洲石油的开发和出口带来巨大的风险。

美国是影响中东非洲拉美地区石油安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中东是美国意图控制的地区,经过长期努力,美国对该地区拥有他国难以企及的控制力、影响力。随着非洲石油资源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美国的目光不断聚焦非洲大陆,2007年正式批准建立的非洲司令部,凸显了美国在战略上对非洲的空前重视,未来美国必将强化对非洲事务的干预力。此外,中国石油进口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美洲地区,中南美洲历来被美国视为自己的后院,不容其他外部力量染指,对于域外力量介入该地区,美国动辄施加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压力,甚至以武力相威胁。除美国外,欧洲、日本和印度等国的恶意竞争等问题,也加大了中国石油“走出去”战略的困难。所以,就石油进口地区而言,中东、非洲地区局势的动荡给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造成巨大隐患,美国对中东、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的控制则增加了我石油进口安全的风险。

发展强大海权为海外石油利益的维护提供坚强后盾,降低“走出去”风险。一方面,从中国石油进口国的构成看,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是被美欧等西方国家视为“问题国家”的国家,如中东的伊朗、非洲的苏丹、拉美的委内瑞拉甚至俄罗斯等;另一类是被视为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传统盟友的国家,如沙特、哈萨克斯坦等。与第一类国家合作,使中国常受到西方国家的政治恐吓、外交围攻、经济制约;与第二类国家合作,则被美俄视为对其传统地缘政治利益的挑战,故屡屡受其压制和阻挠。因而加大了中国寻求海外石油合作的困难和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主要进口来源国大多存在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一旦有关国家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往往导致中国利益也连带遭受损失,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提高。比如,非洲的苏丹爆发内战,导致中国数以百亿美元计的投资陷入危险,北非的利比亚内战,使当地中国资产遭到武装分子侵占。这种现象的存在,既说明了主要石油产区安全形势的“高危性”,同时也凸显了中国海外维权能力不足,出现“贸易已先行,国旗跟不上”的尴尬。为此,建设以海军为核心力量的强大海权势在必行。

到目前为止,除了在联合国主导下派出的维和力量外,中国没有在海外部署军事力量来保障自身合法利益,这导致中国在主要石油进口来源地区的军事影响较弱。此外,中国缺乏西方国家那种随时动用海上力量来保障海外利益的传统,所以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炫耀强大武力以达到“军力威慑”,以“仗剑经商”的方式来保障海外利益。更何况,目前中国海上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海外军事能力与履行保障海外利益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若要在海外具备有效军事威慑效应,必须进一步发展强大海权。这样才能达到以下三种效果:第一,增强受西方国家打压的如伊朗、委内瑞拉等国与中国展开石油合作的信心,使这类国家成为坚定可靠的石油合作伙伴,为中国石油进口的供应安全打下基础;第二,迫使某些大国在干预他国问题时,对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利益有所瞻顾,降低中国利益受损度,减少海外损失;第三,使中国更有力地介入到与我有紧密战略利益的海外问题当中,增强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海外利益。

总之,只有强大海权,中国力量才能“出得去、镇得住”,中国海外利益才能“保得住,收得回”。海权与海外资源及海外市场的关系,正如张文木所言:“如果没有军事自卫能力,尤其是海上军事自卫能力,我们就不能保证我们的合同协议的有效性。说实话,美国轻则施压,重则搞个政变就能在一天之内把这些合同协议全部变为废纸。”“保卫海外能源资源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③总之,没有强大海权,石油“走出去”战略就没有依靠,就将成为“出不去”的战略。

强大海权能为海外石油运输保驾护航

中国海外石油运输通道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世界石油供应版图决定了中国石油运输的路线。印度洋航线和太平洋航线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两条海运通道。据统计,中国进口的原油中,50%来自中东地区,30%来自非洲地区,④这些进口原油运往国内,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一线,运输路线单一,存在“距离上漫长,安全上脆弱”的特点。

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石油的总阀门”,是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美国为保障该地区能源供应渠道的畅通,长期在海湾国家部署大量军力,对中国石油运输安全潜藏巨大威胁,如若中美关系一旦恶化,美国极有可能利用武力切断针对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以强大兵力封锁脆弱的霍尔木兹海峡对美军而言易如反掌。伊朗是中东地区大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均较强大,政治话语权较重,又是霍尔木兹海峡的主人之一,其可以利用其潜艇及导弹部队封锁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因而它对该海峡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强。伊朗切断该海峡最大的诱发因素是美伊的紧张关系,未来不排除因美伊关系恶化而导致海峡被封锁的可能性。

印度洋在世界版图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据统计,印度洋每年承担着世界50%的集装箱货物及70%的石油产品运输,经印度洋运送的石油超过世界海上石油运输量的一半。⑤美、印两国是中国印度洋航线安全的最大威胁因素。对美国而言,控制印度洋就享有世界霸权。美国的马汉有一句名言:“不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通向7个海的要冲,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⑥目前,美国海军的第五舰队、第七舰队常年活跃在印度洋地区,是该海域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位于印度洋中心地带的迭戈·加西亚岛是美国在印度洋的战略依托,该岛屿的基地能停靠航母与核潜艇,可起降B-2隐形战略轰炸机,通过这一基地,美国牢牢掌控着印度洋的主导权。印度将印度洋视为“印度之洋”,印度半岛如一把巨大的锥子直插印度洋的心脏,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使印度能对印度洋轻易施加影响,加强控制权。印度实施的是控制邻近海域,对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实施不间断的控制,战时实施有效的海上封锁的军事战略。在该战略的指导下,印度不断加大对海军建设的投入。目前,除了美国能集合强大海军力量部署于印度洋外,印度海军是印度洋上最具实力的海上作战力量。中国必须对美印两国在印度洋的实力和动向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现在每年有约8万艘次船只通过,其中约60%是中国船只,中国进口原油约80%经过该海峡。⑦站在中国的角度,马六甲海峡极为脆弱,安全系数很低,主要因为:第一,东南亚国家的海盗活动、恐怖袭击以及海运事故容易影响马六甲航运安全;第二,马六甲海峡是大国进行地缘政治争夺的重点舞台,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日印等国以反恐和打击海盗为由,在此进行军事布防,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权。美日印等国染指马六甲海峡对通过该地区的石油运输船队构成严重威胁,我们不得不思考应对之策。

强大海权为海洋石油运输安全保驾护航。在海外石油运输安全问题上,中国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抱有敌意的全球性霸权国家为遏制中国而谋求控制中国的石油运输线,以此敲打中国。如美国可利用其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强大海上实力,对中国的海外石油运输线进行干扰甚至阻断,以破坏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断中国崛起进程,或者以此为筹码逼迫中国在其他重大问题上对美妥协。二是将中国视为地缘政治对手的周边强国以其地缘优势掐断又长又脆弱的中国石油运输线,以此要挟中国。如印度,作为在亚洲大国和南亚次大陆霸主,印度向来在战略上视中国为对手,在两国领土矛盾和战略竞争中,印度极可能利用其地缘优势,对中国的海运依赖这一薄弱环节进行打击。三是占据海上重要交通位置的国家,如东南亚诸国以保障运输安全为筹码骚扰中国要求相关利益,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可能利用其海运十字路口的优势,要求中国在一些重大经济问题上对其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一些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矛盾的邻国则可能利用海洋通道安全问题进行敲诈,以套取在海洋问题上的利益。四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海盗袭击活动增加了中国海外石油运输风险。

鉴于上述风险,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最根本、最有效的应对之策是尽快发展强大海权。在相关地区具有能够发挥作用,施加影响的强大力量,才能有效防止和应对以上风险。在海权的诸多领域,海军是最直接最有效力量。类似于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威慑”,当中国的海军强大到足以截断甚至封锁海洋通道控制国和海洋通道沿岸国本身的海洋运输时,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当然我们不追求对其他国家进行海上通道的围堵,但我们必须具备有效的威慑能力,而能否取得这种威慑能力,根本上取决于海权力量的强大与否。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平等的与海权优势国家对话,才能真正促进海上合作,打造和平畅通的海洋通道环境。

结语

《孙子兵法》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⑧综上所述,中国要想确保石油进口安全,避免石油供应链条断裂,降低石油运输风险,必须首先未雨绸缪,运用各种政治、经贸、军事和法律等综合手段加以应对,其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是军事手段。尤其在目前这一阶段,中国海外石油利益不断扩展,而与之相适应的保卫能力较为欠缺,所以,目前应尤为重视保卫能力的提升,而发展强大海权,是提升海外保卫能力最关键的举措。强大海权既是我们“恃吾有所不可攻”的“盾牌”,也是威慑某些敌对势力,使其不敢“来攻”的“长矛”。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海权是弱势海权,处于被动防御阶段,海权的基本任务是捍卫自身合法海洋权益,还没有发展到发展海洋权力的阶段,还不能完全有效的走向远海远洋去维护中国海外利益。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中,我们一直坚持“和谐世界”理念、“合作共赢”原则,一直奉行和平友好政策。但是要知道,“和平友好”、“和谐共处”历来都是争来的,而非求来的。没有强大海权作为有力后盾,和平的到来将遥遥无期,合作的憧憬也必将梦碎;如果没有强大海权,“友好合作”即使到来了也不会牢固而长久。我们不能学习霸权国家,动辄大张旗鼓地在全球各地进行“武器的批判”,但是,我们必须要警醒自己,只有拥有了“批判的武器”,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做到“武器的批判”。只有在拥有“批判的武器”的条件下,才能对损害中国海外利益,包括海外石油利益的破坏行为进行有效的“武器的批判”。因此,必须大力加快海军建设,发展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以它为核心力量,发展强大海权。如此,才能够保障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海上石油运输安全。这是中国石油进口安全对当今海权发展的急迫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对海权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武装部军事教研室;本文系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资助项目“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研究—以孙子兵法视角看中国对外石油安全”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川油气科SKB13-09)

【注释】

①[英]哈维尔·布拉斯:“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净进口国”,倪卫国译,《金融时报》,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248。

②孙一平:《国防教育与军事基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4页。

③张文木:《论中国海权》(第3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第66页。

④赵菊玲:“新加坡媒体称依赖中东石油已成中国战略弱点”,《世界报》,2011年2月27日。

⑤守望者:“控制印度洋—‘维克兰特’号下水与印度的航母战略”,《航空世界》,2013年第10期。

⑥钱程灿:“印度新海洋战略想用三艘航母控制印度洋”,《科技日报》,2007年1月15日。

⑦许晶岩,孙建:“论马六甲海峡在亚太地区大国战略中的地位与中国政策的选择”,《东南亚之窗》,2011年第2期。

⑧陈宇:《〈孙子兵法〉精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责编/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海权战略意义安全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新海权时代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定襄沿革考略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