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潮扇的兴衰起落
2015-09-10王祖远
王祖远
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清末经过德阳制扇工匠改进造型,不断提高工艺水平,以后独具一格,到本世纪初,已成为四川工艺美术品中一绝。德阳潮扇素以制作精细、绘画俏丽、雅俗共赏、实用美观而著称海内外。其佳品曾以国礼馈赠美国罗斯福总统,现收藏于华盛顿大博物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德阳潮扇身价亦如海潮时涨时落,沧桑迭变。出于诸种缘由,此种精湛工艺似成历史陈迹。
一、偶遇契机创业起家
据嘉庆七年《德阳县志》载,德阳历代无绢扇业,仅有民间竹编五角型篾扇和蒲葵扇。同治年间,才引进中江的“纸壳扇”手工作坊,这种粗竹丝框架桑皮纸糊的椭圆硬扇,虽然经久耐用,可招风可垫坐可盛生熟食品,但扇面糊纸凸凹不平,难于书画。然而,就是这一难登大雅之堂的“纸壳扇”,竟成为德阳潮扇“母体”,衍生出一代制扇风流。
光绪十八年(1892),曾任福建仙游县同知的包善诚,因审判命案失误黜职,回归德阳故里。这年八月初,城隍庙庙会酬神唱戏。包善诚嗜好川戏,列座前台边看戏边摇动福建带回的团扇拂暑。坐于侧席的裱褙铺老板黄辉庭,见包善诚手中那把绢扇精致美观,出于职业习惯禁不住凑过去笑道:“包老爷,你这把扇子做得硬安逸哩,能不能借来看看?“随即黄辉庭接过包善诚的团扇仔细鉴赏起来:这扇用黑漆扇框绷绫,两面图画相透,的确工艺不凡。包善诚说:“这叫潮扇,原产于广东潮州府,是我离任时顺便从福建带回的。共带回五把,四把送了客,一把留作自己用。”黄辉庭眨了眨眼,又问:“包老爷能否将扇借给愚下三天?”包善诚觉得奇怪:“拿去做啥?”黄辉庭嘿嘿一笑:“我想仿照这扇模样,裱制几把作为赠客礼品。”包善诚慨然允诺。
黄辉庭带回团扇,仔细按其款式和用料工艺,着意仿制了三把,在将原扇送回包府时请包善诚指点。包善诚根据在福建任所时了解到的潮扇制作奥妙,一一给黄辉庭解说。黄辉庭回去又做了若干改进再制作了几把赠给常来装裱字画的县衙钱粮师爷。
当时城内有个卖红皮甘蔗的小贩叫李宝成。此人粗通文墨。李宝成常觉卖红甘蔗既屈才又获利不多,早想另辟财路。当他听说黄辉庭的事情后觉得制作高档扇有利可图,于是暗中托人向黄辉庭借得团扇一把,潜心琢磨,发现团扇与他幼年编糊过的本地土产“纸壳扇”有相通之处。遂取其长避其短,将潮州团扇做了大胆改造:由平面圆形改为凹面椭圆形;扇框以细篾丝编织成实底;将薄绫空绷改为蜀产厚绢,并以上等宣纸褙糊;扇边饰以黑缎嵌花;扇柄接扇面处粘贴“蝠”字图案;以牛骨镂图为扇柄,下坠万寿丝绦。李宝成成功后,先带样品到大户人家兜售,没料到大受赏识,竞相订购。李宝成从此就此为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端午节前,李宝成精选四把“新式团扇”,请县内著名画家朱师篁绘上四季花鸟,端午节那天,李宝成以拜节为名,进衙门献给代理知县黄沅。这爱占百姓便宜的黄沅外号“黄旭旭”,得此时新礼品,喜不自胜。
这年六月,清廷委派一亲王入蜀,察访川西北旱情路过德阳,黄沅迎进馆驿一间雅舍憩息。亲王一路困倦已极,进客房倒头便睡。一觉醒来见帐钩上挂了一柄绢扇,取下细玩爱不释手。次日启程时,亲王摇着绢扇问黄沅:“此扇是贵县所产?”黄沅点头称是。亲王连声称赞:“好扇,好扇!比潮扇还精致耐用!可嘉勉扇铺多造多销外地。”黄沅诺诺连声。亲王一行赴成都之后,黄沅立即责令李宝成赶在亲王返京再过德阳之前,精工制作新式潮扇二十把孝敬亲王。李宝成大喜,遂几次备礼到黄辉庭家请教,将工艺设计又做了较大改进。全家通宵达旦精心制作,并礼聘城内画坛名家朱师篁、江松舟、江庆川、谢福廷为其绘制扇面。当时李宝成所制绢扇并无多大名声,而潮州团扇早已誉满全国,既然亲王已经认定此扇源于潮扇,遂大胆称之为德阳潮扇。亲王赈灾毕返京,再度下榻德阳时,很高兴地收了黄沅献上的土仪。亲王回京后,又将德阳潮扇孝敬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慈禧见扇大悦,问是何地所造。亲王奏明来由,慈禧遂传谕四川总督,索献德阳潮扇一百把。黄沅没料到获此殊荣,忙将李宝成唤进衙门,一番奖掖之后,就叫李干脆开个潮扇庄,为地方扬名。李宝成听说自己制的扇子受到当今皇太后嘉谕,激动得连称:“谢老爷栽培,谢皇上恩典!”
李宝成奉旨造扇,一时声价百倍,令人艳羡。他也不敢怠慢,立即带领合家老小加上舅爷姑表日夜赶工,连干三个月,直至次年春末,才将贡扇一百二十把制成,由黄沅亲自押运进京。得西太后一番奖赏自不在话下。从此之后,德阳潮扇声誉鹊起。
二、绝妙工艺珍惜声誉
且说李宝成略有积蓄之后,正式在东街崇果寺侧挂出“李宝成潮扇庄”匾额。为了保证质量,维护声誉,开业之初的十余年,李宝成不敢雇用徒弟和工匠,技术关键更是秘而不宣,把扇庄仅仅维持在家庭手工作坊的规模内。他本人亲自劈竹起篾丝,两个女儿编下线,媳妇裱糊扇面,儿子打杂兼制扇柄装饰扇边,一家人倒也配合默契。
德阳潮扇开始问世时,就以其扇面绘画精美取胜。当时画扇面的有县城四大名家,其中首推画师朱师篁。朱先生笔下的古装仕女体态轻盈,娟秀俊雅。其代表作《阆苑美女牵狮图》扇面,其华丽的构图和纤细若发的勾勒,人物手指关节毕现,狮兽毛纹细密憨态可掬,堪称珍品;至于朱先生的花鸟画,不仅四季花卉明艳多姿,而且巧妙地点染一二只呼之欲出的蝴蝶甲虫之类,衬托出画面动与静的协调气氛,亦系大家手笔。抗战期间,张大千先生来德阳为其亲家母祝寿,曾以重金收藏朱先生绘制的素缎帐檐《百蝶图》,可见朱氏画艺之一斑。画师江松舟长于画竹,工笔双勾淡彩。其竹枝错落有致具立体感;其竹叶临风飘逸青翠欲滴,令观者油然生凉。画扇名家还有江庆川,画松挺拔道劲,佐以奇峰灵石,自成一家;另外,谢福廷画花鸟,以芙蓉秋蝉名噪一时,寥寥数笔渲染出金秋景色,其他画扇名家还有江竹生、尹晓沧、陈辉庭诸先生。当时德阳画坛有诗赞云:松舟兰竹庆川松,师篁美人谢芙蓉。竹生精工挑柳燕,尹陈山水夺天工。
民国初年,李宝成在崇果寺街买了两间铺面,平常只开半边铺板门承接订货。由于工艺要求高,因之产量也有限,总是供不应求。各路客户都是先付订金,然后按期提货。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由于生意日隆,老板李宝成渐老体衰,儿女媳妇劳累过度常有怨言,扇庄不得已才于1914年破例收了汪正兴、钟树宾两名徒弟。二人学徒期满,效劳三年,得到师傅允许另开扇庄。直到1921年,德阳也仅有三家潮扇庄。
三、潮扇全盛蜀中一绝
李宝成病故后,其子李万忠继承父业,扩大规模,挂出金字招牌“老号李宝成潮扇庄”,常年招收学徒,取其廉价劳动力,以降低成本。由于该扇庄店堂古朴典雅,加之李万忠待客诚恳热忱,广交各界朋友,因此常有名流雅士在其后院厅堂聚会,扇庄业务更加兴旺发达。1944年夏天,美国《纽约时报》名记者彼特·詹姆斯慕名专程由成都来扇庄采访拍照;陪同采访的名报人范长江先生,还亲自为扇庄点燃了祝贺鞭炮。
三十年代,德阳城内已发展到三十三家潮扇庄,形成全盛期。众老板都恪遵李宝成训诫:精工制扇,诚信待客。其中以李万忠、江彝金、龚守春、钟树宾、黄兴模、蔡唯达、戴传忠、陈俊民、陈辉庭、周连、王坦、汪正兴、杨昌寿、温永祥、陈昌尧等最为发达兴旺,产品远近驰名。
德阳潮扇业在制扇工艺上不断改进,每道工艺都严格要求,如同业中有粗制滥造者,轻则遭同行指斥,重则公议责其歇业。
综述诸家制扇工艺流程,大致是:扇框架采用绵竹西山大斑竹,刮去竹青劈成筷头粗方条,用甑蒸一个时辰(有的三蒸三晒)以防蛀,再细刮上清桐油达到应有光洁度。扇背竹丝用越冬老慈竹,去竹青后浸泡盐水减脆,然后劈成细如发丝的圆条,也是经三蒸三晒防蛀处理后,再用成都上等白蚕丝线上下相扣,编成三道花纹竹丝扇架。扇柄在成都大墙后街进羊胫骨和牛肋骨,或在华兴正街购进象牙骨;稍次等级扇柄则用绵竹西山马鞭竹,以车、刨、刻、镂工艺制成不同规格扇柄。扇绦用柞蚕丝线染色,编织成双蝠型或双排梅花型彩绦,下系玉石鸟兽扇坠或银铸吉祥扇坠。扇边用缎条锁嵌,接扇柄处前后贴绸料花卉图案。当然,整个制扇过程的关键部位还在于扇面,其绢料在成都纱帽街进货,要求绢质细薄匀称、平展无光泽。绢料下衬裱夹江宣纸。
德阳潮扇除了招风拂暑实用价值外,还给人以独特工艺观赏的美的享受。各家扇庄除玻璃橱柜内陈列少量白扇,供书画家选购自行作画题字外,绝大多数均聘请名画家着墨赋彩,扇面的珍奇富丽、高雅脱俗。由于扇面画幅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潮扇规格档次,因此各扇庄老板都非常礼重画师。除酬以丰厚润金外,并常年资助德阳县美术协会开展活动。抗战期间,张大千、张善子昆仲、叶浅予、蒋兆和等大师都由扇庄捐资在德阳文庙办过画展。有的扇庄老板也可作画,而且达到一定水平,如陈辉庭、龚守春、温永祥、蔡维达诸先生都出手不凡。他们或于春秋佳日或于逢年过节,备酌约会画友,研讨诗书画艺,主客融洽无间,往往在酒筵上议定画扇润格,有异议则在席后茶余协调,平常间画师与扇庄主人风雅交往不失礼仪。
德阳潮扇在1938年前后处于顶峰,年产量约七千余把,其中高档扇近千把。那时四川交通已日趋发达,大大方便了潮扇远销川外各地,成都、绵阳更成为潮扇集散地,每年冬腊月间,省内外客户来此洽谈业务,待春节过后,便派人来德阳坐等发运。
1943年7月,蒋介石在成都选购了四把德阳潮扇,约请张大千、萧建初、谢趣生在扇面绘翩了《青城秋色》、《唐宫鹦戏》、《翠柳画眉》、《剑门山行》彩墨工笔画,派宋子文乘专机带往华盛顿,作为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祝寿的礼品;罗斯福见扇欣喜不已,赞不绝口:“妙极了,这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感谢贵国给我的生日带来最美的享受!”后来罗斯福将张大千画的《唐宫鹦戏》和谢趣生画的《翠柳画眉》两扇捐赠给华盛顿国家大博物馆收藏。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暴涨,百业凋敝,德阳潮扇随之滞销,扇庄门庭冷落,纷纷倒闭,到1949年冬,德阳城内仅存十一家潮扇庄了。
解放后,德阳潮扇虽有过一度中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和消费对象日渐转移,德阳潮扇虽已因不能适应各阶层生活需要而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其扇风的实用价值已被竹扇、折扇所取代,除了国内几次参展获奖之外,也在1956年特制了一批高档扇,由外交部作为国礼赠与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印尼、缅甸、朝鲜、越南等国国家元首。1963年夏天,德阳竹器社受绵阳专区外贸公司订货,又召集老制扇职工制作了两千把潮扇,送次年广州春交会销售,由中央电视台录像做了专题介绍。以后保持年产三千把生产量,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及南斯拉夫。到七十年代初,终因成本高、利润薄、国内无市场而再度停产。如今,德阳潮扇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成了历史陈迹。
德阳潮扇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美工艺品,毕竟给人们生活增添过美的享受,闪耀过民族智慧光彩。对此,人们是不会忘记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