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教育激励方法探微
2015-09-10欧晓彦陈世润
欧晓彦 陈世润
【摘要】井岡山时期,在革命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经过艰难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探索思考,运用了物质激励、信念激励、民主激励、利益激励、尊重激励、行为激励等方法对井冈山军民进行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教育,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军民的革命积极性,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毛泽东 思想教育 激励方法 井冈山时期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放弃湘南而引兵井冈山。上井冈山后,国民党军队不但对工农红军进行了频繁的军事攻击,而且对经济也进行了严密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工农红军若要在井冈山生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调动全体官兵斗志继续革命;二是激发当地群众支持革命。从管理学角度看,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
积极性是人们对追求预期目标(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内在力量,它一般有赖于运用激励方法来调动。激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教育者在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动机后,从外界制造刺激(诱因)来影响教育对象的行为,诱因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转变为一种内驱力,使教育对象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变为积极的“我要做”。在调动广大官兵和群众革命积极性问题上,毛泽东通过对湘赣边界军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了解他们所处的状况、需求和动机后,恰当地使用诱因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在他们接受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教育后,短期内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实行物质激励,满足农民土地需求
物质激励就是以物质奖励为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人类从事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基本动因。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的最基本需求。井冈山时期,绝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里,绝大多数农民长期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过得极其贫苦,因此农民夺回被地主占有土地的强烈要求。毛泽东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群众访谈后,认为要在井冈山立足,必须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此,红军上井冈山后,除了向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外,重点是进行土地革命,把没收的地主土地分配给当地农民。
井冈山的土地革命最早于1928年2月在宁冈铺开。1928年年3月,毛泽东领导红军在湖南酃县中村和桂东沙田通过访问贫苦农民、开斗争会和诉苦会等形式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分田运动。1928年5月,党的一大确立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政策。之后,边界各县掀起了分田分地的高潮。1928年12月,毛泽东以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名义正式颁布了党的第一部土地法规—《井冈山土地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农民的土地需求。经过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土地的需求满足后,湘赣边界农民认识到红军是为贫苦人利益而战的军队,因此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
运用信念激励,调动军民革命热情
信念激励就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灌输某种观点或理想,使教育对象内心形成真挚的信仰,从而激发他们朝着某一理想目标奋斗。井冈山时期,红军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要想调动群众和党员官兵积极投身革命,理念信念激励尤为重要。毛泽东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激励方式。
通过信念激励,激发农民翻身做主人动机,调动革命热情。开创井冈山根据地之初,革命队伍刚受重创,急需吸收当地群众参加革命,以此扩大革命队伍和革命影响。然而,在当时恶劣的外部环境中,要使群众自愿加入革命,必须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调动其积极性。由于当地群众长期受封建等级思想的影响,对自身受奴役的地位无所察觉,对翻身作主人的需求不明显。鉴于此,毛泽东亲自带领红军官兵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街巷头刷标语、分头挨家逐户访贫问苦、召开群众大会等外界环境刺激,向群众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从而激起他们翻身做主人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宣传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阐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穷人闹革命的党,红军是推翻剥削阶级的人民军队,只有共产党和红军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贫苦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理想。通过宣传教育、事实教育等外在环境刺激,当地群众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觉悟,改变了以往忍辱负重、任人欺压的消极人生观,激发了他们翻身做主人的需求,进而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热情。
通过信念激励,树立党员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坚定革命信心。上井冈山后,红军采用“拉夫式”方式吸纳大量农民党员后,红军党组织基层绝大部分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构成。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既有革命的坚决性,又有在不同革命形势下革命的妥协性及某种程度的狭隘自私心理,这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作风在党内不断漫延,使党的凝聚力下降。对此毛泽东深感担忧,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①然而农民、小资产阶级不可能自发产生无产阶级思想和革命意识,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边界党组织通过党团训练班、干部训练班、党组织会议等,结合革命实践,对党员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全人类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消除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自私狭隘、自由散漫的小农经济思想,使他们正确认识到自身社会地位的变化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想,坚定了革命意志。
通过信念激励,消除官兵右倾悲观主义思想,坚信革命成功。弗鲁姆期望理论认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都在追求获得自我利益的最大满足,“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②红军上井冈山后,国民党对井冈山进行经济封锁,并进行了多次军事“围剿”,使得红军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此时大部分人革命信心严重挫伤,出现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右倾悲观主义。一些意志薄弱的官兵逐渐淡化了精神价值,继而萌生了功利主义思想,逃跑反叛时有发生,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为统一思想,坚定革命信心,毛泽东加强了对官兵的革命信念激励,除了通过宣传、会议、座谈等方式向广大官兵讲解革命的目的、工农自身的使命、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外,还对他们进行形势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革命一定会实现。毛泽东形象地说:“国民党反动派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是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③同时,毛泽东还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对官兵进行形势教育,通过科学分析中国革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响亮地回答了“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从而使官兵坚定了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此外,為加强全体官兵的理想信念激励,毛泽东还设立党代表制度。连以上设党代表,专做党的工作、做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指导士兵开展群众工作。党代表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军中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党在组织上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通过对全军上下官兵革命理想信念的激励,使“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④在这种共同理想支撑下,官兵都坚信革命必定会成功,当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即使是艰难奋战也不会溃散。
推行民主激励,激发士兵忠于革命
中国在长期封建专制制度下形成了浓厚的等级观念,层级特权、封建专制等制度抹杀了上级对下属应有的尊重。工农红军的军官多数是从旧军队转过来的,残余的旧军阀习气非常严重。不平等待遇致使官兵矛盾大,士兵在军队中没有归属感,对革命没有积极性,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管理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组织中占优势是冲突、争吵和敌对情绪,那么整个组织就是消极的心理气氛,其成员在组织中就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很难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使军队营造出积极气氛,调动士兵积极性,毛泽东通过深入研究士兵的思想状况,察觉问题症结后,在军队内实行民主政策,并在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在这种政策下,“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⑤士兵和长官之间的主要矛盾消除了,军中的敌对情绪也减少了,军队战斗力得到增强。
此外,现代管理学认为,提供和创造机会让成员参加组织管理,可以形成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可以进一步满足成员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设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个人参与群体管理、监督军官可使士兵感到自己是有价值、受人尊重的人。这种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忠诚度及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团结感,使他们的行为、情感、信念都与党的革命事业有机统一起来,凝聚成强大合力,激发出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为革命事业努力奋斗。
实施利益激励,促使群众拥护革命
井冈山的群众大多是农民,尤其是贫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以严明的纪律维护农民的利益,而且还处处为农民谋利益。井冈山时期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就是维护当地群众利益的一项措施。1927年9月,红军到达永新三湾村时,毛泽东针对有些官兵挖老百姓红薯现象,制定了“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⑥的行军纪律。1927年10月,为和井冈山群众搞好关系,毛泽东在荆竹山颁布“三大纪律”。1928年1月红军占领遂川后,出现烧房、借老百姓门板和稻草不还等现象,毛泽东又颁布了“六项注意”。1928年4月,红军在桂东沙田时,经常出现烧杀行为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毛泽东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毛泽东除了颁布这些纪律,而且还要求严格执行。部队每到一处,都要严格检查这些纪律执行的情况。1928年8月,红军从桂东返回井冈山时,在行军途中,有些士兵因为饥饿掰了老百姓的苞米吃。毛泽东知道后,就地对官兵们进行群众纪律教育,并亲自在一块牌上写道:“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们的苞米吃了,违犯了纪律,现在两元钱(光洋)埋在土里,请收下。”⑦
部队严格的纪律深深地打动了当地群众的心,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就充分说明了这点:“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⑧此外,毛泽东认为,要得到群众拥护,就要真心实意关心群众,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因此红军每到一个地方,毛泽东都要带领党员官兵帮助群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修路、架桥、修房子、救灾、治病及挑水、搞卫生等。”⑨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时时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里,处处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才让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贫苦大众的党,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党,进而激发他们认同和拥护革命。
使用尊重激励,感化俘虏投身革命
毛泽东不仅用激励方法调动士兵、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也用其来感化俘虏、调动俘虏革命积极性。1928年2月,红军在新城俘虏了100多名俘虏。在返回茅坪途中,红军战士和宁冈农民不仅打骂俘虏,甚至出现枪杀俘虏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毛泽东制定了优待俘虏的具体规定:一是不许打;二是不许骂;三是不许搜腰包;四是有伤的给予治疗;五是愿留的吸收参加红军;六是愿回家的发给路费遣送回家。
宽待和释放俘虏的政策,不仅打破了敌人所谓的“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而且引起了国民党士兵和没有出路的下级军官的注意,自动投红军的日益增多。优待俘虏政策的威力,使赣敌第九师师长杨池生惊叹这种办法有“毒矣哉”。留在红军队伍中的俘虏兵待遇和普通士兵一样,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军队内部的民主政策使俘虏兵感到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有天壤之别,个体受到了尊重,使他们对革命事业有认同感,对军队有归属感,所以出现“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⑩这一现象。
通过行为激励,带动军民高昂斗志
领导行为对下属有很强的影响作用,领导者可通过暗示作用、榜样作用等心理机制激发下属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不仅与官兵一起吃野菜、喝南瓜汤,而且极力节约生活资源。在茅坪八角楼时,毛泽东为省油,晚上多数时间只点一根灯芯,而根据规定他可以点三根灯芯。
此外,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毛泽东还经常拿自己珍贵的物品救济别人。当他住在贫农谢槐福家时,把新领的棉衣给谢槐福御寒而不顾自己只穿两层单衣,谢槐福为报答送一担炭给他驱寒,而毛泽东把炭转送给了一位孤寡老人。毛泽东、朱德在组织红军挑粮上井冈山时,不顾官兵反对,亲自带头背粮、挑粮上山。领导们的这种行为模范作用在士兵中产生了强烈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人格力量,干劲更足。
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各级共产党人,处处率先垂范,以真情感召湘赣边界军民,激发红军战士高昂斗志,才使党和军民荣辱与共、肝胆相照,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不朽篇章。
(作者分别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讲师;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④⑤⑩《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页,第64页,第65页,第65页。
②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1页。
③刘孚威:《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⑥何一成,杨湘川:《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5页。
⑦[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⑧阎永雪:“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及作用”,《党的文献》,2001年9月,第82页。
⑨唐天际:“安仁农军上井冈山”,载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47页。
责编 /于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