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味的精华
2015-09-10
原香港天厨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上海轻工业》杂志主编
1920年代,天厨味精的创始人吴蕴初通过研究日本的“味之素”,发现其成分就是谷氨酸钠,并找到了工业化生产的方法。他将其命名为“味精”,取“鲜味的精华”之意,从此,现代汉语词典里便有了“味精”一词。
世界上具有鲜味的东西有很多,其呈鲜物质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氨基酸类,比如本文的主角——谷氨酸钠,即味精;核苷酸类,比如肌苷酸、鸟苷酸;有机酸类,比如琥珀酸二钠。
在味精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来增加鲜味呢?《养小录》里记有用干笋和干蘑菇磨成的增鲜粉,《调鼎集》中则记载了几十种“鲜汁”,如卤锅老汁、鸡鸭鹅汁、干虾子汁、笋汁、蘑菇汁、鱼汁等,“备采诸汁,荤素可用”,其中最常用的是笋汁和虾汁。《闲情偶寄·饮馔部》:“笋为蔬食之必需,虾为荤食之必需,皆犹甘草之于药也。善治荤食者,以焯虾之汤,和入诸品,则物物皆鲜,亦犹笋汤之利于群蔬。”笋之所以鲜,是因为含有天冬酰胺,而虾所含的氨基酸更为丰富。
味精的发明,可以说是大大简化了烹饪——不必再费事备采诸汁,一小勺味精就能达到增鲜的作用。然而,人们在享受味精带来的鲜美口感时,也不曾停止对它的质疑和诟病。味精到底是怎样一种物质,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呢?
味精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 发明阶段
说到味精的发明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日本人。1908年,日本人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取出一种鲜味物质,并将其称为“味之素”。实际上,早在1866年,德国人就从面筋中分离出了这种鲜味物质,并将其取名为“谷氨酸钠”。
第二阶段 规模化生产阶段
“味之素”成为商品后,工厂使用盐酸水解法水解面筋得到谷氨酸,再加入烧碱(氢氧化钠)中和,最终得到谷氨酸钠。唐仁承介绍说,这种方法沿用了近半个世纪,是整个行业的通用生产模式,包括最初的天厨味精厂。吴蕴初在水解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其独创工艺向当时的北洋政府申请专利,然而几年后,吴蕴初就放弃了他的专利,让我国各大味精企业都能使用其专利方法生产味精。从此,我国味精不再依赖于进口,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
第三阶段 技术变革
水解法生产味精成本非常高,不仅对设备的耐腐蚀要求高,原料的消耗也很大,40吨小麦只能得到1吨味精。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味精的生产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由过去的化学方法转变为生物方法——微生物发酵法,即由细菌来完成从淀粉转化为谷氨酸的工作,再加烧碱中和得到谷氨酸钠。这一方法不仅更环保、安全,用粮食产出味精的比例也大大提高,从过去的40:1提升到如今的3:1。
你真的和味精说再见了吗
“关于味精,在香港餐饮业有个‘公开的秘密’。”唐仁承说到。在香港,几乎所有大饭店都声称“本店不使用味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味粉”的调味品。实际上,所谓的“味粉”就是纯度为85%~90%的味精(谷氨酸钠)和盐的粉末状混合物。“对于大多香港大厨来说,味粉是好帮手,是‘师傅’,没有这味粉,烹调美味就成了难事,包括海参、鱼翅等名贵食材,都需要味粉来调味提鲜。”
尽管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食品添加剂联合组织、美国化学学会等各种组织都曾为味精正名,表明味精只是一种味觉加强剂,在食品中的使用没有限制——当然前提是在味觉愉悦的范围内。但味精仍受到一部分人谜一样的强烈抵制,还有许多人怀着能少则少的心态,于是就有了“本店不使用味精”这样略显荒唐的无奈之举。也有人说,我不吃味精,我就放点鸡精、蘑菇精、蚝油可以吗?你以为这样就真的和味精说再见了吗?
在你的厨房里,味精并不少见,无论是鸡精、蘑菇精还是酱油、蚝油,仔细看配料表,在那诸多晦涩难读的化学物质名称中,一般都不会少了“谷氨酸钠”的身影,也就是味精。“每年光香港就要消耗掉2万吨味精”,唐仁承说,“10%作为味精商品出现,另外90%都作为配料进入了各种复合调味品中。”
此外,很多食材中都含有天然的谷氨酸钠,荤菜蔬菜皆然。比如广东人特别喜欢煲汤,不同的汤形成了每家酒楼的风格。厨师们用鸡或猪骨熬很久,汤又香又鲜,使汤“闻起来很香”的是各种酯类等挥发性有机小分子,而使汤“尝起来很鲜”的便是谷氨酸钠和核苷酸等鲜味物质。
不仅众多食物中含有天然谷氨酸钠,人体自身也会产生少量的谷氨酸钠,而对于人体细胞来说,根本分辨不出来摄入的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谷氨酸钠。要知道在地球上的某些国家,人们拿大
14 Food and Life 2015-02
颗粒的高纯度味精当蜜饯吃。因此,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成人来说,完全不用担心会被味精“鲜死”,毕竟无形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摄入味精,对味精的过敏会不会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呢?
味精之“罪”
在众多的网络谣言里,味精永远都是被攻击最多的食物之一,其实在网络普及之前,味精的形象就不那么美好,人们对它似乎一直有着不太公正的评价。
谣言一 味精在高温下会产生毒素。
实验证明,味精被加热至120℃左右时,会有很少一部分的谷氨酸钠转变为焦谷氨酸钠。如果所谓的“产生毒素”就是形成了少量的焦谷氨酸钠,那么这种物质最大的“罪过”就是使味精丧失鲜味,除此之外尚未有科学研究发现它对人体有不利作用。人们习惯在烹饪快结束的时候加入味精,这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味精鲜味的好方法,而非为了避免毒素的产生。
谣言二 味精会导致脑损伤/影响视力/致畸……
和早前的“酪蛋白致癌”说类似,那些言之凿凿的关于味精有害的言论,大多基于极端实验之上。此类文章一般直接摆出实验数据,看上去理直气壮,然而稍微换算一下它们给出的数据,就会发现这些实验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比较不那么“极端”的实验是将老鼠每天喂食每千克体重1克的味精,看看会不会致盲。对于一个60千克体重的成人来说,这相当于两枚鸡蛋的重量 !且不说大量摄入任何一种调味品(比如糖或盐),人体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人的嘴巴和舌头早就极度不适了,怎么可能吃这么大量的味精呢?
鸡精也有两面性
鸡精等复合调味品,在味精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丰富的风味,具有层次感,不像味精那样鲜得单一。一般鸡精中的味精含量在20%~40%,并配有一定比例的糖、盐,不同品牌的鸡精比例各不相同,形成的风味也稍有差异。正因为鸡精是调配好的复合调味品,因此在使用时更加简单,使人能获得更高的鲜味满足感。当然,还有部分鸡精商品来满足特殊消费者的需求,如国外生产完全不含谷氨酸钠的味精,以核苷酸替代;天厨味精厂也生产不含谷氨酸钠的鸡精,专供香港赛马场。
然而,不管是鸡精还是其他什么精,在使用时都要有所注意。对于鸡精,唐仁承提出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热点 本期策划
15 食品与生活 2015-02
1.鸡精含有一定比例的食盐(30%~40%),因此食用鸡精之后要适量减少食盐的使用,避免摄入过多的钠。
2.鸡精含有核苷酸,其鲜度是谷氨酸钠的10倍,并带有鸡肉般的鲜味。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因此痛风患者要减少摄入量。
3.鸡精中含有淀粉,其溶解性比味精差,所以如果不是做汤菜,最好用少量水化开再用。
4.鸡精含有的油脂比较多,特别容易吸潮,其丰富的营养也容易滋生微生物,因此要注意保存,最好购买小包装。
用好味精,为菜肴加分
味精能够帮助人们烹饪出更美味的菜肴,但若使用不当,也会毁了一道菜,用好味精,能够为你的厨艺加分。对于如何使用味精,唐仁承给出以下建议:
1.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已经具有鲜香的特点,再使用味精会掩盖菜肴的本味,使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味强的菜肴,如糖醋、醋溜等菜,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就越差。
3.在含碱性原料如小苏打的菜肴中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会与碱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每道菜不应超过0.5克。如果投放过多,会使菜肴产生苦涩的味道,令口感大打折扣。
5.炒菜时用味精,应在菜快炒好时加入(温度在70℃~80℃),因为在高温下(120℃以上)味精会脱水形成焦谷氨酸钠,没有鲜味;煎炸和急火快炒时不宜添加味精。
鉴别掺假味精的简易小方法
味精的质量标准为:具有正常的色泽、滋味,不得有异味及夹杂物。一般来说,味精按谷氨酸钠的含量分为若干种规格,结晶呈针状或粒状的纯度达到99%,其余规格是用味精和精制盐混合而成的,谷氨酸钠纯度在90%左右。
上文的“味粉”便是规格不同的味精,依据盐和味精的互相增鲜作用原则而生产出来适用于饭店的调味品,而“掺假”则另当别论。劣质味精通常掺有食盐、淀粉、小苏打、石膏、硫酸镁、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盐等“夹杂物”,是不符合味精质量标准的。一般来说,在正规商店购买知名品牌的味精,都不太会有掺假之虞,如果因条件限制买到了不放心的味精商品,也可以通过简易的方法来自行判断。
晶体状的味精因其特有的结晶形态,若掺有其他物质很容易能够看出,一般质量问题较多出在粉末状味精上。如果是粉末状的味精,可以通过溶解对比实验来判断是否掺有食盐:取纯的味精、食盐在同温度热水中溶解,纯的味精溶解速度比食盐快,取疑似味精溶解,若其溶解速度比纯味精慢,则可能掺有较多的食盐;而如果含有淀粉,则会有糊化现象。
此外,优质味精颗粒形状一致,有光泽,颗粒间呈散粒状态,在水中稀释100倍时仍能感到鲜味;劣质味精形状不一,颜色发暗发黄,颗粒不松散,甚至成团结块,稀释100倍后无鲜味,甚至味咸、味苦,这就可能含有较多食盐甚至其他无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