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创新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09-10张莉

人民论坛 2015年29期
关键词: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创新能力

张莉

【摘要】当前,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科技创新主体错位、教育体制和文化传统抑制创新、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等问题。优化创新环境,必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激励创新。

【关键词】创新环境 科技管理 协同创新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创新能力较之以往有大幅提高,但总体创新能力不足,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这与我国的创新环境不完善有关。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优化创新环境的对策,不仅对提升创新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发挥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是提升创新能力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一系列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得以实施,我国的创新环境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有严重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诸多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

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在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直接制定科技投资计划,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重立项、轻结项,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支出、轻绩效,没有完全形成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科技创新绩效不高。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自身筹集的研发资金投入对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影响,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增加1%将导致专利申请数量增加0.7%;而政府投资和金融机构投资资金对创新绩效缺乏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企业对于自筹资金能够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比较有效的配置,而对于比较容易获取的政府投资和金融机构投资资金并未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有效配置①。

科技创新主体错位。在我国,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的主体错位,使得企业无法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01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已超过70%,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水平偏低以及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偏低导致的。这一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98%,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左右,无论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是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以及高层次研发人员比例来说,目前企业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主体。

教育体制和文化传统抑制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重视知识传承,轻视科技创新;重视标准化教育,轻视个性化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校成为培养标准化人才的工厂,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标准化知识型人才。在这种重视知识传承的标准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抹杀,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较强的趋同性,不能全面满足社会对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促进科技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不够,科学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家的技术创新主要限于企业内的自主研发,两者之间的联系渠道不畅通,市场需求不能立即反馈到知识创新上,知识创新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如2011年,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仅仅为39.9亿元和242.9亿元,占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总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分别仅为3%和35%。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我国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仅为457件、417件。可见,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不利于提高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不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对侵犯知识产权者处罚不严,起不到威慑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创新的激励动力不足。创新活动不仅涉及到技术进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投入的时候,创新主体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没有为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强大持久的激励。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外资高科技企业工资比国内高科技企业高1~2倍,导致20%的优秀人才从国内高科技企业流到外资高科技企业。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导致很难操作且很难评估实施绩效。

国际上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

通过研究和比较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总结规律性认识,从而为我国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参考。

美国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长期以来,美国对创新环境不断进行优化,推动了美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概括起来,美国优化创新环境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美国,对创新支持的资金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官方拨款之外,企业和民间基金会等非政府资金也是创新的重要支持资金。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间基金会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发展。据美国基金会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1980年美国民间基金会大约有2万多家,到2012年上升到9万家左右。这些基金会运作模式多样,管理方式非常灵活,对优化美国的创新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教育。美国特别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引进,这些外来人口能够持续带来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有利于美国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更加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例如1989年美国出台了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措施②。美国大学非常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多高校都设立本科生研究计划。另外,美国海军设立“青年研究员计划”,专门在一些大学和私人研究机构设立基金,奖励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创新③。

三是实施税收退免政策。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大学可以获得免税待遇;而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只要从事公益性研究活动也可以获得免税待遇。美国的国内税收法规定商业性公司和机构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经费增加值可以获得一定幅度的退税,个人从事研发活动同样可以享受一定幅度的退税④。

四是注重保护知识产权。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应用和知识扩散,也是美国能够短期内在科技方面领先欧洲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国际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并修订了综合贸易法案,还主导了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的出台。近年来,美国进一步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将专利保护延伸到诸如基因组、商业流程等新的领域,将专利数据库作为支撑创新的有效手段等。

五是促进产学研结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需要生产、教学和科研密切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通过了《斯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和创新法》、《拜尔—杜尔大学和小企业专利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等法案,以推动产学研结合。近些年来,美国进一步意识到企业规模不再是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产学研结合和相互协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美国采取措施使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联系的更加密切。

日本优化创新环境的做法。面对激励的国际竞争,日本积极制定多项政策优化本国的创新环境,主要包括:一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设有手工课;组织小学生、初中生经常到野外上课,观察动植物;高中学生开始接触小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富有创造性、具备优秀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研究人员,例如,2009年京都大学启动了“白眉项目”的人才培养机制,向优秀年轻人才提供职位,帮助他们专心从事创新型研究。

二是注重产学研结合。日本政府认为,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的人才;有利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日本鼓励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例如,2009年九州大学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通过在大学研究生院开办讲座等方式培养专业科技人才。

三是采取措施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日本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具体包括:简化发放签证和申请再次入境许可的手续,缩短申请永久居留权时要求达到的在日居住期限等;日本不断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提供住宿、心理咨询等生活方面的帮助,鼓励日本企业聘用外国留学生;在海外建立研究所利用全球人才。

韩国。20世纪90年代韩国提出“科技立国”口号,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为此,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重视科研经费投入和高效使用。在过去20多年,韩国不断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研发经费从1996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2%增长到2010年的3.74%。在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研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为提高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1999年颁布了《关于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设立、运作及育成的法律》,对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属于政府部门管理的研究机构从主管部门分离出来,划归相应的研究会管理。为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自1998年对国家研发计划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研发计划增减经费。

二是重视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建设。为了提升科技实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韩国政府非常重视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的建设。创建于1974年的大德科技园区目前汇集了韩国4所高等院校、70多家科研机构、2000余家高科技企业、几万名研发人才,已经成为韩国科技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除此之外,韩国政府还在光州、釜山、大邱、泉州、江陵等地区分别建设了类似的科研基地。到2010年,韩国政府创办的科研机构占全国研究机构的一半以上,这些研究机构对提高韩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⑤。

三是鼓励产学研三方协同合作。20世纪80年代,韩国认识到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为鼓励产学研的有效合作,韩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园区,通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效率。

优化我国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优化创新环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自己并汲取美、日、韩等国的先进经验,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创新性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组织流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科技攻关项目。重视对科技项目的结项验收,加大经济绩效在科技项目评价的分量,建立健全第三方对科技项目的评估机制。我国可以借鉴韩国对科技经费的管理办法,根据对科技项目的评估结果,特别是经济绩效的评估结果,对研发计划增减经费。

切实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使研发经费投入尽快增长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使之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活动进行适当补贴。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向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注入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实行减税免税政策。改革企业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企业股权和期权等收益分配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与企业进行研发合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员回国创业创新。

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活动中的能动因素,创新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增加创新型课程在中小学教学中比重,从中小学开始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着力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从事创新型研究。

促进知识和技术协同创新。促进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参与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积极承担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主体。把握创新规律,铺就创新通道,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要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促使市场需求信息和大学研发机构的研发信息之间的整合。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侵害的处罚力度;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和各类研究者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激励创新。不断改进当前的企业税收优惠措施,通过观察税收优惠的实际效果来调整税收优惠幅度,使税收优惠能落到实处、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加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除了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实施税收优惠之外,也要对大学、科研机构和个人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在更大幅度、更多领域给予税收优惠。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注释】

①张艳辉,李宗伟,陈林:“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②龙大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美高校比较引发的思考”,《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

③宋克勤:“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④张孟军:“必须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讲实效、重人才的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第1期。

⑤曲婷:“韩国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3期。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效运用科技管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的途径探讨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针对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