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文明重心的转移
2015-09-10朱孝远周施廷
朱孝远 周施廷
【摘要】文明重心转移的本质是新兴文明先进、完善,条件是新兴文明大国综合国力强大。力量转移与新兴国家自身实力的消长有关,但导致中心转移的根本原因却是该文明是否具备了先进体制,在制度建设方面是否走在世界前沿,并且是否具有鲜明的文明特色。当前,世界文明的一种发展,是区域文明的出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欧洲文明、中华文明等。
【关键词】全球化 区域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明重心转移这个提法,是指实力、权力、影响力与控制力的转移。人们从不同角度定义世界文明的重心,如其政治经济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等等。从文明起源开始到现在,文明中心或者重心随着国家的兴衰不断变化,欧洲、美洲、亚洲国家不同大国曾在文明更替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一些资源、地理、技术、经济因素也助推着这一过程。文明中心如何形成,又经历了怎样的转移?梳理力量转移中的核心因素,对照当今世界形势,主动利用和驾驭规律,对增强理论自觉与忧患意识,具有巨大功用。
文明重心产生的原因
在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中,文明中心的产生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现象。文明中心是指在世界文明中产生的一些中心区域,它光彩夺目,因制度先进,对周围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发生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明中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体制上的优越,有时也可能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表现突出,促成其成为世界文明中的核心区域。例如,希腊公民参与的民主政治,曾经建立过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以雅典、斯巴达最为强大。荷兰历史学家彼得·李伯庚写道:“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雅典经济发达,政治上相对自由,公众参与政治,由此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吸引力,把希腊各地的精英分子都吸引到雅典来,他们又把雅典的文化传播到希腊各地去。”
古代希腊的文化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希腊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认为是全希腊的竞技大会,展现的也是全希腊英雄的技艺。伟大的戏剧家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他写了70个剧本,生前得过13次奖,死后还得过4次。他最著名的悲剧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反映出的是整体希腊人抗争命运的英雄气概。希腊的雕塑被认为是全欧洲的珍品。著名的雕塑家米隆创作了《掷铁饼者》,强烈的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天衣无缝,把人体和谐健美的青春力量表现得淋漓精致。《维纳斯》则被公认为是希腊女性美的原型。
继希腊之后,罗马成为欧洲文明的中心所在。罗马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度建设和法律上。罗马人建立起了强大的帝国,重法度、重制度,一切都有法律规定。罗马人也重视教育,任何人都需要能读、能写,还要学习修辞,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较好的出路。希腊文化重理想,罗马文化重实用,两者结合,奠定了融感性、理性为一炉的古典文明。古典文明对欧洲影响很大,阎宗临教授指出:“构成中世纪文化的要素,概括地说,首先是希腊、罗马文化的遗惠,其次为新兴民族飞跃的活力,最后而且最重要的是基督教对物资与精神的支配。这三种动力的接触,并非水乳交融,它们互相冲击、互相排拒,受五六百年的锻炼始冶为一体,产生了一种新的意识与秩序。”
14~17世纪意大利发展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连续300多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其标志。其原因在于:市民阶级的掌权,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主义文化深入人心。按照美国历史学家拉罗·马丁尼的说法,地理位置、两万五千至十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强大的资产阶级、一个被击败的贵族,已经成为工商业城邦主要特征和建立共和制城邦的基础。因为城邦中绝大多数的市民都是自由民,而其时的资产阶级,也属于“民”这个范畴。从这种情况看,意大利的城邦可以说是人民的城邦,意大利的公民,也因此具有了比欧洲其他地区更加优越的参政条件。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新文化,资本主义的经营模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艺术、雕刻作品,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诗歌和小说,在欧洲广为人知、得到称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因其文化成就,成为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一个文明中心。
为什么会出现文明重心转移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文明中心都能够维持不坠。很显著的一个例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衰弱,文明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新兴民族国家。英国的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都是后期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十五六世纪,意大利这个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什么会走向衰弱呢?答案是:意大利的政治体制无法与新兴国家相匹敌。一是意大利城邦制度的脆弱性,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二是意大利在经济管理方面十分先进,但在政治管理上却相当落后,这使意大利实力大减,沦为英国、法国、德国大国弱肉强食的对象;三是意大利城市的内部矛盾也相当尖锐,城邦之间又互相敌视,结果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四是商道的改变对意大利经济也有影响,削弱了意大利国际贸易的竞争力;五是意大利衰退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政治上的体制落后,如果说英法是两个新兴民族国家的话,那么意大利就是旧式自治城邦的延续,这使意大利最后成为中世纪自治城邦政治结构的殉葬者。
英国、法国对日耳曼人王国的取代,也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罗马帝国瓦解后,欧洲日耳曼人的小王国林立,出现了地方割据、政权掌握在私人手里、军队也通过契约掌握在私人手里的混乱局面。日耳曼人小王国体制落后,搞领主附庸之间的个人忠诚,公权力常被私用,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实力。1000年后的战争减少和大贵族选择定居、不再迁徙,是利于国家发展的一种条件。其后,英国、法国等新兴国家崛起,领土完整、政治统一、官僚制度、国家司法、国家税收制度成为这些国家的新特征,欧洲的政治才渐渐步入正轨。11世纪时,日耳曼人的小王国瓦解了,让位于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的领地国家。与蛮族王国相比,英国、法国更加国家化、制度化、行政化、官僚化,公权也不得私用,这使其具有优势,取代蛮族的王国,成为有发展前途的新的领地国家。
地理大发现给海上贸易注入新的活力,也曾带动了文明中心转移。哥伦布航海后国际贸易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东西方贸易。南部印度是远东贸易的入口。15世纪中叶,有两条路线可以到达欧洲。第一条是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把货物装上船,经海路到阿拉伯河,然后到巴士拉改用车马队来运载。在巴士拉再分两路,一是车马队通过沙漠到达大马士革或阿勒颇,然后到达地中海;另一路是从北边走,到达黑海的特瑞比宗德。第二条路线是通过红海进入欧洲,这条路线比较难走。从南印度启航的船先抵吉达或亚丁,然后再用小船把货物经红海运到苏伊士。在苏伊士改用车马队运到开罗,从开罗再用小船经尼罗河运到亚历山大里亚,最后运到威尼斯。这两条贸易路线带动了北意大利和佛兰德,使其成为欧洲最为发达的都市和工业中心,欧洲市场呢绒衣服的供应者;也带动了威尼斯,使其拥有了在地中海东部诸国和岛屿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地位,主要经营香料和其他奢侈品。来自东方的物品主要通过威尼斯和德国商人在欧洲销售,带动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商业和金融业。
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对东方贸易有关。然而,西班牙并不能保住这批财富,它在意大利的一半地区驻有军队,债台高筑,只能用海外得来的金银作为抵充。海外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发展本国经济,却流向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带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使安特卫普在16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中心。可见,远洋贸易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国家的中心转移,卷入这些贸易的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没有参与这些贸易的国家则衰弱下去,拉开了新兴国家与传统国家之间的距离。
欧洲历史上的中心转移,还见证了帝国模式的衰弱和民族国家的崛起。采用帝国模式发展的哈布斯堡王朝掌控的德意志和西班牙,盛极而衰,日薄西山;相反,法国、英国、荷兰等新兴民族国家则脱颖而出,方兴未艾。15~17世纪欧洲最为显著的事件之一,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和英国、法国、荷兰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如果说16、17世纪的欧洲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西班牙的天下,那么,18、19世纪在欧洲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却是英、法等新兴民族国家。一方衰亡,一方兴起,显示出大国间力量转移的清晰轨迹。
在保罗·肯尼迪所著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使用了“哈布斯堡家族争霸”一词,这个称谓是符合实际的。哈布斯堡王朝,既不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也不是西班牙,而是以家族为基础建立的王朝联合体。这个家族王朝联合体的领土从直布罗陀到匈牙利,从西西里到阿姆斯特丹,形成了一个网络。肯尼迪曾经分析哈布斯堡王朝流于失败的原因:战争费用庞大导致帝国入不敷出;管事太多、敌人太多、要防卫的阵线太多;德意志诸侯的反叛;路德新教兴起震动帝国政权不稳;加之意大利战争、与法国的战争、对土耳其的战争、对荷兰的战争都是弊大于利,结果“长达140年的战争造成的可怕巨额费用,就这样强加到一个在经济上无力承担的社会上。哈布斯堡的君主们没有能力用最有效的方式征集赋税,只得求助于各种权宜之计,这样做短期内方便,对国家的长远利益却极其有害”。哈布斯堡王朝各种矛盾内外交加,衰落随之发生。
以上实例告诉我们:中心转移的本质是新兴文明先进、完善;中心转移的条件是综合国力强大;力量转移与新兴国家自身实力的消长有关,但导致中心转移的根本原因却是该文明是否具备了先进体制,在制度建设方面是否走在世界前沿,并且是否具有鲜明的文明特色。
欧亚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强化
当前,世界文明的一种发展,是区域文明的出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欧洲文明、中华文明等。随着区域联盟的兴起(如欧盟、非盟)和区域集团的联合(以地区或信仰),区域文明成为衡量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单位。事实上,目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着民族国家、区域联盟和全球化三级不同的单位,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全球化和区域文明的产生,使文明中心的转移不再围绕着大国力量变迁而旋转:如波斯帝国和雅典联盟,从古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明清帝国和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等等。人们关注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不同文明应当如何对话与共处?
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世界力量向亚太地区转移集聚已成趋势。原来的核心极—美国,正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与挑战,其实力地位会出现哪些变化,也是重大热门话题。而中国由于近年经济发展的抢眼表现,被认为是在亚洲产生的新的文明重心。除了中国,欧盟的联合与一体化努力也在消解美国的“独霸之梦”。正在发生的力量转移与日益深入的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呈现出主导权分散化与多元文明中心的新特点。其中,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是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两大区域化的文明重心。
为了增强和巩固区域文明,欧洲开始总结历史教训。2003年5月底,欧洲最具影响的一批知识界人士发起了一场关于欧洲特性与欧美关系的大讨论。参与者有德国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意大利作家温贝托·艾柯等人。哈贝马斯和德里达联合署名起草了一份《我们的复兴》的文章,指出:“从历史经验看,欧洲文化几百年来因为城乡的对立、教会和世俗权力的冲突、信仰与知识的竞争、政治传统和与之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成为一种比其他文化都撕裂得更加厉害的文化。正因为此,欧洲人从痛苦中学会了承认分歧,用各种手段缓和对立和紧张关系。这种共同遭遇和共同命运造成了欧洲人要共同去塑造政策的意识。这是欧洲特性的标志。”打破国家的界限,是强调欧洲发展一体化的另一项有力措施。这意味着要强化欧洲的“一体化”。这意味着,凡以欧洲为标志的作品,是能够在欧洲各国共享的。在15世纪到18世纪期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视为整个欧洲的运动。到20世纪,人文主义、公民教育、政府管理宗教事务、民众参与政治、通盘考虑欧洲发展经济模式、优秀的社会救济和保险制度,也被欧洲大多数国家认可为“欧洲制度”。同样,要彰显“欧洲特性”,把欧洲打造成一个拥有共同记忆和经历的共同体。哈贝马斯认为:欧洲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了捍卫全球政治秩序的资格。其一,欧洲联盟已经成为超民族国家的治理形式;其二,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早已成为榜样。既然欧洲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它就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即推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在亚洲,中华文明崛起,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明了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向,把握实力变迁、动荡和转移中的规律性因素,因势利导,掌握主动权,成为中华文明面对的重要问题。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以一种振兴国家的姿态出现的。这表现在强调文明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和同步发展。20世纪,中国政府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要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其要素分别是经济的影响力,政治的影响力和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成为中国综合国力中举足轻重的要素,文艺复兴成为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元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从培养优秀大学生到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都意味着中华文明在发生伟大的巨变。
创建现代和谐国家,能够提高中华文明的实力和凝聚力。要实现“六个和谐”,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国家与民族的和谐,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国内与国际的和谐;专业精英与传统精英的和谐;国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这也意味着国家功能的发展,从治理国家的政治实体,转变成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核心。同样,国内与国际必须取得和谐。国家与自然环境之间也要实现和谐。国家采取措施,大力治理环境污染,让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人,都感到生活美好、健康长寿。
中华文明强化,靠的是科学治国,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创新活力。中国不再在国际科学、学术分工链的中低端做学问,开始提出原创性的重大理论,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引领性创新,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科学、学术之林。青蒿素的发明,超级水稻的发明,都是极具中国特色、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要具有国际视野,要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规则,要有让世界向中国学习的成果。中国的事情做好了,其他国家就会向中国学习,这样就能够获得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双赢、多赢局面。
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发展,提升中华文明的内聚力,整合和利用好中国的资源,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之道。中华文明坚持自己的传统,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在亚洲崛起的文明重心,活跃在世界文明之林之中。不断发展自己,并随时准备为世界的发展做出努力,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更加重要的使命。
责编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