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廉政建设情景预防

2015-09-10杨杰

人民论坛 2015年29期
关键词:廉政建设

杨杰

【摘要】高校腐败行为主要是指高校中滥用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行为。由于高校的地位特殊,教师的使命神圣,腐败行为给高校的声誉以及建设和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传统腐败预防体系侧重腐败主体预防,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情景预防是通过设计、调整和管理等方式控制腐败发生的环境(条件),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促进当前的高校廉政建设工作。

【关键词】廉政建设 腐败预防 情景预防

【中图分类号】DF792.6 【文献标识码】A

腐败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有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其主要根源是对不当利益和公共资源的不正当攫取。而对公共资源起支配作用的是权力,所以腐败行为的背后往往闪现着权力的影子。权力普遍存在于社会事务中,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权力的痕迹也不可避免地处处存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依然存在,廉政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要求我们必须继续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和原因

高校腐败行为主要是指高校中滥用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行为。由于高校的地位特殊,教师的使命神圣,高校中的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给高校的声誉以及建设和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高校的腐败行为呈现分散与集中共存的特点。分散是指高校的一些腐败行为的分布面较广,如部分教职员工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或娱乐活动;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方面;懒散、拖拉、推诿、扯皮的“惰政”行为。集中是指高校的腐败行为的高发领域,如招生、采购、基建、后勤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集中出现的腐败行为。

高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高校出现腐败行为有其必然性和特殊性。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官本位、等级观念等思想衍生为权力特殊化,使得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学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服务;二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对高校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显现。一些高校干部教师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也呈现多元化,未能坚守住道德和法纪的底线,滑入了腐败的泥淖;三是法制建设的滞后。许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措施不力,使得腐败行为未能得到遏制;四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我国现有高校的有限的接受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存在差距,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交易的介入必然会催生腐败;五是报酬分配的失衡。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工作付出的不相适应,导致了攀比心理作祟、心态失衡而引发腐败行为。

腐败预防的基本方法

腐败行为作为一种犯罪,由腐败犯罪主体、腐败犯罪客体和腐败犯罪行为三个要素构成。因此,对腐败犯罪的预防也就包括犯罪主体预防和犯罪客体预防。

腐败犯罪主体预防。主要通过教育宣传、司法预防(刑罚预防)和社会预防等措施以减少犯罪主体,也即犯罪行为人的产生,是腐败犯罪预防的主要方面。①

司法预防。即通过法律,主要是刑事法律的实施而实现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行为人进行的刑事处罚,一方面终止其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使其引以为戒,防止重新犯罪,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行为人进行的刑事处罚,从而对相关的其它人员起到教育警戒和震慑惩戒的作用,抑制其犯罪意愿和犯罪动机,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社会预防。即通过改善社会状况,健全社会机构,加强教育等,消除或限制犯罪赖以滋生的社会条件,防止人们走上犯罪道路。包括一般社会预防和个别社会预防。一般社会预防是社会全局性的犯罪预防活动,以创造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抑制犯罪现象的宏观社会环境。个别社会预防主要是指犯罪心理预防,就是通过对社会个体成员进行教育和教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其发展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防止其陷入犯罪的活动和过程。

腐败犯罪客体预防。犯罪客体预防是通过具体的技术性预防等措施达到减少犯罪行为和减轻犯罪侵害后果,也称专门社会预防或微观预防。犯罪客体预防以往处于被相对忽视状态,造成了犯罪预防总体实效并不理想的状况。近年来,随着犯罪预防理论的发展,犯罪客体预防已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情景预防就是其中之一。②

情景预防是指依据“控制犯罪环境(条件)→增加犯罪难度→提高腐败风险→减少犯罪回报→减少腐败诱因→排除犯罪借口→预防犯罪现象”这一假设,通过设计、调整和管理等方式,改变可能引发犯罪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潜在行为人预判到犯罪实施的难度升高,犯罪后暴露的可能性增大,犯罪的成本增加和收益减少,由此而打消犯罪意愿或终止犯罪行为,达到减少犯罪行为的一种预防理论和实践。③

情境预防理论基于犯罪机会理论、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环境设计论、破窗理论等。这些理论主要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确定防范理论和方法。由于犯罪是行为人对外在环境和条件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的具体反应,情景预防就是通过改造可能发生犯罪的情景(环境和条件),主动对潜在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减少犯罪的机会,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④

高校腐败犯罪情景预防的可行性。高校腐败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预防上符合情景预防条件要求。

高校腐败行为预防符合情景预防的前提条件。高校腐败行为人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对可能采取的腐败行为往往进行多重权衡,也即对环境条件、预期后果、最大风险、腐败收益和合适手段等进行综合考量,最终才做出是否采取行动的决定。这是高校腐败犯罪符合情景预防的前提要求。

高校腐败行为预防符合情景预防的技术条件。高校腐败行为具有某些特有的情景因素,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设计、调整和控制,诸如订立规章制度、资金收支规范和惩罚力度加大等措施,改变可能诱发腐败的情景,提升腐败难度、增加腐败风险、降低腐败回报、减少腐败诱因和排除腐败借口,那么必然会对高校腐败行为起到有效预防作用。⑤

情景预防在高校廉政建设中的应用

情景因素对高校腐败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可以从情景因素的角度对高校腐败行为进行有效预防。⑥

增加腐败难度。增加各种屏障传达腐败难以实施的信息,如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使得潜在的腐败行为人面对障碍知难而退,打消腐败意愿,从而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监督制约。高校腐败主要也是表现在权钱交易和滥用职权,针对性的情景预防应当围绕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一是规范监督运行,建立有效的监督执行与保障机制;二是加强组织监督,充分发挥纪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责和作用;三是聚力重点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和“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四是畅通监督渠道,发挥师生员工监督和外部相关单位及人员的作用,特别是网络的监督作用;五是注重过程监督,加强各类事务和项目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等。实现监督伴行权力。

财务制约。高校腐败现象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所以,在腐败现象发生的前情景中,一要着重监控各类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的源头、流经和流向,确保每一笔经费收支入账、往来清楚和使用合规;二要规范账目管理,各种资金流动都必须在相应的账目上进行体现,杜绝“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现象;三要严格遵守中央的“八项规定”,违规使用的经费无论什么理由均不得报销。

行贿制约。鉴于贿赂所具有的对向性和互动性,必须将预防对象由受贿人扩展到行贿人。一是风险面控制。向学生及家长发放宣传材料,广泛宣传廉政建设的目标、意义和有关规定,宣传行贿对育人环境的危害性和对学生利益的损害,并建议不采用请客送礼等方式表达对教职员工的谢意;二是风险点控制。建立行贿单位和人员档案,记录行贿单位和人员,通过公告的形式加以公布以警示威慑,在一段时间内或永久限制其参与投标活动,让那些想行贿的单位和人员“投鼠忌器”,挤压贿赂行为的生存空间,遏制贿赂行为。

提高腐败风险。提高腐败风险的着眼点应当是消除潜在行为人的侥幸心理。也就是在腐败现象发生的前情景中,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加大腐败行为被揭露和严处的机率。

主动防范。实行前移监控关口,增强过程监督,加大监控力度,严密内控制度,强化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等管理、监督和考核制度。使绝大多数腐败案件能被及时发现或暴露,并进行严厉惩处,消除腐败行为人侥幸心理。

被动防范。建立相关的信息收集和公开机制,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和任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建立个人信息大数据平台等。使得腐败现象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内仍然存在,但是却不易隐藏。对于预防腐败有独特的作用。

群体防范。建立和完善师生员工廉政建设的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员工廉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反腐能力和参与度,使权力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使国家与集体利益处于群众守护之下。

降低腐败回报。针对腐败行为可能取得的巨额回报,在腐败现象发生的前情景中,通过大力提高腐败成本,对产生腐败的欲望进行抑制。

纪律制约。严格执行党的财经纪律,严格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不隐瞒、不怜悯腐败现象,做到有报必查、有责必究。要加大党纪政纪惩治力度,通过剥夺职权和降低行政级别来降低腐败行为人的政治回报,增大腐败的预期成本。

经济制约。采取不姑息、不手软的态度,公开对腐败行为人施加其难以承受的经济处罚,促使其不再贪,并教育其他人不敢贪。一是按照规定停发学校的各种津贴;二是彻底追缴腐败的非法所得,已经挥霍的应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通过减少预后经济收入来降低腐败行为人的经济回报。

法律制约。对腐败行为不放纵、不包庇,将严重的腐败行为移交司法部门依法惩治,以此提高震慑力和警示效果。

减少腐败诱因。腐败诱因是权力,一种是客观性诱因,存在于权力本身,另一种是主观性诱因,存在于权力的运行中。因此,一方面可以有限剥夺权力,另一方面控制权力运行来减少腐败诱因。

分散权力。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管理重心下沉、适当分散行政权力,使权力受监督面扩大,必然会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降低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消除寻租活动赖以存在的环境,也就减少了腐败行为的发生。⑦

规范流程。严格执行公开、公正、透明的招投标流程,对投标企业的资质、信誉、标书严格审核,对开标、评标进行全程监督。购置大型仪器和大宗材料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防止行政权过多参与采购工作而滋生腐败。同时加强对违反招投标流程行为投诉的处置,有报必查、不枉不纵,依纪依法予以处理。

公开信息。在认真梳理和汇总的基础上,按范围、对象、要求和分类的不同,逐步公开学校的党务和政务信息,尤其是重要风险控制点的信息;对于不公开的信息,要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政策规定,说明不公开的理由。

排除腐败借口。大多数腐败行为人明白其腐败行为于情不许、于理不合、于法不容,所以往往自我解释为“下不为例”、“别人也这样”和“没有明确规定”,一是求得内心平衡和慰藉,二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依据”。因此,在腐败现象发生的前情景中,排除腐败借口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规则制约。制定权力清单,消除各级干部和教职员工履职行为的模糊界限,使得其无法采取自我心理调节的手段消除其负罪感,从而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如明确有关学生的各类评价方法;明确规定各级审批权限;明确公务接待标准;明确财务报销项目和范围;明确私设“小金库”的后果,等等。

警示制约。制定负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在财务部门张贴有关违规使用经费、“小金库”的犯罪规定;悬挂廉政文化作品;发放廉政台历、挂历;配发有廉政建设内容的笔记本;开展廉政教育答题活动等,排除腐败行为人“不知而为之”的借口。

职责制约。制定责任清单,法定职责必须为。惰政是腐败的另一种形态,是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一要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与优秀奖励、干部任用、职级评定等切实关联,奖勤罚懒;二要完善晋升机制。向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基层一线倾斜,重工作态度、重业绩实效,做到有为才有位;三要完善交流机制。建立干部定期轮岗制度,一方面避免任无大小、苦乐不均所引起的负激励现象,另一方面解决久处一地所造成的创新意识渐减与创新激情消退现象。以此消除不作为、懒作为和假作为借口。

高校廉政建设任重而道远,既要看到廉政建设的成效,又要深刻认识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文化预防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校监督体制,一定能有效遏制高校腐败行为,保证高校健康有序地运行和发展。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注释】

①曾利平:“对当前城市社会治安工作政策的几点思考”,《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14页。

②周泽生:“犯罪客体预防的理论与实践”,《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第49~50页。

③李铁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情景预防策略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53~55页。

④黄云:“情境预防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交通企业管理》,2009年第2期,第27~28页。

⑤⑥孟庆平,郭小锋:“论职务犯罪的情景预防”,《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27~30页。

⑦张力子:“《论犯罪与刑罚》中的犯罪预防思想评述”,《魅力中国》,2013年第22期,第312~313页。

责编 /王坤娜

猜你喜欢

廉政建设
浅谈发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法制建设的深度再思考
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途径探析
从“廉政建设”到“廉洁建设”的深意
以责任带动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探讨
新加坡政府廉政建设对我国反腐工作的启示
浅谈财政监督工作思路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廉政建设研究述要
2015年反腐败工作回顾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