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国云:力推“改革促进派”增强官员干事动力

2015-09-10

人民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组织文化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从宏观上看,力推“改革促进派”是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要求。从微观上看,力推“改革促进派”是抵制“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求。力推“改革促进派”举措可以形成直接匡正“不敢干”之风的文化氛围和政治生态,可以在政府组织体系中传递出积极的思想导向,形成积极的制度文化,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打造以“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强文化状态,需从教育引领、行动体验和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来着手。

【关键词】 改革促进派 组织文化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力推“改革促进派”的组织文化价值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力推“改革促进派”在积极建构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价值:

第一,力推“改革促进派”势必在政府组织体系中传递出积极的思想导向。一方面,赞赏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在其位谋其政”者胜出,更加有为;另一方面,摒弃“为官不为”、怠政懒政、因循守旧的态度,挤压“在其位不谋其政”者的生存空间,使之无容身之所。

第二,力推“改革促进派”有助于在政府组织体系中形成积极的制度文化。可以大致认为,“为官不为”现象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其位者”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责任担当的缺失;二是绩效考评、干部选任以及监督问责体制等存在缺陷。前者属于观念层面的,后者属于制度层面的。力推“改革促进派”的做法包括完善绩效考评、干部选任以及监督问责体制,既使“为官”必须“有为”,使之不能“不为”、“无为”;又对“为官不为”者严肃追责,使之不敢“不为”、“无为”;还令为官有为者胜出,使之不想“不为”、“无为”。

第三,力推“改革促进派”能够在政府组织体系中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思想导向还是制度文化,都需要体现为特定的行为模式。力推“改革促进派”做法如果能够真正发生于各级组织和部门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将有助于形成固定的且体现“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的思维惯习和行为模式。不仅可以使“不敢干”群体的“不敢干”思想成为“亚文化”甚至走向式微,而且可以使“不敢干”群体的“不敢干”行为成为众矢之的。

力推“改革促进派”组织文化的形成

为了有效提升促进改革事业的执行力和推动力,真正通过力推“改革促进派”来触动“不敢干”群体的内心,就需要打造以“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强文化状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把握三个关键层面:

第一是教育引领。组织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在成员内心深处形成一种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具体举措可以包括:将“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纳入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部署之中,系统设计培训模式和教育体系;通过领导带头、榜样示范等方式营造一种力推“改革促进派”的氛围,使之成为领导干部选拔、绩效考评、监督问责的基本依据;对“为官不为”者进行详细、准确的“画像”,形成典型案例,强化各级组织和部门对“为官不为”危害的认识,为各级组织和部门提出警示。

第二是行动体验。组织文化可以塑造成员的行为,同时,成员经过行动体验可以强化对于组织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营造力推“改革促进派”的组织文化,除了大力宣扬“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的精神之外,还必须通过实践过程来使各级组织和部门深刻认识到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危害,体认到“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习得”积极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进而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追求职业的卓越,都争做“改革促进派”。

第三是制度保障。制度可以提高行为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一方面,通过绩效考评、干部选任以及监督问责制度的完善,可以铲除滋生“庸官能混,懒官能撑”的土壤。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完善可以形成一种“强制责任”,使“为官有为、积极履责、敢于创新”成为各级组织和部门的新实践常态,并通过促成行动体验来习得和强化积极的组织文化。另一方面,将积极的组织文化融进具体的运行制度中,这本身就是强化组织文化的基本举措。如果在观念上强调一种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但日常运行制度却偏离这种行为准则,即观念与制度是“两层皮”、不相协调。具体而言,力推“改革促进派”需要建构的制度基础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责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如绩效考评、干部选任以及监督问责制度的完善,使“改革促进派”脱颖而出,令“不敢干”群体无处隐藏。二是行为准则的确定,以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描述各级组织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责任、义务、行为方式等。三是公共参与与监督,通过完善民主参与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如媒体)等来抵制懒政怠政现象。

(作者为南京大学江苏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猜你喜欢

组织文化全面深化改革
高校管理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财会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