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引发重大变革

2015-09-10

人民论坛 2015年36期
关键词:总需求结构性供给侧改革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九天之内两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让这个原本不为普通民众所熟知的名词一跃而“火”,成为经济领域的热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其主要内容和举措有哪些,现在提出“供给侧改革”有何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又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变革……围绕这些重大问题,人民论坛推出年终特刊,邀请权威专家释疑解惑,增进公众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供给和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供给而言:一方面,我们告别了原来普遍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进入到普遍供给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阶段;另一方面,供给的结构性失衡较为严重,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制造业和房地产供给过剩、教育医疗等民生供给不足。就需求而言:一方面,人们日益注重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从追求“吃得饱、穿得暖”转变成“吃得好、穿得美”;另一方面,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不得不到海外去采购奶粉、马桶盖,同时面临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新三座大山”的困扰。总结我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问题,根本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供给侧改革”因而成为必然选择。

何谓“供给侧改革”?简而言之,就是从长期以来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刺激政策,转向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一方面改善供给的有效性,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改善医疗、养老、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活力,鼓励投资和创新,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如李克强总理在11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所强调的,要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要特别抓住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四个关键点,深入推进国企、金融、财税、土地、户籍等各领域改革。就深层次和总体而言,“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从政府主导经济彻底转向市场主导经济,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给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环境,推进创业创新。此外,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并非放弃需求管理。“扩大总需求”是“保底线”,“供给侧改革”是“求未来”,现在与未来,一个都不能舍。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有供给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历史经验,但更多是对中国经济面临现实挑战的政策回应,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到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都贯穿了“供给侧改革”的思想。“供给侧改革”既是我国经济政策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换,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突破,必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长期、可持续的强劲动力。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猜你喜欢

总需求结构性供给侧改革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论中国当前供需结构性改革思路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