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火的城乡流变与前景探索

2015-09-10李新

人民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火西安

李新

【摘要】社火,是中国民间节日欢庆时的一项民俗活动,因其根植的城乡背景、文化内涵的不同亦形成差异性流变与现状。当前全国各地对这一民俗文化都在尽力整理保护,努力探寻其继承与发展的手段及途径。西安作为中国十三朝帝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其社火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深入的研究与弘扬。

【关键词】社火 城乡流变 前景探索 西安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社火由古时人们祭祀土地神之仪式演化而来,社即土地神。汉民族数千年传承多以农耕为生,先民敬畏土地生黍食人而广行祭祀。祭祀分春社及秋社,常围绕庙堂施以仪式。约唐代以后,社火演化为一种节庆娱民活动,盛行于宋并流传至今。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亦有史料记载:“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冀居安民泰、家和业兴及迎春迎神等多以此形式驱疫祈福求佑。

社火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根植于民间生活,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范围覆盖北方大部分地区。社火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去粗存精,内容繁复、规模盛大,凭借不可磨灭的艺术生命力而代代沿袭。

西安地区作为华夏大地十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社火活动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西汉经隋、唐至宋、明时期均有记载。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发展至近现代,多与年节庆典相伴,特别是香火庙会或商贸集会时社火杂艺竞相献技,以此招徕八方民众,百业得以兴旺,社火也藉以生存、发展。

西安地区面积为9983平方公里,包括9区4县,各地至今都保留着丰富的社火文化活动。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社火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认知水平、聪明智慧、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呈现出极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西安地区城市社火活动的流变与现状

所谓城市社火并非都市人表演的社火,而是村落位于城市近郊或在城市发展外扩过程中逐渐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中存留下来的社火艺术。一方面拥有自成一统世代沿袭的乡土文化,一方面又与都市人文交融渗透,其社火文化既传承精髓又吐故纳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西安大多村社都有自己的社火队,几乎所有的西安人都会在年节时在市中心、城墙、庙会、省府市府门前的广场上以观看各村各社的社火表演为幸事、乐事。

西安市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社火艺术为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村的社火。大白杨位于西安市中心西北方向三公里,地处龙首塬脊腹地,是从秦至唐历代的皇家禁苑,毗邻历代宫闱遗址,唐明皇李隆基建“梨园”于此,使之成为我国戏剧、艺术的发祥地。大白杨社火据考:源于东周,兴于盛唐,传承千余年,于唐代便为皇家服务,其内容形式、艺术风格及表演时间均受唐梨园艺术的深刻影响。传承至今已成为西安民俗文化代表,在各个不同时期均曾代表西安乃至陕西在全国参演参赛并成绩骄人,被誉为“西安民间艺术一绝”,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二环以内的城中村全部进行拆迁改造,大白杨村被列入改造范围之内。笔者前去现今的大白杨社区即御园小区探访,整体的拆迁,使原先的村民在三年过渡期中散居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搬迁将自清代流传下来堪称文物的芯子道具及历经百年的有着精美刺绣的服装遗失损毁,所剩无几。以往村民们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人们对社火是农闲时演练,年节时耍。如今由于没有了土地,住进了高楼,村民们也并非全部回迁,尤其是有些高龄社火艺人随儿女生活居住他处。人们的生活逐渐成为标准的城市化模式,不再有闲暇,也逐渐丧失兴趣来把弄那些传承千年的登峰造极的社火技艺。大白杨村社火头表示如今年轻人中也有热爱社火艺术的,但现在演出机会少,没有资金来源,培养一名社火艺人需要年经月累,并且需要习承者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尤其熟识历史文学,所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技艺传承难上加难。

2014年春节从正月初一至十五,西安市组织各区县的社火队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表演,大白杨村只来了十几人的锣鼓队及一支秧歌队,昔日以奇、绝、险著称的芯子表演再难目睹,自古沿袭“分朋赛乐”的充满卓绝技艺与智慧的东西村的斗社火也难再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安城区城中村及近郊农村均改造转型,村民身份转换,生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村社的社火活动逐渐衰微、中断、直至面临失传。目前,以大白杨村社火为代表的西安地区城市社火正在通过民间与政府合力,一方面将社火文化与传统绝技以影像、文字等方式进行整理、汇编;另一方面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国家方面对社火技艺进行保护,努力探求发展之路。

西安地区乡村社火活动的流变与现状

西安地区各区县均有极具代表性的乡村社火活动。由于受各区县地理环境、人文传承、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各地乡村社火活动呈现出不同风貌。

一是西安地区乡村社火活动呈现出越远离城市,原有形态保持越完好的态势。蓝田县肖家坡村位于秦岭北麓,浐河上游之畔的古汉唐皇家“上林苑”的中部地段,东依八里塬黄花岗与汤峪为邻,西至库峪河与长安区为畔,距西安市城区30公里,距离蓝田县城16公里,被誉为“西安城南第一村”。该村现今还存有建于道光六年(1826),也是关中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秦腔戏楼,还存留并使用着清同治年间铸炼的精巧的卯榫套口的30杆社火铁芯子。

该村戏曲、社火发展兴盛,相互关照,村中懂戏通史之人居多。因此该村的社火以芯子表演剧目多样、服饰华美、妆容精致而为人称道,其社火表演最具特色的是“下场子社火”(指在空旷场地变换社火芯子阵形)没有足够五、六十亩地,即4万平方米的场地是施展不开的。肖家坡村的社火清间兴起,民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日臻完善,在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初年年耍从未中断,即使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村民为延续这一古老艺术,创造性地将传统老戏社火改编为现代样板戏社火,使得这一古老文化得以流传。肖家村社火历时数百年沿袭父子相继、师徒相承,谱系始终未变。

但肖家坡村社火发展至今也遭遇多重困难,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造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不济造成维修和更新设备困难;巡街社火所途经祭拜的庙宇破损失修;年轻人为发展经济外出务工,严重影响人才培养,后继乏人等对社火传承造成极大挑战。目前,肖家坡村社火正在积极申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申遗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与保护,才能有经费投入。

二是西安地区乡村社火活动亦呈现出人文价值越高其精神凝聚力越强,传承与发展也越有秩序。长安区引镇杨庄乡侯官寨村“牛老爷”社火是村民们祖祖辈辈坚守承袭的古老的迎春习俗。其源于明盛于清,形式独特、典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在西安地区绝无仅有;文化内涵深厚,集中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民风民俗。

在古代农耕社会,皇帝委派的春官会骑牛到田间报春,被村民戏称为“牛老爷”。侯官寨村的社火中牛老爷是核心人物,其“权管一府之地,法治不肖之民”,是村规民约的化身和代表。耍社火期间的牛老爷一脚登官靴一脚穿草鞋,半官半民,以幽默诙谐又颇具威仪的形象一方面体现官爱民、护民、为民做主;又一方面体现官民平等、与民同乐。在侯官寨耍社火的历史上曾屡屡发生社火局之间的冲突甚至斗殴,直到民国时期村里选举德高望重人士合议后,定下严格的村规即耍社火的流程与规矩,并流传至今仍保持原貌。因此,团结、合作、遵规、守序即成为“牛老爷”社火的最重要的思想精神内涵及人文价值,在确保一方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西安地区乡村社火活动还呈现出经济越发达、村镇越富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越繁荣,社火活动也就发展越好。位于西安西南方向的户县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素有“银户县”之美誉。其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区衔接,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地带,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文明县城和全国卫生县城,是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画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其经济文化发展在全市独树一帜。

户县社火活动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鼓舞”表演,全县五百余村,共有锣鼓队350余个,著名的锣鼓队有153个,户县锣鼓协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县春节会演。大王西村锣鼓队曾3次在县锣鼓比赛中获一等奖,其表演的鼓谱名为《得胜鼓》又名《欢天喜地》,相传成谱于明末清初,表演时在锣鼓头的指挥下且鼓且舞、进退散聚,以势见长、以声撼人。2014年正月十四户县县城锣鼓震天,十里八乡及周边区县数十万民众沿街观看社火巡游表演,甚至许多游客专程从西安市赶赴现场。社火表演有鼓舞秧歌、游龙舞狮、高跷旱船及展现现代科技的车载芯子,甚至还加入了展现流行时尚的轮滑、街舞。气氛红火热闹、形式推陈出新,既保留传统又融入现代时尚,已逐渐发展成为代表乡村文化新气象的老少咸宜的新民俗。

西安地区城乡社火文化的前景探索

西安社火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精神诉求,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观念与认知、智慧与审美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其是人民世代相传存留至今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城市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城市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社火文化作为广大民众喜爱的民俗文化形式,其传承与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社火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时代机遇。当前,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前提的文化战略背景下,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成为国家崛起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无论城乡,西安地区社火文化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承载着千百年的人文发展轨迹,是民俗文化的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这一形式在民间喜闻乐见,可以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人们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逐渐冷静下来,在探寻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在让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人们言行坐标之际,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西安社火必将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

西安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地理优势。国际上有很多借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特色文化的先例。如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建有许多木偶剧场,舞台的灯光、布景非常精美讲究,木偶戏表现的故事多为宏伟的史诗传奇,造型生动各异的木偶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西西里傀儡戏如今已经成为意大利最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之一。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4年6月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陕西有7处遗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西安有5处。西安正着力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努力构建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带。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广场以及许多街边随处可见表现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的雕塑,这不仅唤回的是当地人的民俗文化情结,还引发了诸多旅游者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探究,人们透过随处可见的民俗艺术,看到的是丝路起点的文化,西安社火同样可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传播中国民俗文化之火。

西安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民间底蕴。西安社火目前在广大群众中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各区县都有自己的传承了多年的社火队伍,近年来每年都有表演,甚至是一定范围内的民间擂台式的展示。2014年春节,大明宫遗址公园连续多天的各区县社火汇演吸引了无数群众,笔者在此期间曾与许多观众进行过交流,了解到他们对中国众多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源自于观看社火表演。世界范围内,日本能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堪称典范,社火拥有类似于能剧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自然传承、师徒传承。蓝田县肖家坡村社火虽然几经波折,历代传人经历了无数困难,但父传子、师带徒,谱系不变,体现的是人们对社火的传承和发展的执着信念。长安区杨庄侯官寨的“牛老爷”社火,不仅吸引了当地群众,包括西安市民在内的各地游客也纷纷前去观赏,达到数万人之众。从明代流传至今的“牛老爷”,当地不论是年迈的老者还是年幼的孩子都能耍上几下,充分体现了社火的民间情结。

西安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文化基础。西安是中国戏剧的发祥地,肖家坡村历来从事戏曲表演的人员众多,被称为“戏窝子”。社火可以说是民间小戏,它的许多内容来源于戏曲片段,人物形象也多来源于戏曲。西安有一大批民俗文化的研究者,其中不仅有专门研究理论的学者,还有民间爱好者,在积极探寻社火文化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精神本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颇丰。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因素,多元化的积累,使西安蕴含着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好条件。

西安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艺术氛围。西安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地,高等院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包含有音乐、美术等专业院校,许多综合类高校中也都有艺术类相关专业。如果在高校转型期间增加社火中涉及的传统技艺绝活,如美工、服装、脸谱、道具制作等专业,不仅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科学教育的融入和深入,是推动艺术发展国际化的关键。苏州工艺美院的苏绣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思路,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发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特殊人才的培养,利用西安地区的良好艺术氛围,把小专业做成大事业的方法过程需要尝试与积累,但这种态势已经成为必须。

综上所述,社火的表现形式欢快愉悦,表现内容既包含历史文化,又包含人文伦理,其社会化基础在男女老幼中的广泛性是其他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不可比拟的,是社会民众价值观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安社火的现状分析来看,城乡流变对其传承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渐行渐窄的消极影响,使其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应充分发挥上述分析的诸多优势,在政府的引领下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来关注参与、不断探索,让民间社火重新走入百姓文娱生活,成为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有效方式,使西安这一丝绸之路新起点,在新时代再续文化辉煌。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WL17)

责编 /张晓

猜你喜欢

社火西安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 Education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我的西安印象
陇 州 社 火
陇州社火
社火闹春
陇州社火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社火,耍起来
社火憨恣 秧歌凑趣
西安国际幸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