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5-09-10宫建伟

人民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核心价值观

宫建伟

【摘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进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它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指导工具。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历来的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概念,并以通过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党中央对该目标予以高度认可并将其进行了郑重的确立,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也是依照这一目标的指引而开展的。

“四有”新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人。而有理想是“四有”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四有”的灵魂和最高指挥官,代表的是一个共同理想,那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有理想才会有奋斗目标,才会不断向前奋进,“四有”理想则是升华为一种信仰,追求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集合了我国所有社会主义公民的利益和愿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除了共同理想还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两种理想尽管有差别,但是在实质上和内容上都体现着我国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道德囊括了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与个人信念来保持与衡量的。“四有”之道德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道德,其原则是集体主义。道德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除了有理想、有道德,“四有”新人还需要具备“文化”和“纪律”,只有四者同时具备的“四有”新人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创者与守护者。

“四有”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归属。在这四条里面,第一条和最后一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理想和纪律奠基于文化。要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将“四有”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要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教育,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坚持抵抗腐败。”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倡导和推行先进的科学文化,提倡兼收并蓄。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进行确立的,这个方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它否定了以往错误的口号,诸如“以阶级斗争为纲”。对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指导方针都做出了合理且客观的表述。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指导方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与客观性关乎国家发展,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建设身上,坚持“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除此之外,对于在新的国际发展形势与国家发展水平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党中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对精神文明建设设定总体规划,要高瞻远瞩;战略上实施科教兴国,要在立足于根本;在实践上提升党在精神文明建设道路上的领导能力,要能够抓住关键。

第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长期方针。由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长期方针,并非短暂的应对之计,关乎国家与民生。“两手抓”抓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物质文明建设可以提供实践经验和物质基础给精神文明建设,为其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在精神与智力方面又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所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应当两手齐抓,不能抓一放一。要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防止片面而偏废于一方。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心,以促进改革开放为关键。三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遵循的方针。

第三,要探寻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完成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要使命,需要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加强管理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注重引导和教育,坚持正面引导,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强化教育功能。在进行强化引导和教育时,要善于对教育的重点进行把控并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要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是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离不开人民的直接参与,因此,要树立群众意识,不可脱离群众。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围绕参与主体的需求并创造各种活动载体。多开辟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设途径和载体,比如,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镇、文明社区等。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中囊括了一系列新观念与新思想,并且这种观念与思想是契合于时代精神的,并没有远离时代的具体要求。

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有机结合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是邓小平的伟大功绩之一。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系列著作中只关及到诸如“政治文明”、“资产阶级文明”这一类概念,像“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范畴体系里并不存在。列宁曾经提到过“文明”这一概念,但对精神文明也没过多具体地阐述。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际遇中,把握了时代的命脉,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和列宁文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且对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做了相关的阐述与说明。在对精神文明概念做了细致地说明与阐述的同时,还提出了物质文明的概念。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亦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条件,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二者都要建设好、发展好、落实好。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为我国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同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思想相比,二者是同一的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我国文化建设思想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就内容与指导思想而言,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与延伸。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从理论上讲是指引了我国文化建设思想的方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为我国文化建设思想的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对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指导作用、奠基作用和科学价值。

第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确立了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新时期第一个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决议是1986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对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全新要求;后来又提出了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要求,并且对增强文化“软实力”有所阐述与强调,引领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向纵深发展。综上所述,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所确立的指导方针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思想的首要目标和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指引。

第二,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树立了正确的目标。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四有”公民,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即: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全面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引导社会大众舆论等。

第三,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引导是科学的。邓小平从始至终对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都很关注,他强调:我们在高度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遗忘或者疏忽建设精神文化,要不断地加强建设精神文明的力度,发展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生活以满足人们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环节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的具体问题作了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与说明。并且还提出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也是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明确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比较可以得知,邓小平首次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思考,并且明确了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思想的建设,并相应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江泽民与胡锦涛根据这种价值的引导,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纵横深阔了文化发展理论视域的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邓小平社会主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体系和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首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智力境界发展提供源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接班人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该体系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党的领导和根本任务等问题都做了相应的回答。”②

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政治、教育,而且还还涉及到科技、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明确指出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人培育的根本任务,这也迎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求。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不仅是具有高度思想价值的理论,在实践意义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二大工作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重点和全方位的论述,并对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一点还进行了特别阐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体系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更将其纳入了党的奋斗目标体系当中。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③

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指出:精神文明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提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再单纯只是国民教育或者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辅相成、相融相生,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人民的追求不应在于外求,而应该转入到一种自觉意识的境遇当中,在自觉意识中不自然成为人民的内在追求。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开展专题研究,并确立了我国今后的战略走向为“文化强国”。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指导工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尽管在当下已取得相对可喜的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体系依旧是公民道德建设中必须要坚决服从的,而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更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

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突出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并指出我们党的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弘扬下去,其立场、观点,标志着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道德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篇章。

关于科技文化的建设已经迈开了新的历史步伐。现代科技文明日益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植于人们思想的内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已经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风气开始抵制固守的思想习气转而开始尊重创造、创新。毋庸置疑,人们的科技文化思想意识不再像原来处于愚昧的状态,而是进入了一个普遍提高的历史形态当中,这同样标志着我国精神文明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④

精神文明建设对人类优秀传统的继承,以及素质、能力的提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它不断规范着社会关系,进而推动人类历史前行。因此,我们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推进力度,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并且要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来进行指导和推进,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推动力。

(作者为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东北农业大学讲师)

【注释】

①金羽,蒋映光等:《邓小平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2~113页。

②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86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④陈俊,张忠潮:“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学术论坛》,2009年第2期。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核心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分析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邓小平理论中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研究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