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MOOC作为新媒体产品对线上教育的推动
2015-09-10丁颖
丁颖
【摘要】自由选择,用户体验至上,社交网络式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配套软件及练习,严格的考核标准,虚拟证书学分认定,MOOC带着网络教学中从未有过的模式出现。本文从特征与优势,现状与用户群,瓶颈与前景的角度,分析了MOOC的大致情况和所遇障碍,并基于我国国情提供MOOC的改良建议。
【关键词】MOOC资源共享线上教育交互学习
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开始于2002年,MIT作为第一个把自己的课程资源放上官网的大学,开启了OCW(open course ware)网络开放课程时代。这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冲击,无高校入学门槛,任何人都可以进入高校课堂感受知识的氛围和思维的碰撞,然而观众也多以“旁听者”而非学生的姿态存在。
直至2012年开放教育资源一大变革让“旁听者”变成“参与者”。Udacity、Coursera、Edx、Udemy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模拟真正的学习流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互动交流,提供课程证书。这一类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被称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人们预测其将对传统教育产生冲击,《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MOOC之年”。
一、线上教育的历史回溯和MOOC的起源
最早的远程教育当属函授课程,与线上教育的不同在于函授课程是通过录像进行教学,媒介主要有电视和广播,课程的内容与之后的线上教学相似,所以函授是线上教学的前身。
真正的线上教学始于2001年4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正式启动。随后几年,英美高校相继开设网络公开课。继复旦推出《执拗的低音》,中国正式加入网络公开课行列。2003年10月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协会成立,旨在汉化外国优秀课程。
OCW是高校自发开放的平台,提供免费优质资源共享,不限制外校学生收听。
鉴于国外高校开发早,课程选择多,内容丰富,受大众欢迎,所以“网易”征得高校版权许可,与各大字幕组合作,创办了“网易公开课”平台,包括中外高校优秀课程视频,TED讲座,可汗学院录像,内容均经过汉化,点击量极高。
然而高校官方网站上的视频课程除了师生外很少有社会人士踏足,而且资源提供、整合以及全权制作都是义务非盈利的,长此以往,人力物力没法保障。而受众方面,学生只能通过电脑屏幕“旁观”教授上课,而无法像真正的学生一样融入课堂,进行交流。
基于多方考虑,人们开始想创造一个平台,能够汇集整合优秀资源,有专业的运营团队,能让受众成为“参与者”,高校方面希望通过提升公开课普及知识的能力,使其成为赋予知识认可的功能,由此催生出MOOC。目前MOOC有主要的三大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
二、MOOC的特征与优势
MOOC与传统网络教育对比,不同在于它是对真实学习流程的一次模拟,比后者更接近传统课堂式教育的仿真程度,换言之更符合用户习惯,我们可以通过下述表格清晰分辨:(见表1)
此外MOOC还有两个特征,一是开放式获取,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网络课程学习;二是规模具有弹性,课程是为无限数量的学习参与者设计,具有显著的大规模性①。
从不同的理论架构来讲,MOOC具备下列两大类特征:
(1)基于关联主义层面,它拥有基于社交网媒的互动式学习、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学习通道的建立、学习者高度自治和学习具有自发性等特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偏好和习惯操作平台,建构个性化。
(2)基于行为主义层面,它拥有完整的课堂结构,更重视学习路径导航,能进行及时学习路径反馈,授课团队无私投入。流程安排更符合人类思考行径和大脑活跃度,比传统课堂更注重受众感受。
MOOC具备传统教育最难提供的一点,就是在高品质的范畴内主观选择的多样性。基于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期望目标,MOOC衍生出一系列教学风格,如擅长分析的国际政治学和主打实地考察的野生丛林学。
马克按照理论基础将MOOC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讲授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莱恩在此基础上细化后归纳出三大类别②:(见表2)
理论上具备上述三种模式是最理想状态的MOOC,但在实践过程中会有偏重。
简言之,MOOC的优势在于用户的自由选择权和自身极强的可塑性,就像是一个自由经济市场,MOOC中的课程会根据供求关系和行业竞争不断改善自己,并且调整方向。
三、MOOC现状及其在国内的用户群
哪怕是在流媒体时代,我们仍然坚信“内容为王”。所以更多人根据内容来选择课程,基于内容的MOOC成为人们的首选,所以目前MOOC的三大互联网公司平台就是依此成立的。
1、Udacity
Udacity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的盈利性机构,旨在提供可获取的、低廉的、高参与的高等教育,来缩小学生技能与就业所需素质之间的差距。Udacity课程仅限于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和心理学五个学科领域。在教师选择上,Udacity依据教学水平而非学术研究能力。课程一部分是由教师自行设计,一部分是与 Google或者微软等公司共同设计推出,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2、Coursera
Coursera旨在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网络课程,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优质学习机会。首批合作院校为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截止2013年3月,62所高校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也加入了Coursera的浪潮中。2013年2月8号,Coursera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学生须在Coursera上注册、完成教学计划、参加线上考试通过后可获得相应学分。
3、Edx
Edx是由MIT和哈佛在2012年5月份联合推出的非盈利性教育网站,以交互式学习设计为特色,平台特征包括:自定步调的学习、在线讨论小组、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的评价、在线实验室和其它的学习交互工具,收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
Coursera拥有最大的用户群,截至2013年中旬,共有313门课程,280万的注册学生。网易公开课单独为Coursera设置了登陆的链接平台,果壳网开设子网站“MOOC学院”,可见网站平台大小和用户规模对MOOC推广的影响。
其中,MOOC学院在Coursera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等机构的支持下,曾对6116名网友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③,有效样本5981,参与过MOOC课程的有2440。学习者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京沪粤苏浙等地,大约80%以上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职业分布集中在学生和在职人员,各占比例55.54%和40.34%,18~25岁的用户最多。
只有6%的人表示全部课程都完成了,而完成课程的人中有42%的人表示一门课程的证书都没有获得。73%的人不会选择与线下课程重合的课,而是尝试新鲜事物,应和了MOOC开拓视野的意图。只有2%的学习者曾为MOOC学习付费,不过有75%的学习者表示将来愿意为证书付费。
排行前三位的学习动机是“学新知识”“针对性提升技能/知识”“获得一流教育资源”,印证了MOOC在中国的最大市场也是基于学习内容的;而《科学美国人》的调查中显示“免费”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这是中外的一大不同。
MOOC的随堂测验和可视化是广受好评的两项,而视频较短、作业互评、教学设计和课堂论坛也依次受到赞许,因其保障了学习者最大的参与程度并让其从中大幅获益。
辅助工具中,36%的学习者选择有道词典等翻译工具,18%选择印象笔记等记录工具,17%采用即时通讯软件,10%通过豆瓣小组求助,9%通过微信微博寻求帮助。说明虽然超过50%学习者会选用平台自带论坛或者MOOC学院这种机构进行互动,但由于平台建设力量和人员规模,网站自带辅助工具仍待健全。
从以上摸底调查中的数据不难看出,MOOC已经形成人们课余闲暇进行充电和知新的趋势。Coursera的领导者也看到这个庞大的市场,开始与网易进行本土合作,以打响知名度。
四、MOOC在中国的发展瓶颈与前景
中国拥有最大的市场,同时也代表着最众口难调。
简单看MOOC的特征,运营机制是以大学为主的多方合作,平台设定是以服务用户为中心,课程组织是结构化的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是以视频为核心方式呈现,教学方式是以知识获取为主导。由于自身特征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
1、短视频造成信息获取碎片化,需反复巩固刺激以保证知识完整。
2、每门课平均人数过多,无法因材施教。
3、听课时间过于自主,容易滋长人的惰性。
4、无实时反馈(如肢体语言或眼神交流),无法营造学习氛围。
5、只有完整的教学流程模拟,没有完整的教学行政模拟,无强制性。
如此,主要瓶颈有三:学生的积极性,课程的便捷性,学分兑换的可行性。
(1)学生的积极度:中国倾向于填鸭式教育,而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探索式教育,中国学习者倦怠性更强,所以传统中国教育配套强制的行政系统,选择半途而弃或逃离学习付出沉重的代价。MOOC无强制奖惩,在学习自由度提升的同时,也是对自觉性的考验。④
建议:传统高校课堂适当改变,可借鉴欧美自主学习法,推行素质能力型教育的培养,推广CREAM学习法⑤,Creative (创造力)、Reflection (反思)、Effective (有效)、Active (积极)和Motivated (动力)。强调自我动力、控制、反省、规划、创造,有效改善学习被动的情况。
(2)课程便捷程度:MOOC多是1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鼓励空余时间学习。然而目前最大的学习终端仍是电脑,多有不便。
建议:随着信息终端四化(智能化,小型化,移动化,大众化)⑥,MOOC应为便捷性做出改变,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和生活节奏,可官方进行安卓或IOS系统APP开发,掌上学习让生活更轻松。TED就是APP开发的成功案例。
(3)学分兑换的可行性:在国外,进入大学前的学生能获得MOOC的学分或者证书认证,意味着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录取机会增加。也有部分大学同意将MOOC课程与线下课程等值,可以通过MOOC课程修学分代替线下教室学习,只要达到合格标准如分数和专业类别要求等。然而,在中国,MOOC仍然只是学习协助工具,尚未主流化。
建议:吸引更多师资力量强的大学加入MOOC平台,开放精品课程,实现课程专利认证,资源共享。以学分兑换或者录取加分等政策激励学习,两年为试验期以观后效。
参考文献
①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②Lisa M. Lane. Three Kinds of MOOCs [OE/OL]. [2013-05-20].
③《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MOOC学院,2013-11-21 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7530/
④张璇,《MOOC在线教学模式的启示与再思考——以江苏开放大学实践为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⑤《MOOC中的5种学生类型》[EB/ OL].中国教育网络,2013-05-07
⑥老松杨、江小平、老明瑞,《后IT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