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
2015-09-10
1、运营者同理化。即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的运营者必须深刻理解用户的需求,能够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组织内容等。一般来讲,传统媒体应该高度重视年轻用户尤其是“90后”用户,最好的方式就是让“90后”来运营微信,因为他们天然的和用户之间没有代沟。
2、打开靠标题。根据腾讯2014年底的数据统计,微信公众号已达800余万个,且以每天1.5万个的速度快速增加。即使内容再精彩,如果没有好的标题,用户可能也不会打开,这就要求每条微信都能有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
3、转发靠内容。微信能否被转发,一方面取决于内容是否能够引起用户的共鸣,另一方面取决于内容质量,所以,“内容为王”是必须遵从的原则。
4、呈现视频化、图片化。当前,我们已经进入视频时代和“读图时代”,因此,微信在呈现形式上应图片化和视频化,减少文字。
5、服务生活化。在信息过载时代下,新闻已经不再是刚需,而真正的刚需则是信息服务,由于居民的信息需求是本地化的,因此内容应与百姓的生活服务密切相关。
6、运作“OTO”化。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是“OTO”,即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良性互动,微信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通过微信的线上资源导到线下,以实现商业价值变现,另一方面通过线下活动把线下用户引流到线上。(郭全中/《新闻与写作》)
传统媒体做出优秀的新媒体报道的“七大招数”
第一招,“直播”法。新媒体产品与传统媒体产品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时效性上,尤其对于突发事件,“直播”的方式让新闻突破了报纸出版的节奏,滚动的文字和图片就是新媒体。
第二招,“一张图读懂”法。这一招数主要适用于用文字表述复杂且难以说清的内容,比如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
第三招,“体验”法。以虚拟人物为切入点,拉近国家大政方针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体验重大政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第四招,“角色虚拟”法。这种做法有时候表现为“身份包装”,结合人物特点,赋予所报道的人物一个新的且与百姓生活更加接近的身份。
第五招:“揭秘”法。对一些看似非常“高大上”或者神秘的东西,媒体可以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去做“揭秘”式报道。
第六招,“大数据”法。主要就是从公开的资料中挖掘梳理出新的观点。“大数据”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候会采取对比的方法;有时候也表现为对某些现象的“盘点”,用新颖的包装形式对一些有新闻性的现象盘点评论。
第七招,“干货”法。在一些内容非常庞杂的文件报道中,排除掉新闻性不突出的东西,挤出“干货”。
(窦丰昌李栋/《青年记者》)
党报深度报道坚持的三原则
围绕党委、政府阶段性的中心工作选题原则。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题,并不是简单地把文件搬到报纸上,或者肢解文件,做成“伪深度报道”,而是要选择最能体现中心工作的新闻事件来宣传党委、政府的决策。
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丰富多彩,对各类信息知情权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对重大的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党报就必须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在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反应,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深入挖掘,为读者提供最权威、深层次、广角度的海量信息,以起到引导舆论、以正视听的作用。
围绕广大群众关注的社会事件选题原则。判断和选择是否能作为深度报道题材的主要标准是: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读者会不会关注,与读者的关系大不大,读者是不是爱看。相对政治事件、经济事件而言,社会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读性、趣味性强,这样的事件报道出来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是党报与都市报争夺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王玉亮/《中国新闻出版报》)
提升舆论引导力既要抓大也不放小
抓大就是在宏观层面形成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当前的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正在重构广播电视内容生产流程、流通模式和市场结构。应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政府规制的方式方法。二是全面落实全媒体战略。应抓住新兴媒体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的发展特点,完善广播电视网站建设,开发移动设备客户端产品,进一步发展网络视频,借助新媒体覆盖尽可能多的受众。三是调整区域传播策略。对内,应以区域文化特色为立足点,满足区域内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对外,从争取政策空间、推进制播分离、改进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跨区域整合。
抓小就是在微观层面形成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具体做法。一是改进广播电视传播技巧。重视“新闻立台”的传统和原则,改善议程设置,转变话语方式。二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尝试发展融合新闻和数据新闻,以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有利于抢占舆论高地。
(段鹏/《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