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自我修正”的可能性及实现
2015-09-10崔珍
崔珍
【摘要】“手术室拍照事件”,在新浪微博引发了热烈讨论,网友言论由偏激走向理性,这是网络舆论实现“自我修正”的有力证明。本文首先呈现舆论的形成过程,接着探讨舆论实现“自我修正”的机制,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网络舆论自我修正新浪微博手术室拍照事件
一、问题的提出
大量事件的网络舆论及相关研究都表明,我国网络舆论仍处于非理性状态。①随着网民的逐渐成长、成熟以及网络自身的发展,网络舆论有没有可能以及如何走向理性?这显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以下简称“自拍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及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的“自我修正”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有赖于多个条件。
“自我修正”是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在指人的理性能够认识世界,人们对错误言论也能进行“自我修正”。②以此为基础,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杜俊伟提出了舆论“自组自稳”的概念,指出舆论在其自身运行的过程中,随着信息被持续不断地爆出,公众对舆论对象的认识和意见会相应地调整,由最初可能的偏狭、扭曲、甚至错误状态,逐步达到相对全面、相对理性的稳定状态。③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启发。
在医患矛盾严峻的背景下,“自拍事件”甫一曝出,立即引发了舆论狂潮且充斥着非理性情绪。但随着相关信息的不断透露,舆论开始走向理性,参与各方相互理解、宽恕,并最终达致“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共识。这在我国网络舆论史上是不多见的,为探讨我国网络舆论“自我修正”的可能性及实现提供了一个鲜活而典型的个案。
二、网络舆论的演变
本研究以新浪微博关于“自拍事件”的讨论为基本材料来源,新浪微博作为网民发表舆论的一个重要平台,近几年渐渐成为民间舆论场形成的“主阵地”,所以本文选取新浪微博平台网民对“自拍事件”的讨论,来探讨网络舆论实现“自我修正”的可能性。
“自拍事件”源于12月20日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的一则帖子:“在西安某医院,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们却摆起pose玩起自拍”,随后@陕西都市快报,发表了针对此事件的“一说为快”的评论,事件的传播范围开始扩大化。21日,相关的新闻报道超过300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微博加入讨论,舆论进一步升温,单日新增相关微博达3万多条。
12月20日至22日,舆论一边倒地指责医生医德差,这一阶段的网友舆论是不利于医生的,甚至出现侮辱等人身攻击的言论。医务人员为主的群体聚焦于讨论照片是否合情合法,新浪微博认证为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白衣天猫21日发帖,对都市快报的微博图片从专业医生的角度解读,并附上评论,指责媒体恶意挑拨。@急诊科女超人于莺21日则对院方的做法表示批评:“不管背后是多么大的喜悦,多么骄傲的拯救,当事方就是错了。”这一阶段的网络舆论属于第一阶段,呈现情绪化和非理性特征。
22至23日,随着各方信息汇合,网友渐渐理性,在多种讨论中形成意见的中和。12月23日,媒体相关报道达到780篇,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手术室里的自拍”节目,人民日报刊登的《“手术室自拍”引发风波后——来自病人、医生的声音》一文,北京青年报的《“医生也不是神,他有感情啊”》,此报道采访了涉事医生郑晓菊,并配发了她痛哭流涕的照片,这则报道被近200家网络媒体转发,随机在新浪微博上传播开来,网民在网络上得到这一最新信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④这些持续报道以及相关媒体评论,通过新浪微博平台为网民传递了更多的信息,随后微博上的舆论格局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延续原有立场,继续对阵,针锋对峙,还有一部分人则从当初片面信息结构中走出来,言语开始变得“温和”。(见图1)
这几个阶段的舆论变化,与人民网的调查结果相似:超过半数在讨论医生此举的做法是否妥当,另外还有对媒体报道提出的思考,以及网民对网络舆论的反思。(见图2)
三、舆论自我修正的机制
网上舆论由批判谴责到激烈对抗,最后达至理解,离不开媒体的持续报道、意见领袖的正确引导和网民认知的提升。
传统媒体持续关注,对“自拍事件”从多个角度报道,通过新浪微博平台为网民聚合更多信息,是网络舆论由“一边倒”渐渐走向理性的关键一环,也是网络舆论实现“自我修正”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具有优势,如,可以深入采访,呈现权威深度的新闻,但传统媒体生产内容需要时间,网民在这期间可以充分发表评论,形成各种舆论漫天飞的现象,媒体呈现事实产生的时间间隔,为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提供了条件,其中充斥着不理性、情绪偏激等不良倾向。有些新闻报道可能是对前一阶段报道内容的修正或补充,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媒体呈现信息的反复变化,导致网络舆论的反复无常态势,这些都是舆论走向正轨的过程,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继续,调查逐步深入,舆论最终走向了理性。
意见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内容,认知偏重于理性,情感侧重于感性。⑤杜俊伟指出,舆论主体的意见持有,除了可能依据舆论系统信息呈现的性质的改变而改变外,也可能因其认知逻辑和情感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公众的认知与情感变化,也是舆论实现自我修正不可缺少的元素。当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对公共事件的意见就会呈现不稳定的态势,随着环境变化或者获得的信息更加权威真实,网上舆论的态度可能就会转变,在认知与情感达到协调后,舆论就会走向稳定。“自拍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后,不同利益诉求的舆论主体都加入进来,舆论给相关部门带来了压力,他们展开调查并做出惩罚,舆论中的情绪化表达减少。从形成认知、发表最初意见,到交流意见形成新的认知,再到调整意见促使舆论走向理性,这是认知与情感相协调的过程,也是网络舆论不断中和与修正的过程。
四、网络舆论自我修正引发的思考
网络舆论出现暂时的非理性是正常的,怎样减少网民网络的非理性行为带来的伤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网络舆论具有自我修正的功能,但这一机理的实现,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舆论形成于信息,信息要全面充分公示;媒体传递新闻信息,应公正充分真实报道;最后,还需要网民自律,理性发言。
首先,要做到信息的充分披露,这需要媒体、相关部门的配合。但是信息呈现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某一阶段,公众的争锋与意见碰撞会让舆论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反复局势,在下一阶段,舆论的议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权威可靠的信息直接决定舆论的自我修正进度,所以信息展现是否完整充分,对舆论态势的形成很重要。
其次需要媒体的公正报道。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报道立场,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在真相面前,媒体也需自行修正自己的观点。单一的信息来源是不充分的,必须拓宽消息来源的渠道,让新闻事件的相关利益方充分表达意见。传统媒体依靠专业的采编队伍,对事件核实、采访,还原事件真相,依靠社交平台为网民传播更权威的信息,在事件讨论中实现意见的中和。
网络舆论实现自我修正,还需网民理性发言。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⑥研究表明,网民言论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尤其在一些敏感性话题上,如医患纠纷、官民冲突等,网友的种种舆论,会将事件推向高潮,一场轰轰烈烈的网上舆论就此产生,网友的非理性表达,会促使新闻媒体加快报道步伐,舆论在新的信息基础上继续发酵。因此网友应提高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辨别能力,做到理性表达观点,不信谣不传谣,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网民中有一个特别的群体——“网络意见领袖”,他们擅长表达意见和观点,凭借其权威,观点可以影响很多网民,所以“网络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应做到公正客观,在意见表达中,应尽量理性,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①王丽,《网络社会行为的非理性对于社会事件的歪曲》[J].《金田》,2014(3)
②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商务印书馆,1958:46
③杜俊伟,《论舆论的自组自稳——基于系统论视角的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④朱明刚,《西安一医院医生手术台旁“自拍”事件舆情分析》,人民网,2014-12-31
⑤伯纳德·亨那西著,赵雅丽、张同莹、曾慧琦译:《民意》[M].五南图书,2000:417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7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