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的学理解析

2015-09-10孙艳秋

理论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以生态学观察方法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现状,是一个重要的视角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可以解读为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对学术的准备、开展、评估、发展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结构及关系的有机总和。从静态角度看,它是一个由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整合组成的复合与多元的生态整体。从动态角度看,它是一个有生命的能量供给系统,包含外圈层(学科外生态系统)、次圈层(学科内生态系统)与内圈层(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人系统)三个圈层。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要求是:能量供给系统流畅;形成对“致危因素”的抵抗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科学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境遇的改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转换;学术生态系统;能量供给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6-0085-04

[HK]

[Q(+17mm。170mm,ZX,D-W][KH-+3mmD][CD40mm][KH-+1mmD][HJ15mm]

基金项目:[HT6K]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课题(2013287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HT6K]孙艳秋(1985-),女,安徽宿州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中,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众传媒、地区等作为影响学术的宏观环境因素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单位环境、学科境遇、学术组织、学术资源、学术氛围、学术平台、学术评价等微观环境因素却未得到应有的深入关注。更需指出的是,这些宏观、微观的因素绝不只是作为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环境而存在,它们实际上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人”为生态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系统,它与其他生态系统的本质区别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和学术性。本文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系统进行学理解析,并以学术与生态间的相互影响为主线,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中的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

一、从要素、系统到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观察视角的转换

目前,绝大多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进行研究的论者多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面立足,并进行要素性、系统性的考察,且以要素考察为主。具体来说,要素考察成果较多,分别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课题、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取向、学术话语、研究规范、研究的组织化与科学化等等;系统的考察相对较少,如有学者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经过了以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精细化为主题的四个研究时期,已经成长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学术体系中的重要一域”。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发展仅靠要素性、系统性的分析远远不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日益深入、精细,学术生态视角的引入是一个必然趋势。因而,以生态学观察方法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应当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进行观察的一个重要的视角转换,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应然要求。要想真正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从要素、系统到生态的观察视角跃迁,必须先从对“要素”“系统”“生态”观察方法的区分,尤其是系统分析与生态分析的内涵差异与理念分殊的认识开始。

要素,是构成某一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以系统的基本单元样式而存在。要素观察法,就是指对构成有机整体的每一要素、方面进行观察分析,以此来把握整体的分析方式。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研究对象只要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部分联系起来构成的有机整体,都可视为一个系统。而“生态”,强调的是一种生存状态。“生态系统”的概念是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先提出,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与一定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形成的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随着人类社会及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基于其独特的生态学方法论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再局限于生物学,而是从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几乎成为每一个学科都会采用的方法。综上,无论是要素性还是系统性的考察都不足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生存现状,惟有运用生态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进行考察,将其视为生态性存在,方能“真看、清看、准看、全看”,以明确、清晰地揭示、厘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所有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另一方面,系统分析与生态分析尽管在精神实质上一致,都以整体、系统为主,但却代表着不同的理念。对此,有学者进行了阐释,“系统研究主要着力于系统内部的关系分析和整体协调平衡,而生态研究总是想突破原先系统的‘边界’,不断去探究外部性,即探究那些以前不曾发现但实际上存在内在联系的外部能量、信息、刺激力量等,也就是不断探寻那些影响本系统运作的外部生态变量。”虽然此种看法道出了两者的区别,但还需进行一些补充:(1)系统偏静态分析,生态偏动态研究。(2)系统思维是人们分析、对待一切事物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其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最佳化;生态思维突显的是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其关注的中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3)系统通过跨越边界的输入、输出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通常分为隔离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生态则是开放系统,通过持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来维持本生态的有序运行。(4)系统分析的目标往往是一维的,着眼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间的关系,在参数相对固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前提下去定量研究其间的运动规律;而生态分析的目标往往是多维的,着眼于事物与环境间的事理关系,在参数不确定的情形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各种软方法,来辨识、研究、分析事物,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于是,无论是要素性还是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本都属于具体层面的分析,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关涉的具体要素、某一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则是关注总体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为身处于一定的生态系统之中并与该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交互作用、动态平衡、协同进化、共生共存的关系。再进一步说,适者生存的法则使主体对其周围的影响因素特别敏感,生物的生存、发展需要适合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适合的生态。更何况“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在一种生态——生长的动态平衡中” ,而“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以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应运而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的结构形态

[JP+1]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可以解读为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准备、开展、评估、发展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结构及关系的有机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与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制度生态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生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构成的分析,首先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构成开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结构体系,学界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思考:以生态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划分为“宏观圈层( 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 与微观圈层( 组织内部生态) 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 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 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则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在此基础上,同样以生态学方法为分析框架,重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体系的内部结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解读,会产生这样的变化:[JP]

从静态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是一个由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整合组成的复合与多元的生态整体(如图1)。具体地说:(1)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人(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结合成的有机体)是生态主体,并在自身的学术立场、学术道德、学术能力(研究思维、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学术方向和学术权威的综合影响下,通过相应的经验(教育、工作等)、成果(论文、报告、教材、专著等)与知识等形式,服务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发展、学科发展以及社会进步。(2)生态环境由学科外生态和学科内生态两部分构成。学科外生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众传媒、区域性生态环境等影响学术研究的宏观因素。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当代中国的国情、政治环境(国家力量、政治秩序和政治文明度等)、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西方文化等)、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影视报刊和网络、特定地区和单位等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支持与约制等。学科内生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生态状况。包括:学科环境,更确切地说是学科境遇,如学科发展情况、在学科群中的定位与地位以及学科当前面临的单位环境、制度环境(既指经过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自发形成的一些规范、规则、习惯、习俗、秩序和规律等,也指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等设计、制定和建立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如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具体制度等)、地区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等;学术环境,就是学科内部生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环境条件,涉及学术组织、学术资源、学术氛围、学术平台、学术评价等几个方面。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的能量供给

从动态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它的良性运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系统与学科内部、外部生态形成良好的能量供给关系。换句话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的观察,既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人与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出现失衡,能量供给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危机甚或崩溃的危险。这里所称的能量供给, 意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运行提供合理性、合法性和动力性的过程, 其所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系统外部作为确证性资源、支持性资源、动力性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系统形成的“支持或制约”关系(如图2)。

为了表述的清晰、方便,笔者将能量供给系统由外到内划分为外圈层、次圈层与内圈层三个圈层。其中,外圈层指学科外生态系统,次圈层指学科内生态系统,内圈层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人系统。

就外圈层来说,能量供给上的“支持或制约”关系表现为:(1)国家力量不仅担负着“顶层设计者”的角色来规划学科发展方向,还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更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各项资源的配置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的信息传递。(2)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圈包括:政治体制、政策法规、财政设施、经济水平、社会进步、社会文化、社会风气、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等,以及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开展经费条件和设施条件等;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认知、认可、认同、接纳与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运行提供适宜的社会氛围等。

就次圈层来说,能量供给上的“支持或制约”关系表现为: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群中的定位与地位;单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理解与意义认识、重视与支持程度、制度倾斜与政策导向等;学术研究的硬件、软件环境,如学术组织的活动开展、学术资源的配置、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平台的提供、学术评价的科学以及学术人才的培养等。

就内圈层来说,能量供给上的“支持或制约”关系表现为: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及时反馈;学术成果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即教学、工作、管理与科研的耦合状况等。需要明确的是,这三个圈层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作为一个相互支持、相互约制的能量供给系统存在。这个系统不仅会从外部给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提供必要的支持性资源,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做出规定、提出要求、给出压力,也就是说这些能量供给中既有支持又有制约。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人作为生态主体必须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既要适应和引导外部生态又要调控和优化内部生态,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的动态平衡机制得以完善。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本身视为一个具有内在活力、有各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因素在发生着牵制、促进、平衡、协同等综合作用的生态系统。其旨趣就在于用系统、整体、动态、联系、协同共生等内属于生态特性的视角、思维、观念、原则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系统结构自身及其与外部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有效运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如下要求:

第一,能量供给系统流畅。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的生命力全在于能够在与外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变换中获得新陈代谢,学术人与周围生态之间的能量供给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运行的前提是学术人与学科内、外生态间能量供给系统的流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件就是能量供给系统的流畅,涉及圈层之间以及圈层内部两个方面。(1)圈层间的能量供给流畅。意思是,学科内、外生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支持或制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对学科内、外生态的“调控和优化”“适应和引导”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外部生态对其产生的影响、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本身对外部生态或曰对现实的回应应当是不断循环、持续流转的。不同圈层间因相互制衡而呈现出平衡、稳态的局面才能够有效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行更妄谈可持续发展。(2)圈层内部的能量供给流畅。能量供给在学术生态系统中是常态性存在,不仅不同圈层之间存在能量供给,同一圈层内部也存在能量供给。如外圈层中国家力量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圈;次圈层中学科环境与学术环境;内圈层中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与学术成果(经验、成果、知识)、实际工作者与学术成果(经验、成果、知识)等。学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圈层内部能量供给系统的流畅与否、流畅程度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圈层内部能量供给的流畅是整个生态能量供给系统流畅的重要条件。

第二,形成对“致危因素”的抵抗力。一个自然生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这种修复其实就是自身养成的对“致危因素(阻碍生态发展的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或免疫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它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生成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免疫”能力,即形成对一系列“致危因素”的抵抗力,自觉屏蔽、抵制、修复“致危因素”如学术腐败、学术人学术素养不高、学术资源短缺、学术评价不科学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发展产生的破坏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其科学化程度决定着整个生态的平衡、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状况。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科学化,就是要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取向、研究立场、研究规范、学术组织以及学术评价的科学化等。归结为一点,就是学术人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学术能力,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沿着更加科学的轨道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境遇的改善。一般情况下,优良的境遇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进步,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来说,能否拥有或维系一个好的学术境遇,事关整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面临的境遇不容乐观,如有的单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意义不能进行科学体认,甚至轻视、歧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故意在经费、资源配备等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穿小鞋”,以至其不时面临“缺衣少粮”的生态窘境;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一个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究竟有多少学问可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说服力有多少”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生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境遇。如社会境遇上,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要给予科学的体认、合理的定位,尽可能减少、减弱对其的误解与诟病;单位境遇上,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正确定位并给予应有的政策制度支持、经费支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发展、繁荣。

[J][XCLTI]

[HT5"H]参考文献:

[1][KG2][ZK(]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ZK)]

[2][KG2][ZK(]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兼论生态德育研究的方法论指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8)[ZK)]

[3][KG2][ZK(]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ZK)]

[4][KG2][ZK(]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2[ZK)]

[5][KG2][ZK(]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ZK)]

[J]【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