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刍议
2015-09-10焦宝成
焦宝成
[摘 要]所谓正书是篆书、隶书、楷书的总称。目前,正书有式微的趋势。继承和发展正书,应以正大气象为统领,树立正确创作思想,弘扬正大书风,实现文化自觉。
[关键词]正大气象;正确创作思想;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20 — 02
所谓正书是篆书、隶书、楷书的总称。这三种书体分别在秦代、汉代、唐代达到了巅峰。正书以其特有的正大气象,在书法史上熠熠生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正书却呈现出式微的趋势。一方面,在大众的日常书写中,正书,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使用频率都相对偏低。另一方面,在书法展览中,除单项展外,无论是投稿还是入展,获奖的作品也以行草书居多。
有学者统计,在创作层面上,大概行书和草书两种字体占70%,楷书、隶书、篆书三种字体占30%。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代社会追求思想解放,审美多元化,特别是注重追求情趣格调,很容易简单地选择行草。二是对正书的误解。认为正书在表达人们的情感上有欠缺,不像行草那样易于抒情。其实,任何书体都是表情达意的,只是表达情感的类型方式不一样。通过正书,同样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内涵。行草书里面能找到的雄浑、典雅、清秀等特点,都能在正书中找到相应的风格。继承和发展正书,应是我们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点拙见。
一、 真正认识正书的正大气象
所谓正大就是指作品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蕴籍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大气磅礴之美,能够表现出一种深切而宏大的民族文化气质和时代的精神风貌。回顾千年中国书法史,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等等,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书法风格取向和追求,但正大气象始终贯穿其中。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发展和创新,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国人和书家们所崇尚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象。
正书是体现正大气象的最好载体。正书的正大不是呆板,不是僵固的格式化,而是多彩多姿的美。以篆书为例,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内容主要是商王的占卜记录的卜辞,也包括一些记事刻辞。甲骨文流行于商朝的盘庚至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前后270多年,按其发展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这五期的甲骨文具有如下的艺术特点:
其一,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100年。受武丁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其二,谨饬期。自祖庚至祖甲,约40年。祖庚祖甲皆是守成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创新极少。
其三,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约14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
其四,劲峭期。自武乙至文丁,约17年。文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其五,严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约89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亦乏雄劲之姿。
又比如汉碑。朱彝尊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是已。一种流丽,《韩勃》、《曹全》、《史晨》、《乙瑛》、《张迁》诸碑是已。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是已。”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汉碑分雄古、浑劲、方整三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则将汉碑分为骏爽、疏宕、高深、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额八类。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我们把汉碑分三类来考察:
一是方拙朴茂,峻抒凌厉。以《张迁碑》、《鲜于璜碑》、《建安六年残碑》、《衡方碑》、《张寿碑》、《耿勋碑》、《刘熊碑》为代表。这派汉碑在图式上尚保持着早期汉隶朴拙博大的气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体现汉碑雄浑一路的作品。它们没有同期大多汉碑所表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简真,尤见刀意。从隶变渊源来看,这类碑刻受简帛书法的影响极少,而是直接从西汉石刻嬗变来的。
二是典雅凝整,法度森严。根据笔法可分为二类:其一,肃括内劲,代表性汉碑有《礼器》、《史晨》、《乙瑛》、《华山庙碑》、《娄寿碑》、《张景碑》、《建宁残碑》、《朝侯小子残碑》《李孟初神碑》等。这类作品皆为典型的庙堂正体,因此刻写具精,八分披拂,装饰意味极浓。由于这类作品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其审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对早期汉隶庶民化倾向的遵循,将简帛书法的“逸笔”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在笔法上,充分吸取汉简笔法的飘逸灵动,又加以刀法的融摄,从而使线条呈现出刀笔结合所特有的遒劲肃括、内敛潇落的颜致。其二,灵动飘逸。代表性的有《孔宙碑》、《尹宙碑》、《韩仁铭》、《仓颉庙碑》、《孔彪碑》、《曹全碑》。这一类碑刻纵逸飞动,笔势开张,左右分驰,极尽其势,虽规矩整齐,一笔不苟,而姿媚却自横溢。此类汉碑直接由简帛书法演化而来,在笔法上充分吸取了汉简的灵动韵致,刀不掩笔,注重笔墨书写意味的传达。
三是奇古浑朴,诡谲多变。以《夏承碑》、《礼三公山碑》、《鲁峻碑》为代表。气格高古,带篆籀遗意,隶变程度不高,具有强烈的复古倾向。这类碑刻对唐代隶书及北朝中后期摩崖经体书法产生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正书一方面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正书本身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才是正大气象。当下,以国展为主流形态的各种书法展览中,普通存在着重作品外在形式美感、刻意追求技法和章法上的唯“精巧”,惟“趣味”现象。色彩斑斓,花样繁多的参展作品,装潢精美的作品集,很难看到具有正大气息,能真正打动人心,甚至能够让人感到震撼的作品。城市大街小巷,风景名胜的块块现代匾额,满是书家们歪歪斜斜的笔画,都是缺乏正大气息,没有太多视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作品。这对正书的发展很不利。我们应当真正认识正书的正大气象,进而弘扬正书的正大气象。
二、扎实推进正书的继承和发展
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否在世界上产生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取决于这个国家文化的正大气派;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在世界上产生震撼力、冲击力、穿透力,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主流文化的正大气象。继承和发展正书,应以正大气象为圭臬,在正确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
(一)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它解决了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文艺工作者该怎么办的问题。艺术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非功利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这是经典的真正意义所在。书法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它本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它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德大厦上的现代化价值导向。书法审美文化的重要职责不在 满足人们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培养良好的素质。新时期以来,展览文化一度兴起,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切都在走向商业化。书法逐渐演变为书法人赖以谋生的工具,那种高雅的志趣爱好和神圣的历史情怀逐渐被急功近利之心消解弱化了。而书法组织及具操控的展览也带上了极其浓重的商业气息,艺术团体和商业公司的运作模式几乎毫无两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书法发展特别是正书发展的最大障碍。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书法包蕴的人格理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是书法家心灵与人类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中国古代书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书法的内在精神到技法体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只有追求“不朽”而不妥协于市场的消费文化,不屈服于由金钱来显身的不平等的价值体系,拒绝秀惑,坚守经典艺术的科学理性与审美方向,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树立起正确的创作思想,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正书。
(二)弘扬正大书风。正书要完整地继承和创新发展,必须有正大的气象和主流书风的引领。只有这样,正书才能顺应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才能在当今技术化、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之下,在当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弘扬正大书风是当代正书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惟有如此,书坛才能持续繁荣和谐,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迈进。弘扬正大书风,彰显正大气象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应当成为当下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一种主流追求和自觉的责任担当。弘扬正大书风,彰显正大气象就是要让正气、大气,让沉雄、博大、豪迈、壮丽之气成为书坛创作的主流和主导,让书法家创作的书法作品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切宏大、积极向上的文化气质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风貌。
(三)促进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正书成熟的标志。中国书法艺术自觉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一是传承性,主要是文化精神,审美风格,技法程式;二是中和性,主要是敦厚、含蓄、和谐、古雅;三是深刻性,主要是精微之处见精神,内质变化显个性。这就是我们继承和发展正书的努力方向。要研究正书的表现规律和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内涵尝试的正书风貌。要在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创新,要善于借鉴出土或者未经提炼的资料加以发现和挖掘,要着力从历史上书体演变之际形成的书法风貌中得到启示。最关键的要有探索精神。如果从内心里就满足于对传统的再 现,满足于对过去表面的一种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一种担当,有一种责任,如何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每一位书法作者的努力下,让正书向前推动一下。哪怕是推动很小的一步,也是贡献。
文化的自觉还包括自我的构建。自我的构建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有意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包括对潜在传统的认识、选择、学习和思考;而无意主要是自我情感的真切流动。自我并不需要追寻,而是发现和发觉,自我是艺术成长和深化的根本,在各种各样的审美中,在历代中我们首先要做出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自我突破的过程。当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真正和自己的书法融为一体的时候,那就是最真实的艺术,最真实的自觉,已经用不着刻意自我,刻意突破了。
正书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与古人相比,目前正书可供我们学习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能看到甲骨文,能看到战国帛书,而晋以后的书家是没这眼福的。关键是怎样去领会,怎么去吸收。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打磨。只要我们坚持正大气象,坚持敬畏古人,坚持远离急功近利,坚持探索创新,我们就会在继承和发展正书上不断取得进步。
〔参 考 文 献〕
〔1〕周斌,马琳.中国书法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言恭达.中国书坛需要心灵建设〔J〕.中国书法2014,(12).〔责任编辑:蔡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