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山 翻山 开山

2015-09-10唐元恺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陈凯歌黄土地王安忆

唐元恺

或许咱们不缺“大师”,公认的、册封的、自诩的、自恋的、自缚的??却缺真正的大师,缺标杆与榜样,尤缺“大师之作”,任由浮躁的影坛“小时代”少了定海神针。

近日,中国电影“悲喜”交集。喜的是国产片“突然”优质了,变好看了,不止票房好看;悲的是曾经的“大师级”导演却大失水准!

想想有些痛心。10年前,陈凯歌的倾心倾力之作《无极》被诟病成“无极限”,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10年后,“精心准备全情拍摄反复打磨”(陈导语)的《道士下山》直接被观众说成“无极2”,一只荷叶鸡引发的血案。而与每次一样,他拍的仍然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影片,并为此特意请来了摄影、剪辑、特技、作曲方面的国外专业人士:“只想请人帮我过‘工业’这个关,不过这个关,看不到中国电影新曙光。”

事实上,为陈凯歌赢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被认为诸多环节都做到了那个时代电影工业的极致。可贵的是,这10多年来,陈凯歌一直想百尺竿头,一直都在“下山”,想接近大众,特别是小青年儿,更想助力中国电影更进一步。不久前,他还在撒贝宁的节目里与80、90后谈心,认为“时代的力量非常之大,你几乎不是时代的对手”,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时代面前除了顺应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而为了“顺应时代”,陈导演屡屡加入“当代元素”,乃至示好、“讨好”,或多或少地阻隔了自己的生命经验顺畅地输入作品当中。艺术家如此这般往往适得其反,再做“别的选择”之前先已伤害了品质,以至于这次《道士下山》,显然在臆断时代与观众,用自己并不擅长的东西和诸多庸俗笑料填充影片,直接导致观众看不到导演想让他们在意的宏大主题,而只见杀盗淫妄。

不仅下山,更应翻山、开山。有专家指出,陈凯歌实则还“活在自己的时代”。站在他一贯的精英立场上,是无法与这个时代真正和解的,哪怕他再愿意放下身段,去接受所谓的新鲜事物,也只是形式上的不得已而为之,他从内心深处依然和时代保持着距离。“陈凯歌的矛盾,就在于他也一直想和时代妥协,却又不愿和过去的自己对立。”

“京东”的一位影迷还一言以蔽之:陈导演有时不尊重“常识”,自己瞎跑,神游三界,留下地上的观众一脸茫然。电影实在是太“现实”了(模拟人生理生活经验的写实特质),它是连鬼魂都要化成人身送到观众眼前的,要他们信服的。“一句话,它是人间面目的。”作家王安忆曾在文章中叩问:人间的常情常理,承载得起陈凯歌所思所想吗?“你明显地看到人间常态对他的束缚,几乎无法找到一个现成的故事去包容他的思想。我不知道他让电影承担这样重大的意义对头不对头?”

我曾被邀为陈凯歌的《刺秦》所拍的10集纪录片写解说词,得以把所有素材—转成近200盘家用录像带带回家,得以饕餮陈导演如何拍片,也更真切地体会到王安忆所言“像陈凯歌这样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电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是几个意思。不过,那真是享受,多方面的,陈凯歌“主演”的这部纪录片甚至比他导的荆轲更好看,更浑然丰富,更令人感动。

其实,陈凯歌可谓“生逢其时”,当初的时代鼓励艺术创造与探索。没去过陕北的陈凯歌与张艺谋冒着严寒风雪一行千里……在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陵前,难以名状的情感在一瞬间慑持住几位年轻人,他们腿一软,全跪下了,虔诚敬拜。这是一次朝圣之旅,也是一次寻“根”之旅。之后不久,他们再赴陕北,生活、选景。白天,在一眼看不到边的沟壑梁峁中间上上下下地走;或是踏着留不下脚印的浮土到村里去,在老乡们的土炕上半天半天地坐;天黑透了,就在寒窑里头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琢磨将来影片的模样。回到北京重写剧本,7天没出门。一天,陈凯歌说:“我想到个名字,叫《黄土地》吧。”

后来,一位也生长在黄土地上的山西小子,偶然看了《黄土地》,人生开始有了方向。他叫贾樟柯。

《黄土地》前,看了“让自己犯傻”的同学之作《一个和八个》后,陈凯歌言道:“你说出的是不是你真正想说的,并找到适当的形式?一切的艺术创作,优劣先从此分。”

猜你喜欢

陈凯歌黄土地王安忆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牛年感怀(诗)
《黄土地》画报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弯腰的谷穗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王安忆
陈红、陈凯歌:他负责诗和远方,她负责米面和汤
忧伤并美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