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背景下党风廉政建设挑战及应对
2015-09-10谢彦波
谢彦波
【摘要】当前,腐败已经成为国人最为痛恨、最不能容忍的问题。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改进作风、惩治腐败,全党、全社会呈现一派新气象。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真正实现从不敢腐向不能腐,进而向不想腐的转变,还有很多理论困境和现实问题需要破解。
【关键词】市场经济 党风廉政建设 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腐败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腐败就像病毒一样,无时无刻地侵蚀着执政党的细胞和肌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更为棘手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与加强廉政建设的关系一直存在模糊认识,理论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彰显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这既是对破解理论困境的一次正面回应,更是对破解现实难题的一次积极探索,为我们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廓清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
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价值取向的错位是腐朽观念滋生的温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奉行重农抑商基本国策的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但随着农业社会的衰落,这一理念逐渐走进了死胡同,发展到了极端,便变成了禁欲主义,对人性压制甚至摧残。有趣的是,无论是中国集权官僚社会,还是西方封建社会,在这一点上都是共通的。然而,通过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率先开启了人性解放的先河,特别是获取利益的正当性得到了普遍承认,这便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讲,边沁的功利主义、休谟的人性论和黑格尔理性至上的主张,就是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西方经济学“理性人”的经典假设,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观念、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官员曲解了它的积极意义,把它蜕变成物质崇拜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最终走上了腐化堕落的不归路①。
制度设计的漏洞给寻租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腐败究其本质来讲,是集权官僚制度的伴生物。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实践无疑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大发展、大繁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不成熟的背景下,腐败问题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市场和行政作为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天然是对立的,然而在时下的中国,却经常发生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的现象,即市场和政府的界限并不清晰,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时有发生,并缺少明确的规范和应有的惩治。当获取的利益高于寻租成本时,必然会产生腐败行为。“找市场不如找市长”,这句顺口溜就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写照。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腐败。腐败是权力异化的产物,其根本特征就是利用公共权力为自己及家人谋取私利,说到底就是社会的公仆蜕变为社会的主人②。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深刻阐述了权力与腐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公共权力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能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的有力工具,用不好就会变成害人害己的利剑。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以官为本的官僚意识、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这当然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过程,但这个重大缺陷也为一些官员的贪腐行为提供了土壤。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是深刻且沉重的。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腐败问题与市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权换钱、以钱买权、权钱交易等成为腐败问题的主体部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腐败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涉及面广。市场一方面打破了区域间的阻隔,使它们连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也给腐败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呈现出波及面在短时间迅速放大的特征。腐败行为无孔不入,就像笼罩在北方天空的雾霾一样,驱之不尽了,走了又来,而且一波甚于一波。无论是市政工程建设,还是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哪里能跟金钱沾上边,哪里有权力和市场的交点,就会有腐败分子的身影。腐败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明里暗里在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另外,从中央最近查处的案件来看,大案要案多、窝案串案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隐蔽性强。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存在较大漏洞,加之缺乏经济民主的实现和保障机制,许多腐败行为便有了制度的漏洞可钻,它们往往披着一层合法的外衣,或打着改革、发展的旗号,在自己编织的奇谈怪论的掩护下,堂而皇之地干着侵吞国有资产的勾当。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收红包”美其名曰“劳务费”、“收入提成”,金额较大的,便直接打卡或者给支票,行贿方式逐渐走入地下。另外,腐败活动也不限于追求物质和金钱,一些邀请考察、介绍工作、调动岗位、聘任顾问、提供性服务等方式也被加以利用,表面上看是公共权力的正常行使,背后实则是权钱交易的翻版。这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和查处。
危害性大。改革开放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贪污受贿的现象并不严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充裕,腐败分子的胃口也在不断扩大。单纯的请客吃饭已经欲壑难填,他们在花样翻新地追求更多方面、更高层次的享受和“体验”,买房、购物、出国、赌博……因而对金钱的需求便永无止境。有的明显已经腰缠万贯,但还在没有节制地疯狂敛财,俨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自己也异化为一部赚钱的机器。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我国的城市和乡村,还有数千万没有达到温饱水平的贫困人口,他们至今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这也就是近年来腐败被人民深恶痛绝的原因所在。无疑,腐败严重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障碍。
正确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
当前腐败问题的发生与市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腐败行为大多是通过利益交换来完成的,对于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杜绝腐败,进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人们也产生了诸多疑问。由于腐败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热议。可以说,在对腐败问题产生根源进行剖析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种观点认为,腐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通过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党风廉政建设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市场经济和私有化改革激发了人们的利己心和逐利行为,从而给部分掌权者以腐败的可乘之机,于是得出了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腐败的结论。这种说法貌似有理有据,但实则是一种误解,更准确地说是误导,它导致了很多人把对腐败问题的怨气迁延到对市场经济的指责。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走下去,要想禁绝腐败,就必须放弃市场经济,要想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默许腐败的发生,而沿着哪一条路走,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讲,都肯定不是一件好事,难道中国人民只能在承受贫穷和忍受腐败两者中艰难的选择?难道只能按照历史周期律在先定的怪圈中打转?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腐败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它将计划经济体制比喻成一架生锈的机器,要想使其灵活运转,就必须涂上润滑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先后出现了两波比较大的腐败势头,一次出现在价格双轨制下的“官倒”,另一次是打着国有企业改制旗号对国有资产的侵吞。为了从理论上找到依据,不少腐败分子抛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来说明腐败对改革的积极作用。主张“宁愿卖掉也不愿烂掉”的冰棍理论就是典型代表。这种认识显然非常荒谬,表面上是考虑了中国的现实情况,但背后却是在为腐败行为开绿灯、开后门。
另外,学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腐败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市场经济都要经历的这样“阵痛”,躲不过,也绕不开。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就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那时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便会层出不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有所减弱,甚至消除。这种论调的隐含之意也就是告诉人们说,没有必要对腐败问题过于在意、过于敏感。当然,其荒谬之处不言而喻,它用世界的普遍性代替了对中国特殊性的分析,忽视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严峻形势,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会导致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麻痹大意。
其实,上述三种观点都较为偏颇。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核心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前提是相互尊重交易双方对财产的所有权,与消极腐败的行为是格格不入的。而腐败则是市场经济的天敌,它是利用公权力对私人财产权利的侵害,也是对市场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原则的破坏。另外,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作为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本身就是无法相容的。延续数百年的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是坚持从二者对立的角度出发来展开研究的。然而,理论的完美似乎不能解释当下中国的现实,一系列看似矛盾,但又现实存在的问题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从理论上更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才能正本清源,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其中经济民主是最为主要的特征。所谓“经济民主”,就是将“主权在民”的理论原则贯彻到经济领域,使各项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的安排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公平正义在市场经济中的完美体现。经济民主有两个重要基础,一个是市场经济,一个是公有制,这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才能实现。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破除腐败的一把“利剑”。目前之所以出现的状况,是由于经济民主的原则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一方面,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很多领域行政干预十分严重,极大破坏了公平交换的原则;另一方面,初级公有制还存在很大弊端,克服产权私有弊端的制度安排的优势被集权体制不断侵蚀,以公代私、以权代法的现象还多有发生。因此,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和廉政建设的关系,就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前腐败多发易发的严峻态势严格区别开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贯彻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的原则,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实现市场经济和廉政建设的完美结合。
积极探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表面上看,是剑指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和双重体制下的种种弊端,解决的主要是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但更深层次是的解决高度集权和腐败问题。当前,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坚持不懈地打“老虎”、拍“苍蝇”,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雷霆之势,给腐败分子以有力震慑。
但这仅仅停留在“不敢腐”的阶段,要想从根本上遏制住腐败蔓延的势头,向“不能腐”转变,仅仅靠严厉惩处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堵住腐败的口子。这里的重点就是要依靠制度建设,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政府也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变对市场主体的干预为监管,从而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轮驱动。这种制度安排既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也堵塞了贪腐的漏洞,给官员不留任何腐败的机会。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许多旧体制、旧模式需要突破,法规、政策相对改革的实践显得明显滞后。由于失去了认定腐败、惩治腐败的法理依据,便在客观上助长了贪腐之风。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探索,改革的成就十分瞩目,问题也非常突出,当前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其中一条主线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系统部署,其中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都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要尽快启动《反腐败法》、《行政程序法》、《信息公开法》、《领导干部个人事项公开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查找和修改已经不合时宜的法条,增进与现行法律的互补性,促进法律体系之间的无缝连接,努力编织起更加严密的反腐败法网。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真正腐化堕落的只是少数。然而就是这些少数腐败分子,却在不断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损害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其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和不可触碰的底线,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铭刻在心。要坚持教育、监督和惩处三管齐下,着力建立起守纪律讲规矩的防火墙。要坚持教育为先,通过深入剖析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真正构筑起“不想腐”的思想防线;要围绕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和敏感时期,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努力形成对腐败风险的识别、预警和防控机制;要加大惩治力度,持续保持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压态势,对于那些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而上,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影响恶劣的,坚决予以惩处,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心存侥幸、逃脱漏网③。
(作者为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注释】
①胡鞍钢,过勇:“公务员经济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期,第34页。
②李堪国:“腐败机理与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研究”,《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6页。
③李军:“基于经济学的腐败风险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7期,第76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