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当代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
2015-09-10吕百利
吕百利
摘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如一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学生,同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历史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8-0071-03
大学生多数是十八、九岁的青年人,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从相对封闭的中学步入大学后多有急迫的融入社会的需求。但社会上纷繁多样的思想、观念容易使他们混沌理想信念,迷失人生方向,因此在校期间对他们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未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十分必要。而正确历史观的培养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引起重视。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必要性
历史观也叫社会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即人们对世界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历史观主要探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间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着社会存在,不承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将人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如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把少数英雄人物当作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进程的决定力量。[1]而唯物主义历史观则正好相反,认为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具有反作用,能够能动地影响社会存在,由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合乎规律的客观的辩证的发展运行过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观点有: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一切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第一源泉是生产力,而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的主要力量。在两种历史观中,显然唯物主义历史观才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理。[2]
培养正确历史观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历史观反映着人们对世界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因此不同的历史观就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同历史观支配下,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会有很大差异,甚至相反,而评价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是非、善恶与美丑观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对年轻的、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栋梁,要承担起这样艰巨的历史责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改造我们的思想是唯一的选择。只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够调动起刻苦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够促使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才能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华民族不畏艰辛的抗争与拼搏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多年来我们一直教导年轻学生“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但近年由于社会上刮起所谓“反思历史”之风,导致不少学生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侵害,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信仰,影响了他们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质疑甚至否定我们以往所肯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评价,而推崇曾经为我们国家、人民所否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评价。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危害是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如果没有了历史必然性的支撑,那么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失去了前提和根基。历史虚无主义现实的主要表现就是“翻案”,比如有人把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我们一直否定的封建统治者翻案成了忧国忧民、功败垂成的“悲剧英雄”,而把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映射为不该发生的“民族悲剧”,否定辛亥革命具有的历史意义。更为严重的是有人美化蒋介石对中国的反动统治,为其腐败无能开脱,从而否定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3]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已经影响到了不少大学生的历史、政治观念,甚至动摇了他们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了减少和防止他们继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毒害,必须对他们加强正确历史观的教育。
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品格的培养。影响个人品格的因素很多,历史观是主要因素之一。历史观影响个人品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唯心史观强调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漠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在这种历史观支配下的人在生活中必然会歧视广大劳动人民,对普通劳动者态度傲慢。而唯物史观尊重劳动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具有这样历史观的人必然在生活中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其二,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上。由于唯心史观把历史发展看成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持这样历史观的人其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不带有机会主义的做法,易形成投机取巧,浮躁敷衍的学习、工作态度。这样的人很难成就一番事业。而持唯物史观的人,相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相信事物发展是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映在学习工作上,这些人往往也采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学习工作态度。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他们形成勤奋上进、努力工作、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优良品格有积极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有效性不足。也就是说,历史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没能成分发挥出来。历史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成效,在正确的历史观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现实的正确思想,如果大学生的历史观出现了错误,那么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失败。造成当代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
1历史观教育长期被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的重点,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形成了一种以经济效益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而衡量个人成功,甚至教育成果也容易受此导向影响。在这种导向下,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社会需要有利于经济建设的人才,学校就以此为中心来培养学生,那么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内容都不会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由此,一个学生的成材与否看的是学业,这个学业是学术知识、科技技能,而不是思想品德。尽管国家要求在高校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公共课),但这并非高校自身愿意,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就成了“聋子的耳朵——配的”。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如此,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观教育自然更不会受到重视。在许多高校历史观教育只是蕴含在思想政治课中,除此之外,即使别的课程涉及历史问题,教师讲授也不会专门谈论历史观问题,只是就课程内容来教授,泛泛介绍历史事实而已。在此情况下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的培养必受影响。
2呆板陈旧的教育方式使历史观教育失去吸引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历史观教育没有吸引力、引不起大学生兴趣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原因在于:其一,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形式单调、过于重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形象生动的讲授往往是学生喜欢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抽象单调的讲授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变成了为得到学分而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会有好效果。其二,孤立于现实,对现实问题缺少解释力。今天的大学生不是以往没主见、盲从的学生了,他们接触到的事物比以前的大学生要多很多,向他们传授历史知识,进行历史观教育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媒体传播的内容对比,和现实中发生的相关人、事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讲授内容如果不能够贴近现实,从而具有说服力,那么即使学生不反驳也不容易接受。
3历史观教育缺少持续性。历史观教育要产生应有的效果需要紧抓不放松,而当前的历史观教育恰恰缺少这方面的努力。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高校仅仅把历史观教育推给“两课”,而两课教育只是大学生大学期间某一段时间才开设的,这也意味着在两课讲授时才涉及历史观教育,而当两课课程结束后,历史观教育也就此结束。殊不知,这样的短时间历史观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历史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在大学生对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了解,对社会上的各种历史观理论及历史事件的争论的分析、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而在这一环节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就很容易被不正确的历史观所误导,甚至在两课上形成的有限的正确历史观也会被颠覆,从而接受错误的历史观。现实中我们就曾发现一些学生对党的领袖的历史作用认识明显存在偏差,他们把在两课中接受的教育都抛在了脑后,转而接受了社会上一些极端的历史观念,把领袖人物的功绩和错误的比重颠倒了,成了错误第一、功绩第二,甚至不承认对国家有功绩。这也是高校长期以来没能持久地关注学生历史观问题并持续引导学生历史观造成的。
4教学手段陈旧。“一支粉笔一本书”是传统的也是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进行教学的“装备”,在这样的条件下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说”来进行,而学生只要能“听”就够了,一个说一个听,这样教学工作就算完成了。好老师和差老师的评判标准仅仅在于“能不能说”,能说的就是好老师,嘴讷的就是差老师。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做听众,至多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答一答。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比较难,因为师生能够共同拥有的只有课本,而课本又只有抽象的文字,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也没有让学生起兴趣的材料展示平台。显然,这样的教学没有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其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思想水平,而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没了学生的努力认真的学习,教学也就是失去了意义。其二,现代教育应该体现现代性,不仅教学内容要体现现代性,而且辅助教学的设施也要体现出现代科技对教学的促进,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适应时代的教学,也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育的路径
1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特别强调重视的往往也是学生学习中重视的。在大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上,教师重视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多年来,因为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纯粹性,而忽略其他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协同作用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致使学生历史观的问题一直也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问题是非分辨不清、发展规律辨别不明,进而影响其对一些政治、社会问题的准确认识,以致出现思想混乱,甚至错误认识。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教师自身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正确历史观在塑造大学生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有了这个前提,教师才可能把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来做,也才能尽心竭力地创造各种条件,并不断自我提高政治修养、历史修养,端正自己的历史观,以为教育学生打基础。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好每门课程都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在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上更应该坚持这个原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历史观联系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澄清当前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让学生头脑清醒,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让学生坚信历史进程中无论出现多少曲折和困难,历史总是会本着其规律不断向前的。作为大学生要“心存高远”,不要被眼前的纷乱和曲折所蒙蔽,坚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革命史进行具体的科学分析,因为这段历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内容,也是对现在中国社会最有影响的历史。[4]在对革命史的分析阐释中要突出革命历程的历史必然性、革命发生的历史正当性,让学生领悟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整个世界发展的结果,它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进步,而不是某些人的心血来潮,从而使大学生坚信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会更好。
3始终如一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课程讲授。教师要对大学生始终如一地进行正确历史观的教育,通过不断强化教育促成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直接涉及到历史问题的课程,对这些课程的讲授,一定要坚持用唯物史观去阐释,对一些社会上有争议的人物、事件及评价要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去分析思考,让大学生能够历史地看待问题,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具体进行考察,而不是片面地、轻率地肯定或否定。在授课中,要秉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注意把当前在理论界、学术界、思想界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片面的、错误的观点分析透彻,讲清楚,培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分析问题,抵制错误观点的能力。
4大力创新教学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什么样的历史观才是正确的历史观。从自我体会中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最能够接受的结论和最牢靠的信念。如在讲授到历史事件时,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从而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的“理解历史要考虑当时具体情况,不能超越历史环境”的教诲。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历史遗迹、遗址和文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辅助学习工具,探索历史问题,鼓励他们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思考、探讨,在不断自我思考中明辨是非,发现真理,端正对历史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历史观。
总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当然,培养正确历史观的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孤立的任务,而是一个复杂、长期、系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实现学生历史观教育的目标。[5]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J].历史教学,2003,(1).
[2]周静.加强学生历史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淮阴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张天明,赵海红.何炳松历史教育目的观探析[J].教育探索,2011,(1).
[4]封德平.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现代性转化[J].理论导刊,2014,(12).
[5]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责任编辑: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