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5-09-10李林
李林
摘要:网络民粹主义是由社会转型矛盾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情的一种立场、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政治参与、激发了爱国情怀,又曲解正确认知、冲击科学信念、加剧了极端行为。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着力点应在于:管好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管好阵地,以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管好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8-0018-04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衍化的新形态,其对热衷在新媒体世界分享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使高校舆情中大学生网络民粹主义倾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1]在2014年第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思想工作领导权。”[2]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创新,弘扬和吸纳网络民粹主义的正面价值,抵御和抑制其消极影响,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价值诉求与本质特征
民粹主义幽灵自19世纪后期在俄美开创实践先河以来,一直徘徊于世界各地。随着时空的跳跃,在“无人不网”的环境下,中国化的网络民粹主义出现并构成当前的主要存在方式,它是以网络技术发展为先在条件,以网络媒介为传播载体,根源于社会转型的一种“内涵平等、公平、反抗压迫等带有正面意义的价值诉求”,但“根底上带有偏执的反智倾向,其思考方式有着明显的非理性特征,在价值判断上又坚持善恶、美丑的绝对化、两极化”[4]的立场、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具体地看,思想上,崇奉人民至上,强调极端平民化立场,鼓吹道德反智主义,仇恨精英治理。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进程的利益受损者和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的唯一美德保存者”,[5]87以人民意志作为一切合法性的来源。精英阶层被预设成稻粱谋的利益集团,其首要职责是向底层大众的智慧学习。政治上,诉诸于直接民主,倡导简单化政治,否定程序繁琐的代议制。认为大众广泛参与的“大民主”才能保证人民主权,“政治应该体现普通人民的智慧,因此它自身应该是直接的和简单的”,[6]151复杂化的代议制政治设计是职业政客谋取私利的永恒伎俩,在本质上有违人民意愿。经济上,主张消除贫富两极分化,追求“均贫富”,具有反市场和反现代化倾向。认为现代化市场经济推动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是以人民利益受轻视和剥夺为代价,造成穷的不公、富的不仁,要求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绝对平等。全球化上,坚持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极力抵制和排斥外国力量的侵入,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诚如俞可平所言:“所有形式的民粹主义都有一种民族关怀”,“民粹主义着眼于人民统一,强调群众整体性的基本价值在遭到外敌威胁或以为遭到外敌的威胁时,极容易转变成民族主义”。[7]
综上,网络民粹主义的诉求主题较为庞杂,但归根结底都反映了大众与精英的特定利益关系,它涵盖了网际间的民粹主义话语、思潮与行动,并在继承传统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的基础上,添加了时代化内容。简言之,网络民粹主义重要特征表现在网络环境中“虚拟现实”民粹主义,建构“唯民是举”的人民主体性,并刻意固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通过“话语强占”的语言形式抢夺网络话语权,以非理性的“群体极化”行为方式为草根阶层开拓表达诉求的公共场域,为追求所谓公正可能用不利于社会整体和谐的“零和博弈”手段,既可监督精英权贵和警示社会不公,又易造成民粹舆论干扰司法审判和误导公共政策制定。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对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民粹主义的独特性视角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新时期大学生表现出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和追求新奇等特点,并主动寻求互动平台满足友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网络民粹主义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民粹主义的泛化使其跳出单一政治局限,扩展至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后现代等领域,且涵盖制度、利益、道德和意识形态等冠冕堂皇内容,其合理的思想颗粒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提供了窗口。另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政治亚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穿透力和实践解释力的分析工具,它有助于在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意义上理解大众—精英的复杂关系”。[8]它从多学科视角提出解决现代化社会问题的独特立场、态度和方法,启示着大学生自觉开阔思考问题的多向度视野。
2网络民粹主义的现实性反映促进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网络民粹主义聚焦的现实议题是社会危机意识的折射,“危机的出现使民粹主义者放弃他们的不情愿而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6]5如对就业买房难、招生评优暗箱操作、贫富两极分化等与学业或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敏感问题做出放大处理,极易引起大学生的火速关注和共鸣,提高了他们参与社情民意讨论的热情。综观网络民粹主义涌动下的高校舆情,大学生常借助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平台对民生、民权相关问题提出建议、表达意见、反映诉求,形成了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赋权而产生的大学生自主政治观念表达”[9]的“网络议政”现象。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建构公共议题和动员民众,并使“大众议程”转换成“媒体议程”进而发展为“政策议程”,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初期表现,有助于加速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3网络民粹主义的民族认同感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地看,民粹主义是一个具有国家或民族边界的概念,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密切联系。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社会转型,为网络民粹主义国际化提供了合适的机会。全球化的负外部性使各国对民族利益被剥夺的危机意识,表现为对人民主权的追求和对本民族整体利益的维护。特殊时期的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频繁合流、诉求相通,如在中日持续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民族”利益即为民粹诉求的“人民”利益。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教育,民族矛盾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维护人民主权的情感,以民族利益为核心,于网络或现实中强烈声讨外侵敌对势力。再如,美国政要于2014年4月访日、韩、菲等与中国有纠葛关系的国家时,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呼朋唤友,猛烈抨击美国霸权的牵制意图,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精神。
(二)消极影响
1网络民粹主义的两极化思维扰乱了部分大学生的正确认知。认知曲解有二元绝对化、乱贴标签、情绪推理和过度引申等形式。网络的中心权威模糊化,促进了“草根”的广泛参与,并使大众在自己的麦克风、通讯社中随意发泄不满情绪。为引起有效注意和围观,网络民粹主义刻意“妖魔化他者和自我神话”,且肆意夸大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催化了人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对凡涉底层民众与权威阶层事件的判断,网络民粹主义不是依据清晰的事实逻辑,而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身份特征来分辨“敌我”,即“每当发生贫富阶层或个体之间的社会冲突,不管谁是有道理者,互联网的往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民意’总是自然地压倒性地倾向于弱势者一方,对于强调理性讨论的知识分子的发言总是不屑一顾,或者口诛笔伐”。[5]87这可归结为一种仇官、仇富心理,使思想较单纯的大学生易受其理论价值观的影响,形成非黑即白的二元惯性认知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在思维认知、道德行为等方面的严重混乱。
2网络民粹主义的反体制倾向冲击了部分大学生的科学信念。亨廷顿曾指出,“民粹反对派否认在人民与其政治领袖之间还有建立调解机构的必要。他们所期待的是,无政党的民主。”[10]网络民粹主义反政党政治传统、与代议制民主的较量集中反映了其反体制倾向。它通过故意放大体制症结、官员腐败等负面信息鼓吹其理论主张并引导学生对反面形势的认知,使正处于思想观念全面塑造阶段的一些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不坚定、对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失去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等现象,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大学生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期,网络民粹主义过度制造阻碍青年自我实现的各种负面环境影像,混淆多个层面间的自我统合,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明确,人生目标定位弱化,造成精神上的“缺钙”现象。
3网络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特征加剧了部分大学生的极端行为。网络具有天然的民粹主义特性,年轻、弱势化的网民群体常通过群起攻之和网络恶搞等另类手法表达积怨、宣泄不满以强化自身偏好,并不断走向群体极化。凯斯·桑斯坦在分析网络的信息接受和交往机制后得出结论,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11]一是情绪化的语言暴力。在某些网络热点事件爆出后,部分青年学生有较大情绪波动,在未全面掌握信息时就按主观判断和情感诉求妄下结论,对他者采取简单粗暴的言论攻击。二是偏激性的道德审判。社会政治经验和认识能力有限的大学生,在民粹情绪的诱导下易变得偏激化,并习惯性地抢占道德制高点进行感性的“人民审判”,将社会问题简单地归为人的道德败坏。三是盲从性的群体参与。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还较脆弱,自制力不甚坚定,在面对民粹压力时,易改变原先观点与大多数保持一致,在群体心理暗示下产生无意识的集体行动逻辑,盲目参与群体性事件,可能形成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对网络民粹主义影响无须妖魔化或崇高化,而应在认识其本质的基础上,坚持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防火墙”作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管好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党的十七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凝练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贯穿教学、科研、管理、实践和服务等各环节,积极引领高校网络民粹主义等多元思潮,促进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2]新形势下,抵御网络碎片化信息对价值之维的扰乱,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一要拓展渠道。在坚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力校园BBS、校务微博、校园微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创建主题教育平台、链接精品视频课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实现从传递知识到引领价值观的主动构建。二要创新形式。如上海大学开设的“大国方略”通识课就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它以解决学生碎片化信息问题为导向,联袂多学科名师,创建“将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策略,以“项链模式”统筹全局,并适时举办“大国方略与90后机遇”等专场讲座,切实做到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应通过路径拓展与形式创新,着力推动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在深入学习思考中认清网络民粹主义的本质流变,并主动对网络不良言论、不雅行为进行价值谴责,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二)管好阵地:以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不断在这里交流交融交锋,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3]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看待网络民粹主义,并在比较鉴别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理论魅力,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理想信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是强化阵地意识,提升舆论阵地的治理水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一个综合体,不仅有各种课堂、论坛、讲座,各类研讨会、座谈会,相关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还有网络这一“最大变量”。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做大做强高校主流思想传播阵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首先,要强化高校主流舆论话语氛围,优化教育环境。坚持以主旋律和正能量引领高校阵地的正确走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领导权和话语权,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环境优势。其次,要强化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优化教育内容。在信息开放多元的网络化社会,高校思想理论建设要抓住思潮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并在提升研究阐释和回答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再次,要强化高校媒体深度融合,优化教育方式。高校要立足官方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社会网络校园栏目等创建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名站名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将理想信念教育由单一说教转化为视听并举、图文并茂的观赏与熏陶,使大学生感同身受。此外,教育者还应定期召开学生网下座谈会,开展师生互动,综合网上、网下排查教育不足,从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厘清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模糊乱象。
(三)管好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4]教师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往往决定其所教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在网络“意见自由市场”中,学生易受错误思潮价值观的诱导,自发、盲目地涌入非理性的舆论漩涡。所以,抓好高校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所有教师不可旁落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应主动学习,始终站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高校应健全师德建设机制,按“德才兼备”标准“选好教师、管好教师、用好教师”。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15]理想信念要求教师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引领青年学生自觉认同、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道德情操要求教师增强师德意识,坚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扎实学识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有本领、有自信、有底气,消除“本领恐慌”,争做“智慧”之师,在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等各方面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仁爱之心要求教师做以“爱”育人的“仁师”,回归学生视角、回到学生立场、回应学生呼声,将温暖和情感倾注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做一个理性、爱生活的有为青年。好老师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高校舆情中的错误思潮及时发声、敢于亮剑,善用网络等阵地听政、理政、施政,适度放大理性声音以淡化偏激意见,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的行为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 2013-08-21.
[2]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