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有关阿伦特的百科全书

2015-09-10李雪涛

读书 2015年5期
关键词:阿伦特德文德语

李雪涛

盼望已久的《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Arendt-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终于在今年初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这的确是学术界的一件幸事。

《阿伦特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书名包括了“生平·著作·影响”三个部分。在生平中,由她的传记作者扬-布吕尔(Elisabeth Young-Bruehl)以简短传记的方式,对阿伦特的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与状况进行了准确的描述。著作部分对她所有的重要著作都做了介绍,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学者们对这些著作的不同评价和解读。此外,《手册》还阐释了诸如反犹主义、邪恶、权力、革命、共和国、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阿伦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想。

跟一般介绍性的书籍不同,它首先是供读者查阅的,具有某种衡量尺度的依据作用。同时它的使用频率也高于一般的书籍,因为它是手册,人们会经常用到的。由于内容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范围之广,很难有学者能对所有的内容加以判断。《手册》的具体内容,除了“序言”之外,还包括“著作集及分类”、“总体境况”、“概念和构思”、“话语解读和评价”以及“附录”六章,篇幅达七百一十五页之多(德文原版407页)。因此,这样一个部头的手册,一般的评论者很难通读全书,即便通览一遍,亦非易事。我仅从权威性、内容范围(包括处理方式)、检索性等几个方面,对这部《手册》略加评说。

《手册》的三位主编:霍尔博士、海特尔硕士以及罗森穆勒博士,都是柏林自由大学奥托-祖尔政治学研究所的教师,其中两位也是“汉娜·阿伦特网站”(HannahArendt.net)的编辑。作为“汉娜·阿伦特网站”编辑的霍尔和罗森穆勒对作为政治学家和哲学家阿伦特的了解可能超过了任何其他某一方面的研究者。与一般的辞书编纂不同,网站在重视开放性的前提下,更强调编纂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也只有这样的主编,才可能网罗这么多阿伦特研究各方面的专家。因此由他们来编纂这样的一部《手册》,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此外,阿伦特的作品除了英文的之外,还有相当的德文著作,并且她的书信和档案资料很多都是德文的。因此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手册》,由德国学者来编纂是有其合理性的。而条目的撰写者有五十一人之多,除了德国和美国权威的学者之外,也囊括了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法国、挪威、瑞士、英国、巴西、墨西哥、以色列和日本的学者。由享有盛誉的麦茨勒出版社(Verlag J. B. Metzler)出版,这本身也说明了该书的权威性。

从目录所展示的全书的总体框架来看,本书六章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与阿伦特相关的所有知识,并不存在重大的遗漏。尽管主编在“序言”中承认,手册没有收录阿伦特那些尚未发表和必须经过重新编排和审评的文章、手稿和讲义,同样一些未经发表的书信等也没有收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谓的缺陷,因为这些文献尚未得到处理和研究。平心而论,这样的一部手册,实际上已经是当今国际学术界对阿伦特各方面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主编所坦言的“该手册的研究尚未达到哲学家们长期以来所确立的研究水平”(“序言”,1页),实际上是自谦之词,因为这样的一种理想状态,我认为基本上是没有办法达到的。

《手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对阿伦特著作“双语性”的考察。一九三三年阿伦特逃往法国巴黎,一九四一年经由葡萄牙逃到美国,后来定居在纽约。在美国开启的新生活的经历迫使她“不仅需要在另一种语境中求生存,而且还必须直面迥异的哲学和政治学理论传统。这些都成为她著作中理性批判的组成部分”。阿伦特的著作除了一部之外,德文版或英文版都是由她自己亲自审订过的,但这些版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根本不是字面意义的互译。因此本书的主编认为,阿伦特“达到的是一种游离于德语和英语传统与思维之间的思考和写作境界”。

对于母语是德语的阿伦特来讲,德语是不可替代的。一九五三年她在给她的博士导师雅斯贝尔斯(Karl Japsers, 1883-1969)的信中称:“我是用德语思考的,我最喜欢的诗也都是德语的。”阿伦特通过习得学会了法语和英语,外语可以帮助一个人开发母语不易发掘的、已知事物的“某些真实本质”,这又反过来从某种程度上迫使一个人,不仅要保持母语的“完整与鲜活”,而且也应以一种陌生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它。如果说德语是阿伦特的哲学性“思考的语言”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英语和法语对她来讲更适用于政治性思考。对于阿伦特来讲,通过这种“有效的双语性”,母语和外语均获得一种延伸和扩展,语汇变得丰富,各种语言和语法形式能够更加创造性地获得应用(《手册》,20—26页)。

拿阿伦特一九五八年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人类生存条件》(The Human Condition)为例,这本书的德文并非纯粹译自英文,而是阿伦特在贝拉特(Charlotte Beradt)粗译的基础上为德国读者创作的版本。甚至连德文版的书名,阿伦特都认为更符合作品本身:《积极生活》(Vita active oder Vom tätigen Leben, 1960)。生活在两种文化和语言背景之中也使得阿伦特从中获益,在《人类生存条件》一书中,她所使用的“human artifice”(人类的杰作)一词,便是源自冯塔纳(Theodor Fontane, 1819-1898)的“Gebilde von Men-schenhand”(由人手创造之物);而在分析艾希曼(Adolf Eichmann, 1906-1962)“平庸的恶”(Banality of Evil/Banalität des Bösen)时,她使用的“thoughtless”(不动脑筋、没有头脑)这一关键词,是从德文“Gedenkenlosigkeit”而来的,意思是“Nicht-Denken”(不去思考、无思想)(《手册》,22页)。

有关阿伦特著作双语性的探讨,对阿伦特著作的汉语翻译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味地从英文版本译成中文的话,那么“编辑们就可能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如阿伦特每每在翻译成德文的过程中所添加的母语特有的、画面感更强烈的以及干脆用德语写成的补充内容等”(《手册》,30页)。因此,阿伦特的著作汉译的过程中,德文版本理应成为译者重点参考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传译这位具有“双语性”特征的思想家的作品。

有关“双语性”的条目也显示出了这部《手册》的另外一个特点,亦即它的对象绝不仅仅是研究阿伦特的专家,同时也包括一般的读者。对于专家来讲主要是看文本的精确性和学术前沿性,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讲,词条文本的文字表达、可读性和深浅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的读者可以完全舍弃“参考文献”部分,而只将词条的部分作为文本来阅读。因此,我认为在内容处理方面,《手册》的做法是恰当的。

由于这是一部有关阿伦特的百科全书式的手册,一般来讲不需要读者从头到尾通读,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才来查找。这也是一部辞典性质的书籍区别于一般类图书的地方。《手册》中的目录分为六章,实际上是条目的整体结构,相当于条目的一个分类目录,它首先展示的是一种学习/研究指南(Study guide)。可惜的是,原书的目录有三级标题,提供了有关阿伦特知识和研究的系统性,但中文译本去掉了第三级标题。其结果是,如第二章中,阿伦特著作的名称,除了《奥古斯丁爱的理念》和《思想日记》之外,全部被省略;而在第三章中,其中包括:一、阿伦特介绍过的作者,从古典作者一直到卡夫卡,共十九种;二、同时代的联系:交织与差异,也包括了雅斯贝尔斯、布洛赫(Hermann Broch)、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布吕歇尔(Heinrich Blücher)等六人。有了这些书名和人名,才能真正体现出阿伦特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德文版书后的第五种附录是“人名索引”(Personenregister),可以查到书中所提到的所有的人名,在书中相应的页码。这体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检索性。可惜中文译本将这一部分改成了“人名一览表”,仅给出了中文译名而已,而省略了“索引”。此外,“人名一览表”中还漏掉了个别重要的人名,如阿伦特的老朋友、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库尔特·布卢门菲尔德”(《手册》,10页)的德文名字,在“一览表”就找不到,而在德文原版第404页左下处可以找到“Kurt Blumenfeld”的名字,以及在德文原书中的十一处提到这一名字的地方,特别是在第148—151页集中讨论了这一人名(原文做了加粗处理)。查中文译本知道,这一部分所讨论的是阿伦特与布卢门菲尔德的书信往来(《手册》,242—248页)。

此外,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此类的手册必然要一套实用的“参见/互见系统”,这一点《手册》的主编处理得非常好。每一位细心的读者都可以在自己阅读的部分找到可以参考的其他的相应部分。由于这方面的例子太多,在此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参考文献在《手册》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处理的内容不同,每一节都单独列出了参考文献,这样的编排方式对于不同需求的读者来讲,是最方便、实用的。拿第二章“著作及著作分类”中的“双语特性”词条来讲,其中包括二十四种文献(著作和论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最新的论著是二○一一年出版的。从语种上来讲,包括德文、英文和法文;其中有阿伦特传记的作者扬-布吕尔的传记,也有派珀出版社的总裁克劳斯·派珀(Klaus Piper)所撰写的回忆录。因此,这些文献的选择是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权威性的。

任何权威的解释都不能代替阅读原文本身,《手册》的主编深谙这一道理,他们在“序言”的一开始便写道:

使用这本《阿伦特手册》的方便之处不仅在于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阿伦特著作的相关信息,而且还有助于在其涉猎广泛的领域中找到准确的定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阅读阿伦特的原著,因为它们可以不断激发令人称奇或引发质疑的思考。同时,读者也不必担心该手册可能会因其自身的系统性影响对阿伦特著作原本开放、文思横溢的对话式思维与著述方式等的理解。

我衷心地希望,这本《手册》能够在引导中国读者阅读、研究阿伦特的原著方面有所贡献。

(《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沃尔夫冈·霍尔等主编,王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一五年版)

猜你喜欢

阿伦特德文德语
徐德文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超越性管窥
徐德文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德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我们的树
被我们忽略的巨著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
《阿伦特手册》:走进阿伦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