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真正的语文课堂
2015-09-10张彩霞
张彩霞
【摘要】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朗读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以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本文尝试着通过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改进朗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朗读;阅读;兴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提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阶段的朗读做出这样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翻看课标对义务教育其他阶段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可见,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十分重视朗读。只有重视朗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只有重视朗读,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重视朗读,才能走进文本的内心,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一、明确朗读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上每一次朗读,教师都应该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进行散文教学,通常读第一遍时,一定要读准字音,不要出错,做到语言正确流利;读第二遍时,一定要读顺节奏,读出语气和语调,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读第三遍时,一定要读好感情,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表现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按照 “读准——读顺——读好”的步骤,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我在教《柳叶儿》时,就是采取这样的步骤,但在最后又加了一个环节:背下你所感兴趣的有关于“柳”的名诗名句,然后体味一下与本文中表达情感的差异,和大家朗读交流。一节课,读读——品品——背背——议议,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也丰富了自己对“柳”的认识。
朗读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做到“读”和“思”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要“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例如朗读莫怀戚的《散步》时,很多学生初读觉得故事过于简单,语言太过平淡;再读时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朗朗上口的对称句子,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学生在朗读中细读、慢品、深悟,更容易对文章所体现的家庭和谐与幸福之美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理解作者的情感及写作的意图。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引发情感的共鸣
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气的舒缓、语调的高低更好地处理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鱼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
我看过洪镇涛先生上的《天上的街市》课堂视频实录。其中就有他的配乐示范朗读,在场的听课老师全都被感染,洪老师借助于自己特有而富有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灵,将诗句中那淡淡的情思,浪漫的气氛,美好的向往,就像一股清泉慢慢地流入学生稚嫩的心田,触动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使之产生与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培养良好的习惯
课堂教学形式的单调重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倦怠;所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形式主要有齐读、单个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等。下面着重介绍课堂上经常讲的分角色朗读、单个读和创设情景朗读三种阅读形式。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非常欢迎的一种朗读形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人物内心世界中,提高朗读的积极性,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分角色朗读适合小说与戏剧,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与《威尼斯商人》等。
单个读是教师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采用此种朗读形式,教师应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应该多给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放手让他们练习朗读并适时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创设情境朗读非常有效,它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想象,更利于促使学生感悟文中的情和景,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执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我没有过多地渲染爱国情感,而是让学生朗读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及韩麦尔老师异常举动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小弗朗士,将会怎样想、怎样做,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情感交融在一起。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他们对这种爱国情感深有体会。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教学之效
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心灵的艺术,它们是相通的,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这些声光色影等综合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就会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在朗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在朗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教学中,我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伴奏音乐,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对母亲的怀念情境之中。
朗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智慧技能、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由之路,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主动地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真正的朗读有效地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借助朗读品出“语文味”,从而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阅读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