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性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5-09-10陈光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工业学科探究

【摘 要】立足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力,必须摈弃教学的表层化,以提升课堂的深度,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地理课堂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因此,“学中做,做中学”应成为培养学生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举措。

【关键词】理解性地理课堂;地理学科素养;学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30-02

【作者简介】陈光林,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教师。

近年来,我国教学改革遭遇瓶颈,课堂教学表层化即是其中之一。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改革的“深化”,其目的就在于警惕和扭转这一倾向。郭元祥教授认为: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内在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整体。表层教学忽视了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关注学生外显的单一知识,忽视了内隐的知识体系。[1]零散的知识是构不成能力的;一切学习效能低下的教学,都属于表层教学;教学不能止于单一的知识传授,而要进入思维,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升课堂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学力,极为重要的策略就是构建理解性课堂。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的教学就理解性地理课堂建构策略谈点感悟。

一、理解性地理教学的基本内涵

理解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是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构建成长意义的过程。理解事物和事物的本质,理解关系及其规律,理解情感并体验情感,理解思维并形成思想。理解性课堂,不是灌输性的课堂,它是以对知识的内在本质和意义、思维和方法的理解为基础的,对“陈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作不同教学方式的处理。

理解性课堂注重学生新知识结构的形成;注重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叙述和自我表达;以学科能力、学科思想、学科问题解决的方法为学生的构建目标。基于此,理解性地理课堂应让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养成比较稳定的地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除了地理知识外,其他方面的习得都具有较高的思维要求。

理解性地理课堂的第一个特征是要使教学成为一个以思考为中心的过程,强调以理解为中心;理解性教学强调,不能孤立地解释学科中的概念或原则,要掌握一个概念或原则需要依靠很多相关的部分,需要培养一种整体意识,很多看似艰涩的内容当置于足够的时空视角时便成为一种常识、一种必然。思维构建的开放性和思维结构的整体性是理解性教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理解性教学的两个制高点,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抓手,这是理解性教学的价值追求。

二、理解性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1.审美、探究、合作。

五彩缤纷的世界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理解性地理教学应将“了解和欣赏地理环境的自然美与和谐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启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挖掘美的一个重要视角。“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的教学设计从情景导入、问题选择、图材制作等每一个细节都力图创设人文与自然交叉融合的课堂情境。课前播放自制短片《工业之美》,看似普通的场景,通过挖掘美丽的画面,搭配优美的旋律、唯美的解说,瞬间激发了学生关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现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趣。这种课堂师生协作、多学科协同,其深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自然也就高了。当学生的眼睛里有了“美”,那数、形、文、景等一切探索都将充满魅力了。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设计适合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锻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探究“工业集聚及工业地域”时,笔者就设计了引导型问题串(参见教学设计)。

问题串是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引申归纳形成共识,追问转承延伸问题。在知识重点、难点、衔接等“关键点”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阀门。一个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产生了,新的高度由此开始。通过问题引领,精心设计、步步为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头脑中零散分布的知识碎片编织成知识网络。[2]这种尝试最大的改变在于,教师从学生的逻辑出发而不再是从教材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他们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尝试并习惯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创设路径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思辨、联系、构建。

地理新课程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影响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是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越有利于接受、理解新知识,保存、运用已有知识。辩证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的本质规律是形成认知结构的最重要途径。

注重从学科视角组织教学,抓住时空,有利于体现学科的地域性和动态性;阐明联系、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与人文交融,注重人文精神的养育。“工业地域的形成”立足教材,挖掘乡土资源,还原工业分布的历史记忆。通过视野拓展——“放眼化工园区、南京地区、南京都市区,长三角大小不等的工业地域还有很多,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工业基地”,呈现工业地域的层次性。今天从上海的角度看,从市区到卫星城,到中西部,到“一路一带”的逆向视角辩证呈现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内在联系,成功地构建了工业发展历程线(零散——集聚——分散),揭示出工业集中与工业分散是相对而言、对立统一的,只有在特定时空去审视才具有意义。

3.开放、智慧、创新。

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奢望学生形成广阔的视域或深刻的洞察力是很难的,只有让课堂延伸进生活,赋予学生智慧才会使课堂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比如“工业地域的形成”探究中,笔者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已理解的知识,结合“智慧教、智慧学、智慧用”的诉求,设计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慧眼看世界——慧心做探究——慧手绘蓝图,以开启学生视野,赋予学生智慧。

LTFU项目(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的简称,主要着眼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弹性实作的理解观。[3]弹性实作理解观认为理解的本质是个过程。只有从课内到课外在多种情境中灵活运用习得原理提问、解释、辩论、推断、动手操作等,理解才是真正深入的、有活性的,充满智慧的。在“工业地域的形成”慧手绘未来环节,笔者引入了“弹性实作理解”的理念,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具体的背景下,设计恰当的模拟化工作项目。探索“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让知识与经验联结,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发展学生个性,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4]努力给学生一只“地理之眼”: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改变生活。

【参考文献】

[1]贡和法.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02).

[2]李有毅.“问”无止境[J].人民教育,2015(07).

[3]吕林海,陈可拉.探索中的理解性学习与教学——对美国哈佛大学零点计划LTFU项目研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

[4]姜爽.在理解性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猜你喜欢

工业学科探究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设问引导探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