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解读及教学环节的设计
2015-09-10康慧娟
【摘 要】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定点式的研究多,往往只研究教学解读或只研究教学设计,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节课从课文解读到课堂实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中间需要经历不断往复、斟酌优化的过程。如果说教学解读侧重于目标与内容,那么教学设计就是为目标与内容的实现找到最合宜的实施路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变。
【关键词】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18-02
【作者简介】康慧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
一、在教学解读中明确课文的教学点
1.教学解读的三重视角。
视角一:常态读者的视角
常态读者的视角,是指能按常态读者的阅读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并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与阅读方法。教师阅读文本,难免会受到阅读经验、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也会成为一种阅读阻碍,使教师难以真正走进文本,难以产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因此,我们强调教师在阅读文本时,应尽可能过滤掉无关因素,悬置先前的阅读体验、教学参考、教学资料等,以常态读者的角色进入陌生化阅读状态,“裸读”文本,获得真切的理解与感受。
视角二:专业研究的视角
专业研究的视角,是指能以专业的姿态分析文本,依循体式特性,抓住文本的关键点。教学解读,是一种专业的解读,与常态阅读所不同的是,它要依循体式特性,并借助合适的文本解读策略,读出常态读者所不能发现的内容。以散文阅读来举例,常态读者可能关注的是记叙、描述的内容,而专业的视角则应该关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视角三:学生阅读的视角
学生阅读的视角,是指能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判断学生可能出现问题或困难的地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情的考虑,很多教师在备课阶段也会“备学生”,但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则语焉不详。学生读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哪些地方可能读不懂,读不懂的原因有哪些……从学生的视角阅读课文,对学情进行准确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2.在多重解读视角之间来回斟酌,进行综合考量,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的解读视角,发挥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常态阅读可以读出切己的感受,有利于对文本内容的真切把握;专业阅读的姿态,可以理性地判断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学生阅读的视角,可以帮助预估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对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在多重解读视角之间来回斟酌,进行综合考量。
以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为例。从常态读者视角来阅读,我们会感受到园子里的自由、快乐,感受到祖父对“我”的宠爱、“我”对祖父的依赖,也可能会隐隐感受到快乐背后潜藏的无奈、感伤和叹惋。从专业阅读的视角,我们会发现这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的节选部分有两重视角:一个是儿童视角,懵懵懂懂的“我”享受着快乐无忧的童年;一个是成年叙述者视角,作为旁观者看着童年的“我”和“我”的世界,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回顾往事。从专业阅读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文本语言具有诗性特点,体现在语言的反复性与情味性上。如果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发现初中生在小学里已学过这篇课文,除删除了第一节及个别词句有所调整外,初中课文与小学课文几乎一样,学生对童年的快乐、自由以及祖父对“我”的爱,在学习这篇文本之前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孙绍振先生指出:“语文要教学生能感觉得到但表达不出来,或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1]就该文本而言,什么是“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得到”又能“表达出来”呢?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发现,学生可能会理解“我”童年的自由自在,但可能不大理解成年萧红回望过去时甜蜜而忧伤的复杂心绪;学生可能理解园子带给“我”的快乐时光,但可能不大理解园子已成为萧红生命的栖息地、精神的后花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语言的情味,但可能不大明白语言的诗性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的教学点,即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1)理解园子的特点及其对作者的生命意义;(2)理解多重视角的叙述特点,感受作者的复杂心绪;(3)品析文本语言的诗性特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围绕教学点,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1.针对教学点,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点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落点,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最终学到的东西。我们应针对教学点,选择或开发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文本关键点的教学内容。
经过认真解读,我们发现要理解园子的特点,可以从园子里的物和人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园子里的动物颜色鲜丽、可爱有趣,园子里的植物随性生长。而这些都是通过童年的“我”的视角来观察的,分析动植物的特点,就是感受“我”的特点,可以将第28节作为重点来分析,因为这段文字将自由自在的特点体现得很充分。园子里的人就是祖父和“我”,在事件的描写上有详有略,详写的是“我”和祖父铲地,从第9节到第21节,可以将这部分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多重视角主要体现在第1节。对于第1节要进行“重锤敲击”,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要能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需要适当补充有关写作背景,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梳理教学点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在明确了教学点与教学内容之后,就要考虑教学环节的安排,但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调整和创造的过程。将教师文本解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点、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等因素,而梳理教学点的关系,是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前提。
上文所提炼的《呼兰河传(节选)》的三个教学点,三者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简单地线性排列或平面处理,都会造成割裂,破坏课堂的整体感。黄厚江老师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并指出语言活动的多重意义:“一是可以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二是可以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三是可以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四是可以突破阅读教学能力单线提高的习惯思路,使阅读教学呈现出立体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性提高。”[2]因此,可以将第三个教学点(品析文本语言的诗性特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的实现作为突破前两个教学点的路径与旨归:在语言品析中理解园子的特点及其对作者的生命意义;在语言品析中理解多重视角的叙述特点,感受作者的复杂心绪;在语言品析中,也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环节的安排还应符合教学逻辑。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安排先赏析园子里的人(祖父和“我”),再赏析园子里的动物、植物,继而理解第1节蕴含的多重视角,但试上了一节课之后发现,先分析人物形象尽管容易热场,但从教学逻辑上来说不够严谨:其一,园子赐予“我”的任性、自由,固然与孩子的天性及园子里的动物、植物有关,但更离不开宠爱甚至溺爱“我”的祖父,在某种意义上,园子就是祖父,祖父就是园子;其二,先物后人,可以由祖父自然过渡到第1节“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祖父……”,进入到第三环节“分析多重视角”。
总之,就这节课备课、上课的全过程而言,笔者发现,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斟酌往复的复杂过程。如果说教学解读侧重于目标与内容,那么教学设计就是为目标与内容的实现找到最合宜的实施路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变。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