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现地理学科价值 有效发展学生学力

2015-09-10邵俊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力学科价值

【摘 要】发现地理学科价值并在课堂中展现地理学科价值,创设情境并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学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陈光林老师“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通过呈现学科之美、乡土案例渗透、时空视角转换、热点问题分析等来展现地理学科的多种价值;通过“启学思”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

【关键词】地理;学科价值;工业地域;学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78-03

【作者简介】邵俊峰,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教科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江苏省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本次展评活动的主题“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对引领全省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学科看,地理学科价值被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受抑制等现象非常普遍,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来推进课堂改革。在本次展评活动中,笔者听了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陈光林老师的一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展评课,受益良多,也对“发现地理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这一主题有了更多的思索。

一、地理学科价值:发现与展现

地理学科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地理学科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理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学了地理有什么用”这一基本问题,导致了教师教学没有方向,学生的学习没有了动力。因此,发现地理学科价值是每个地理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的课题。

地理的学科价值包括地理学科内容本身的价值以及教学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价值,前者是静态价值,后者是动态价值。从地理学科内容价值看,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地理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其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这种学科价值体现在全人类在认识世界基础上的“尊地之规”和“束我之行”。从动态价值看,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在开篇就明确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应使学生“欣赏与认识这个世界”、“在经济、环境等项目中有效合作”、“关注面对的世界和地区人口、资源等问题”[1],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对“人地和谐”的理解及相应的行动关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空间辨别、空间想象、时空观点等地理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情意等方面得到发展,学生能参悟地理思想和地理学习方法等,这些都是地理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

陈光林老师教授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学科价值,个性化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通过“工业之美”展现学科之美。

“工业”距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遥远,对学生来说只是“冷冰冰的机械构成”。因此“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若采取常规教学的方式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陈老师给学生展现的工业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用诗意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及优美的背景音乐勾勒出了各类工业的“性格”:(纺纱厂)朵朵白云幻化为纱,(服装厂)巧手奏出片片温馨,(钢铁厂)炼铁成钢,诉说一个个有力的奇迹……这些“美丽情境”不仅是对学情(学生对工业、工厂的陌生)的回应,利于学生展开后续的有效探究,更使学生感悟到了工业之美、工业规划蓝图之美。在学科之美的感召下,学生对生活会有更健康的向往和想象,他们的探究热情也同时被点燃。

2.贯穿乡土案例展现“身边地理”“有用地理”的价值。

认识世界是地理学习的价值之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从身边开始,身边的世界对学生来说是最真实、最熟悉的。但许多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因为熟视无睹而导致了“存在即合理”的惰性思维。其实,学生身边的世界融合了自然、经济、生活、文化等一系列的要素,因而是纷繁复杂的。从复杂生活世界中归纳出地理现象、抽象出地理规律是学生的一种带有创新意味的重要能力,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苏南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工厂林立,陈光林老师把学生所在地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工业作为案例分析的载体,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各工厂之间的联系、工业集聚的优点等,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这种乡土案例呈现可以引导学生今后更多地用地理眼光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象,体现了地理学科“认识世界、寻找规律”的重要价值。地理的学习还能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就是“有用地理”的价值观。在本课例中,陈光林老师通过南京乡土案例,引导学生“慧手绘蓝图”,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他们家乡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设计中,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地理让生活更美好”的应用价值。

3.通过时空转换的视角展现地理学科的思想价值。

地理学科是研究各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科学,所谓“无空间不地理”,空间性是地理最重要的特征。陈光林老师通过“慧心做探究”“慧眼看世界”两个环节呈现了地理空间的不同尺度:南京市工业园区——南京都市圈工业园区——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一带一路”沿线工业带,这种层层扩大的空间格局,既能承载小空间(地方尺度)的深度探究,又能扩大学生空间视野,以全球化的思维突破小区域的限制。这种不同层次空间的探究及转换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体现了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价值。地理学科同时也关注对时间尺度的研究。与历史等学科不同,地理学科侧重于研究基于空间的地理事象的演化机制和变化规律,这种地理事象有自然方面的,有人文方面的,更多的是人地相互影响下产生的。陈光林老师立足南京这一区域,把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演绎出历史的厚度,他带领学生从南京1500多年前的纺织工业开始,到现代各类工业园区集群,再到未来该地产业发展的蓝图,在变化发展的时空中推演产业的集聚与分散的特征、规律,很好地呈现了地理学科的时空动态价值。

4.以热点问题为载体呈现地理学科的综合价值。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因而它能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在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地理学科的这种综合价值,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独特渠道。世界和地区的热点问题往往融合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要素,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有一种综合性强的学科来引领跨学科的研究。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综合特性使其在热点问题的探究中比其他学科有着更大的责任和空间。陈光林老师在课堂中引入“一带一路”这一热点问题,以“一带一路”为载体让学生综合探索工业分散、产业联系、区域合作、人地关系等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在热点问题综合分析中的独特价值。

二、学生学力发展:内涵和策略

学生学力主要是指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及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3]它既包括知识、理解、技能等显性内容,也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兴趣、动机和态度等隐性内容。学力是学生发展的旨归,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有效地发展学生学力。从地理学科看,学生学力发展的过程与地理素养的形成密不可分。地理素养是学生学力的具体化,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它包括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4]地理课堂中学生学力发展依赖于教师组织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但长期以来,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以及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原因,高中地理课堂的浅表化大行其道,地理知识成为学生记忆背诵的材料,学生在知识的表面“滑冰”,缺少深度思维的机会和时间。在所谓“大容量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口号下,学生成了知识装载的容器,学力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传统的“工业地域的形成”课中,很多老师在学生连什么是“工业集聚”都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回答工业集聚的利弊,学生的答案只是教材内容的复制,不是自己学习研究的成果,因而无法获得学力的提升。

为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效发展学生的学力,陈光林老师在课堂中应用了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把它称为“启学思”的教学模式。其做法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教师引入探究情境:南京化学工业园中不同类型工业企业集聚在一起。2.提出学习任务:工业集聚有什么意义?其位置有什么要求?并明确研究方向。3.学生接受任务后先独立思考4分钟,再讨论4分钟。4.教师提出更高的任务:需要举出具体实例来说服同学和老师。学生再讨论。5.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理答。6.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选择相应的学案让学生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归纳。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陈光林老师的启、学、思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个探究活动用时接近20分钟,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和充分的思考、讨论机会,加深了学生对工业集聚概念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力。该模式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合理的引出实现“智慧之启”。

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有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就是引出。[5]陈光林老师通过引出复杂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刚刚学过同一类型、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如纺织类工厂)可以集聚在一起,但陈老师情境中展示的是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也集聚在同一工业园。这种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新情境的展示,利于学生在质疑中提升思考力,利于探究的深入,达到“智慧之启”的效果。

二是必要的任务解读达到“方向之启”。

现在很多课堂出现了“假探究”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探究任务不明确,学生无从入手,二是探究难度太低,不值得探究。在提出学习任务时,陈光林老师对任务进行了简要解读,明确了探究方向。陈光林老师的这种“启”明确了方向,是有效探究的保证。

三是重视学生讨论前的“学”和“思”。

最常见的探究活动景象是:教师布置完了活动任务,就让学生开始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没有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深入思考在先,学生表达的观点只是浅层次、缺少逻辑性的,小组间的讨论也是不着边际或表面化的。陈光林老师在任务布置后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在经过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后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学生间的讨论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讨论前的“学”和“思”环节是学生学力提升的关键。

四是根据学生反馈灵活选择学案。

知识性学案是“启学思”课堂促进“学”和“思”的重要补充。陈光林老师为本课准备了各个知识点的学案,但这些学案并不需要全盘让学生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相对应的学案内容,可以给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提供攀登的“绳索”。陈老师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还存在知识性、概念性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完成备用的相关知识的学案。在此基础上,陈光林老师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学生最终能够结合工业集聚的意义举出鲜活的应用实例,说明其理解力、迁移力和表达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展现学科所有的价值,学生学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地理课堂中浸润学科价值观、发展学力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的动态过程。作为地理教师,需要牢牢把握住地理教育的改革方向,真正把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科思想展现给学生,把让学生获得学力提升的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完章[J].地理学报,1993(01~06).

[2]伏钰.高中地理新课程综合性教育内涵透析[J].教学创新,2009(03).

[3]李庾南,陈育彬.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2008(08).

[4]周慧.中学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结构与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2010(08).

[5]李庾南.教育就是引出[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05(02).

猜你喜欢

学力学科价值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超学科”来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