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2015-09-10葛泉顺
葛泉顺
摘 要: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重视人才专业素养的同时更为注重其综合素养与能力。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学校与教师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便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合作;思考;创新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对教育两难情境的提出,并没有固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担当着设计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来对初中物理公式、理论等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在讨论案例中促进学生合作
在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遵循新课改的理论,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合作交流,通过案例的研究与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素养,使学生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物理教材初二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提出“冰块受到阳光照射后为什么会变成水?”“水蒸气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物态变化?”等讨论话题,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对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收集。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己所熟悉的物体变化的分析了解到了汽化、液化、凝固等概念,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记忆。
二、在案例观摩中引导学生思考
观摩案例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或教师的演示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讲解课程知识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模仿来实现自身物理科学素质的提高。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对实验方法进行演示,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苏教版物理教材初三(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的“电路初探”课程时,教师可以选取“串联与并联电路这两种电流基本连接方式下的电流规律”作为探究案例,让学生展开对串、并联电路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这两种基本连接方法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设想构思、模拟电路、展开实验等方式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感受与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之间的关系的观摩,探究出“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中的支路电流相加等于干路电流”这一规律,并得出了节日聚会中的彩灯应当使用串联电路等结论。
三、在案例模拟中鼓励学生创新
由于物理教学中涉及的概念、理论、公式等内容比较多,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并且一些实验、科学道理在用语言进行阐述时也显得很单调,因此,在课堂条件不允许开展实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模拟案例的教学方法,在保证研究内容、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对研究的材料、方法等进行合理的转变,通过相同知识的探究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便利化,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苏教版物理教材初二(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中的“压强与浮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船只漂浮、潜艇上浮和下沉的画面进行图片演示或视频播放,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理,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质量可变的球、水、盐等材料,模拟浮力的应用,学生在模拟中发现,同等质量的球在醋中会沉底,在水中会悬浮,而在盐水中却会呈现出漂浮等现象,而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推导出浮力的公式,使学生理解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四、在案例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应用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自主探究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实现物理教学这一目标。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中的“电磁转换”知识时,可以将“电磁铁的研究”作为实践案例来展开教学,结合实验来探讨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电磁铁磁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案例中强化各方面综合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给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系统科学知识创造了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活跃的物理课堂氛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了物理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从而为初中生今后的物理知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敏.新课标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峰.“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