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2015-09-10刘捷
刘捷
中国语言学家,北大系教授季羡林先生曾经提出:“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中西贯通。”鲁迅先生在《致颜黎明》中也指出了博览群书,广泛阅读的重要性。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学有建树,都和他们广博的阅读积累密不可分。阅读是国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活动,真正懂得阅读的孩子,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考试,更是有着高远的追求,开阔的眼界,坚定的信念。
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采用有效的途径将学生领进广阔的知识海洋,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帮助孩子打开智慧的大门,指导孩子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引领孩子触摸到文本的灵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见解和兴趣取向。
一、营造氛围促进自由自主的基础阅读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帮助孩子亲近书本,可以组织学生将教室、书架、走廊、图书角都加以精心布置,创造温馨、舒适而安静的环境,让孩子不论在学校或者家里,都能够随时随地地读到各种门类的藏书。除了阅读环境的因素,还要尽可能创造人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每天读故事给孩子听,只要课前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读上一两段,尤其是读到最精彩或者最扣人心弦的地方戛然而止,就能够充分诱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当孩子开始阅读以后,教師可以每天抽几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指导孩子的阅读过程。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将被动“填鸭式”的阅读变成主动探寻式的阅读,使阅读过程变得充满悬念和趣味。除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学生在校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同学一起渡过的,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阅读汇报、故事表演会、阅读批注交流会、小组共读一本书等等,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交流平台,让班级在老师的激励下充满良好的阅读交流氛围,即使是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汇报比赛中以及大部分学生的主动阅
读浪潮下也会开始有紧张感,慢慢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由,而阅读的本质同样也在于阅读的自由。今天的校园学生读得最多的只是单薄的课本以及将课本肢解得支离破碎的教科书,还有就是题海里缺乏系统性杂乱无章的阅读篇目,如此狭隘乏味的阅读内容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孩子的眼界。只有当阅读是从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出发,纯粹是为了乐趣而阅读,阅读过程才会越加主动。教师可以多推荐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儿童读物,尤其是像《哈利波特》《三国演义连环画》等等全垒打书籍,让儿童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积淀培养语感。儿童读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更容易激发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既然它们是面向孩子的,自然就更符合儿童的阅读程度。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所阅读的语言文字的意义,则更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不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阅读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正确的阅读是有意义的阅读,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才是语文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想方设法积淀提升境界的经典阅读
当孩子在低中学段能够达到基础阅读的要求,形成基本的阅读习惯,教师则可以陆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想方设法地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点燃孩子阅读热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虽然在启蒙阶段,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还趋向于肤浅,但是如果教师的阅读指导只是停留在给他们灌输简单肤浅的内容,则容易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空缺和浪费。经典著作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民族智慧的凝结,经历了时间的检验,都具有高尚的情怀和开阔的气象。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学习能力、记忆力最旺盛的时候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给孩子渗透经典文化,随着孩子慢慢成长,这些文化会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逐渐增强,生命体验的深刻而触类旁通,逐步完善。例如,在教学课文《将相和》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煽风点火地向孩子介绍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故事,渲染“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史学上的神圣不可取代地位;教学《少年闰土》时,则可以给孩子读一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童年有趣的故事,然后推荐《故乡》《朝花夕拾》等作品;教学五年级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可以引入凤辣子与林黛玉的人物外貌描写语段对比阅读,以及拓展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诙谐风趣的语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与时俱进,从当前文化现状切入,例如,耗费巨资拍摄的新《红楼梦》却由于文化底蕴的缺失等等,竟远不如87版,甚至朝鲜的歌剧版,激发学生发扬中国经典文化的热情,继而引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推荐语。
当学生试图阅读高于他们的认知水平的作品时,需要尽可能潜心会文,激发自身的主动探究能力,以达到与文本、作者相当的高度,一旦学生能够达到与文本平衡的理解程度,则会完成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孩子如果具备阅读经典的能力,能够在含英咀华的过程中用心地品读感悟,就能够在无形中拥有客观独立的价值判断,悲悯的人文情怀,宽广的文化视野。
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经典文化的精华,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错别字很多,而且很难矫正,屡教屡错,这时候老师就应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说文解字》《汉字演变五百例》《汉字树》这些趣味盎然的古汉字经典,在日常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深入浅出地从根源上渗透字理字源教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做诗也能吟。”很多学生语言平淡无味,缺乏文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多吟诵《课标古诗七十五首》《唐诗三百首》等等,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见缝插针,把握时机,趁孩子学习兴致正高涨,探索欲望正浓厚时帮助孩子多积累拓展古诗。例如,教学《赠汪伦》,老师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出李白系列组诗积累诵读,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等,引导孩子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李白诗歌充满神奇想象力的特点,还可以拓展出一系列的送别诗歌,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等等情感基调相似的送别诗积累成诵,或者通过与高适《别董大》的“壮别”,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的泪别相比较,还可以通过送别方式的不同加以拓展阅读,从“折柳送别”拓展《青门柳》,“望月送别”拓展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从读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文章,继而读作者生平甚至读名人传记,读课文原著,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的拓展比较阅读,强调从一首诗带出多首相关联的诗歌,从一篇文章带出多篇文章,从一篇课文带出一本书甚至多本书,不只是孤立地、片面地学习经典,通过帮助学生系统化、类别化地理解诗词,在拓展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而是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建构。例如,教师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所罗列的一系列选文,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更符合自己认识和体验的作品来阅读,指导学生读懂作品,走进作品,用心关照,同时也强调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帮助孩子调整阅读的方法,阅读的速度,发展感悟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
经典书籍凝聚了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精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高效阅读,同时在尊重学生自我抉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阅读中逐步提升精神的境界,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厚他们的文化积淀,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价值观。
编辑 谢尾合